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再入長安

  • 詩仙太白小傳
  • 閑云朵朵云閑
  • 6267字
  • 2022-10-10 14:24:59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已經四十二歲了。想到十二年前的長安之行,為了搏取功名而功敗垂成,黯然離開,再來長安,他能成功嗎?

再來長安,果然排場不小。傳說唐玄宗“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表面上似乎很看重他,其實像唐玄宗那樣沉溺于酒色的糊涂皇帝,哪里有什么愛才的思想,不過作秀而已,只是表現自己的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的樣子而已。實際上,唐玄宗并沒有重用他,只是讓他供奉翰林,寫寫詩文,陪陪自己,一個御用文人而已。

李白在等候召見的日子里,一天來到城東北的大寧坊紫極宮。內外瞻仰已畢,正往外走,卻見大門上進來一人,鶴發童顏,便衣布履,拄著一根筇竹杖,活像一個老壽星下了凡。李白不禁駐足觀看,誰知“老壽星”也在看他。李白欲待上前請問姓名,又不好造次,只好看著筇竹杖說:“此乃臨邛山中千年之物!”老壽星見他識得此杖,便問:“你是蜀郡人嗎?尊姓大名?”李白答道:“不敢,晚生蜀人李白。”那老人一聽,拍掌大笑道:“嗬,嗬,嗬,你就是李太白。可是奉詔前來?老夫就是賀知章,你也聽說過嗎?”李白連忙倒身下拜,連稱久仰。李白說他小時候就會背誦先生的《詠柳》《回鄉偶書》等大作,早就如雷貫耳,驚為天人。賀知章也對李白《行路難》《烏棲曲》等詩作大為欣賞,李白的詩名早有耳聞。于是兩人相談甚歡,相見恨晚,成為忘年交。不覺時已晌午,賀知章便邀請李白到附近酒家小酌一番,權作接風。偏偏兩人都沒有帶錢,賀知章便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拿去換酒菜。兩人把酒言歡,噓寒問暖,吟詩作對,妙語連珠。李白稱贊賀知章是仙風道骨、鶴發童顏的“南極仙翁”,賀知章稱贊李白是玉樹臨風、瀟灑出塵的“謫仙人”,于是李白就有了“謫仙人”的雅號,也是后世稱為“詩仙”的由來。

李白與賀知章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他倆經常一起登高作賦,飲酒寫詩。一起喝酒的共有八人,他們是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號稱“酒中八仙”。后來杜甫根據傳說,寫有《飲中八仙歌》一詩,將他們八位喝酒的百態描寫得活靈活現,淋漓盡致: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有一次,“酒中八仙”喝得正酣暢淋漓,李白借酒醉吟《月下獨酌其二》,引得張旭一時技癢,抓起筆來,脫下帽子,立馬隨之狂草起來,其他人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醉態百出。如果說《將敬酒》是千古第一勸酒詩,那么這首詩就是千古第一喝酒詩的最高境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李白在等待召見的日子里,一天午后,寂寞無聊的他想到隱士斛斯山人,于是乘興而去,傍晚才至終南山,月夜造訪這位終南山隱士。那天晚上,在隱士的田家飲酒,主客歌詩共樂,使李白忘情于田園,淡泊于名利。揮筆寫了《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李白在等待召見的日子里,一天賀知章匆匆來訪。原來渤海國使者來長安送國書,國書是蕃文所寫,朝中無人能識,一時嘩然,不知所措。賀知章知道李白一直等待唐玄宗的召見,有心成全李白,也知道李白有捷才,便趁機推薦李白。唐玄宗也是病急亂投醫,想到宣詔入京后還未曾召見李白,今天正好一試他的才能,于是趕忙讓賀知章去宣詔李白。李白應詔而來,飄然若仙,果然不負所望,當著唐玄宗及眾文武大臣之面,將蕃書一口氣讀完。蕃書寫得極其傲慢無禮,聽得唐玄宗龍心不悅,文武大臣惱羞成怒。唐玄宗無可奈何,決定由李白第二天早朝時寫答蕃書。當晚唐玄宗設宴款待,規格之高是李白平生僅見,山珍海味滿桌,瓊漿玉液盈樽,“老頑童”插科打諢,“小謫仙”豪氣干云,賀知章東倒西歪,李太白腳步踉蹌,直喝得酣暢淋漓,爛醉如泥,“不知東方之既白”。

