第14章 仙圣情緣
- 詩仙太白小傳
- 閑云朵朵云閑
- 4470字
- 2022-10-11 09:01:17
天寶三載(744)暮春的一天,李白取下頭上的學士帽,脫下身上的宮錦袍,換上隱士戴的角巾和平民穿的葛服,離開了翰林院,離開了大明宮,離開了長安。
李白離開長安,他想到十幾年前第一次游長安時,經過商洛時,曾經去瞻仰過四皓墓,并寫了一首《商山四皓》。此詩贊揚四皓的“避秦”和“安漢”,以及世人對四皓的仰慕,四皓遺跡也將永久受人景仰。
《商山四皓》:
白發四老人,昂藏南山側。
偃臥松雪間,冥翳不可識。
云窗拂青靄,石壁橫翠色。
龍虎方戰爭,于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鏡,漢祖升紫極。
陰虹濁太陽,前星遂淪匿。
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
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
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難測。
飛聲塞天衢,萬古仰遺則。
李白這次“賜金放還”,又來到商山看洛水,到幽靜之處訪四皓墓,對商山四皓的高風亮節極其贊頌,同時也抒發對時世的感慨,寫了一首《過四皓墓》:
我行至商洛,幽獨訪神仙。
園綺復安在?云蘿尚宛然。
荒涼千古跡,蕪沒四墳連。
伊昔煉金鼎,何年閉玉泉?
隴寒惟有月,松古漸無煙。
木魅風號去,山精雨嘯旋。
紫芝高詠罷,青史舊名傳。
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憐。
離開商洛商山,拜別商山四皓,走在通往洛陽的旅途中,李白如沖出鳥籠的大鵬,可以自由自在地馳騁,可以無拘無束地飛翔。一路上,李白想到在長安的三年里,侍奉唐玄宗,并得到其寵愛,然而唐玄宗聽信小人讒言,而疏遠了他。于是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借古諷今,寫了一首《感遇》:
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潔。
巫山賦彩云,郢路歌白雪。
舉國莫能和,巴人皆卷舌。
一感登徒言,恩情遂中絕。
李白想到自己滿腔熱血來京城,本來以為可以施展經天緯地之才,大展宏圖,然后功成身退,沒想到落得過“賜金放還”的結局。思來想去,寫了一首《古風》來發泄:
綠蘿紛葳蕤,繚繞松柏枝。
草木有所托,歲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坐嘆葑菲詩。
玉顏艷紅彩,云發非素絲。
君子恩已畢,賤妾將何為。
最后,李白想到自己好像隴頭流水一樣,從隴山流下來,流入秦川,流入黃河。它即將一去不復返,怎能不帶悲聲呢?李白將一肚子的委屈冤屈憋屈,一種思歸卻又戀戀不舍的心情。用一首《古風》來表達:
秦水別隴首,幽咽多悲聲。
胡馬顧朔雪,躞蹀長嘶鳴。
感物動我心,緬然含歸情。
昔視秋蛾飛,今見春蠶生。
裊裊桑結葉,萋萋柳垂榮。
急節謝流水,羈心搖懸旌。
揮涕且復去,惻愴何時平?
李白第一次漫游的時候,不過二十五六歲,而這一次漫游是四十四歲。上一次漫游,離開了故鄉四川,再也沒回去過,而這一次漫游,離開了政治中心長安,便再也不曾舊地重游了。第一次漫游,壓倒的力量是從政,而第二次漫游,壓倒的力量卻變為學道了。第一次的漫游,以入長安的一幕作為結束,這一次的漫游,將會是什么樣的結束呢?
李白到了洛陽,“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在朋友們的關照下,過得很是瀟灑,無拘無束,不像在長安供奉翰林,隨時待詔。每天要么游覽名圣古跡,要么和朋友們一起飲酒賦詩。李白的到來,讓一個人激動不已,他就是李白的粉絲杜甫。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李白在文壇享有盛名時,杜甫還是個小孩,自然就把李白作為自己的偶像。
杜甫這時恰好寓居洛陽仁風里姑父家中。姑母已于前年去世,她在世時待杜甫如同己出;姑父也很看重杜甫的才學。因此,杜甫從家里偃師縣的陸渾山莊來東京時,和過去一樣,仍在該處居住。杜甫也是不得志的大詩人,從二十四歲考進士不第以來,至今仍是布衣。幾年來,像李白一樣,從事干謁活動,以求進身之路,仍然杳如黃鶴,心中不免有些抑郁。忽聽得待詔翰林的李白,“賜金放還”,路過洛陽,就有心結交。但他不知這位曾經待詔翰林的學士,這位敢于讓“高將軍”脫靴的狂客,可會和他這個山林野逸訂交?
天寶三載(744)五月,洛陽人士為李白設宴洗塵,地點在天津橋南有名的酒商董糟丘開設的“洛陽酒家”。杜甫鼓起勇氣,忐忑不安地前去赴宴。在他的想像中,李白必是頭戴學士帽,身穿宮錦袍,紅光滿面,意氣洋洋。但他看到的卻是頭戴角巾,身穿葛服,完全是隱士打扮的李白。果然如人們傳說的那樣,眉宇軒昂,神清氣朗,兩只眼睛如同餓虎一般。洛陽好友介紹二人相識,于是唐朝兩顆文壇巨星相聚,此時李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大李大杜相會,詩仙詩圣相逢,成就千古仙圣情緣。
李白是“賜金放還”的瀚林,杜甫卻是困守洛城的詩人,李白是享譽文壇的大哥,杜甫是文壇的后起之秀,李白以平等的身份與杜甫交往,杜甫深受感動,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詩人交往自然飲酒高歌,抒懷遣興,借古評今。李白與杜甫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有一次,李白開杜甫的玩笑,寫了一首《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來作詩苦!
杜甫不甘示弱,反唇相譏:你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于煉丹求仙,不要痛飲狂歌、虛度時日,何必飛揚跋扈、人前稱雄。言外之意:李白你藐視權貴,拂袖而去,淪落飄泊,雖盡日痛飲狂歌,然終不為統治者賞識;雖心雄萬夫,而難以稱雄,雖有濟世之才,然不能施展。便回首一詩《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李白杜甫同病相憐,惺惺相惜,借酒消愁,詩歌互答。他們結伴東行,秋天他們在梁園相聚,和詩人高適不期而遇,高適,字達夫,原籍渤海,久客宋中,就住在梁園附近。開元末期曾為封丘縣尉,不得志,辭官歸來,過著寄跡漁樵的生活。杜甫和他已是故交,李白與他算是新知,便約他一道同游。高適、李白、杜甫于天寶三年的梁宋之游是三人交往的一件盛事,他們一起漫游梁宋,登吹臺,游梁園,狩獵于孟諸野澤,三人飲酒賦詩,懷古論今,結下深厚的情誼,也成就了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高適主張趁著秋高雁肥,就在梁園東北的孟諸大澤中打獵,勝似訪道求仙。于是三人射獵于孟諸野澤,拉弓搭箭,縱騎追馳;于單父臺縱情詩酒,觀賞歌舞。李白寫了一首《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以記之:
傾暉速短炬,走海無停川。
冀餐圓丘草,欲以還頹年。
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煙。
駿發跨名駒,雕弓控鳴弦。
鷹豪魯草白,狐兔多肥鮮。
邀遮相馳逐,遂出城東田。
一掃四野空,喧呼鞍馬前。
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
出舞兩美人,飄飖若云仙。
留歡不知疲,清曉方來旋。
天寶三載(744)暮秋,李白與杜甫、高適分別后,回到任城。回家后李白用唐玄宗的賜金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購買一些田產,由丹砂碧桃夫婦打理,用于任城家的日常開支;第二件事就是建了一間丹房,打了一眼丹灶,用于自己煉制丹藥。第三件事就造了一幢酒樓,用于和朋友們聚會宴飲,經常在一起的有裴旻叔侄和孔巢父“竹溪六逸”等。
天寶四載(745)夏天,杜甫漫游到東魯,邀請李白去濟南一游。濟南郡司馬李之芳是北海郡太守李邕的從侄。他見郡中有名的歷下古亭多年失修,勢將傾圮,因而在原有的基礎上另建新亭。新亭落成后,李之芳便邀請齊魯名士來游歷下,李白杜甫皆在邀請之列。在此次聚會中,李白不但和杜甫、高適再次相見,而且見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渝州刺史,現在的北海太守李邕。
這年秋天,李白和杜甫相約到魯郡北郭的范十莊上盤桓。范十是他們在濟南李之芳席上結識的一位隱士。大概范十的莊園很幽深,害得他們迷了路,沾了一身蒼耳子。李白因此寫了一首《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
雁度秋色遠,日靜無云時。
客心不自得,浩漫將何之。
忽憶范野人,閑園養幽姿。
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
城壕失往路,馬首迷荒陂。
不惜翠云裘,遂為蒼耳欺。
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
酒客愛秋蔬,山盤薦霜梨。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
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
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
近作十日歡,遠為千載期。
風流自簸蕩,謔浪偏相宜。
酣來上馬去,卻笑高陽池。
同時杜甫也寫了一首《與李十二白尋范十隱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
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李白杜甫的詩,將他們拜訪范隱士迷路的過程,以及喝酒的酣暢,游玩的痛快,作詩的興奮,抵足而眠的親情,攜手同行的友情等,都寫得恰到好處。李白將杜甫作為兄弟看待,兩人難舍難分,但是聚散離合是常情。從隱士范十莊上分別后,他們各奔東西,李白在堯祠石門給杜甫餞行,并寫詩相送,《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李白和杜甫分別后,兩人就天南地北,各奔前程。但是他們心在一處,互有寄詩,各抒別情。杜甫寄李白的詩大都留了底稿保存在他的集中,李白寄杜甫的詩卻多散失了,給我們留下許多遺憾。如李白寫有《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杜甫則有《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和《冬日有懷李白》:
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
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
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
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
在李白身陷潯陽囹圄,流放夜郎之時,杜甫也經安史之亂后,顛沛流離回到長安。杜甫首先想到的是李白,他太了解李白的性格和為人,以致擔心李白的生死。在不知李白生死的日子里,杜甫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如《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憐憫之情、擔擾之心躍然紙上。杜甫思念李白之深,以致常常夢見李白。寫了《夢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葉青,魂反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其二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杜甫自成都送嚴武入朝,至綿州,正值劍南兵馬使徐知道作亂,此時才獲悉李白正在當涂養病。杜甫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鳴不平,并為其不平凡的一生寫下《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寄給他。如果李白收到這首詩,應該會感到欣慰吧。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
白日來深殿,青云滿后塵。
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
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
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
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
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
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李白杜甫,唐朝兩顆文壇巨星的晤聚,是中國文學史上永遠不可磨滅的佳話。詩仙詩圣,兩位詩壇巨擘的情緣,一如他們的詩歌,永遠為后人所記憶著,成為美麗的傳話。正如韓愈詩中所寫:“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