第二天早朝時,文武大臣都已到齊,蕃使馬上就到,卻不見了李白,急壞了唐玄宗。原來李白宿醉未醒,趕忙差人將他架來,命小太監端來醒酒湯侍候。李白來到朝庭,見此場面,早已嚇得酒醒,但他平時恨死楊國忠、高力士兩大奸臣,正是他們阻止唐玄宗的召見。于是借酒裝瘋,提出讓高力士為其脫靴、楊國忠為其磨墨的請求,唐玄宗趕忙命令二人照辦。李白揮毫潑墨,須臾立就,宣來蕃使,朗聲而讀,蕃使面如土色,山呼拜舞而退。蕃使回到本國,向國王講述所見所聞,國王看了國書,大驚失色,天朝有神仙贊助,如何敵得。于是寫了降表,愿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后來馮夢龍根據傳說,寫了《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小說。

李白醉草嚇蠻書的真實性有多少?我們不必考證,但是唐玄宗開始詔見他了。一天,內侍果然前來傳旨,命李白侍從圣駕前往驪山溫泉宮。李白將皇上出行的氣派,溫泉宮聲樂繚繞的祥和氖圍,寫成《侍從游宿溫泉宮作》:

羽林十二將,羅列應星文。

霜仗懸秋月,霓旌卷夜云。

嚴更千戶肅,清樂九天聞。

日出瞻佳氣,蔥蔥繞圣君。

李白才華橫溢深受唐玄宗的欣賞,經常詔見他陪侍左右,同時李白也感覺到深受皇恩,胸中偉大志向有待實現的喜悅。

天寶二年(743)的早春,嚴寒還未退盡,地上的小草剛剛透出一點綠意,池邊的楊柳剛吐出米粒大小的嫩芽,內庭歌舞,夜以繼日。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十首》。未及半月,點點鵝黃變成了一片新綠,剛出巢的雛鶯在枝頭歌唱。玄宗出游宜春苑。李白又奉詔作《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

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青,縈煙裊娜拂綺城。

垂絲百尺掛雕楹,上有好鳥相和鳴,間關早得春風情。

春風卷入碧云去,千門萬戶皆春聲。

是時君王在鎬京,五云垂暉耀紫清。

仗出金宮隨日轉,天回玉輦繞花行。

始向蓬萊看舞鶴,還過茝若聽新鶯。

新鶯飛繞上林苑,愿入簫韶雜鳳笙。

轉眼到了暮春,興慶宮中牡丹開了。唐玄宗陪著楊貴妃,在沉香亭欣賞由洛陽新進貢來的名貴品種“姚黃”、“魏紫”,宮中樂工在李龜年的指揮下,演奏著陳年舊調。唐玄宗聽得膩了,令人馬上請李白來填詞。李白倚馬可待,才思敏捷,投其所好,揮筆立就《清平調》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的詞寫得很華麗,馬屁也拍得恰到好處,所以唐玄宗、楊貴妃更加喜歡他,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為他賦詩紀實。

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寵愛,自以為從此以后,可以平步青云,實現自己多年的政治抱負。然而盛世繁華表象之下的大唐朝廷,昏庸腐朽與社會危機業已無可挽救,昏庸的君主不可能在政治上對李白委以重任,在唐玄宗的心目中,李白永遠只是一個文人。然后,恃才傲物的李白已厭倦做個御用文人,更不愿意做一個阿諛諂媚的優伶小人,散漫不羈的李白更不愿意做個隨叫隨到的應詔填詞侍臣。此時的心情,李白盡表現在《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中:

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

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

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

或時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

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李白畢竟是詩人,是一個文人,多少有點讀書人的酸腐性。他看不慣官場習氣,他是無拘無束的人,他愛的是讀書,喜的是寫詩,樂的是漫游,好的是喝酒。李白想起隱士嚴子陵,想起詩人謝靈運,歸隱之意悄然而至。在一次宴會上,送別一位仕途失意之人,同病相憐的李白寫下《灞陵行送別》: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天寶三載(注:天寶三載正月朔,唐玄宗改“年”為“載”)(744年)正月,賀知章以道士的身份辭京回鄉,唐玄宗詔令在長樂坡設宴餞別,并約了許多詩人,要求都必須寫詩餞行。賀知章是官場不倒翁,與李白有知遇之恩,更是忘年之交。李白寫了兩首詩,一是應制,一是自贈。

李白的應制詩羨慕賀知章功德圓滿,歸隱四明,同時依依不舍,問什么時候回京城把酒言歡,即《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

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

瑤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李白的自贈詩先想象友人回鄉,終日泛舟遨游鏡湖的情景,再運用王羲之寫字換鵝的典故來贊美友人的書法藝術。全詩緊扣“歸越”二字,形象地表現了賀知章的性格特點和才華所在,用典自然精切,內容富有情趣,顯示了作者爐火純青的詩藝,即《送賀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寵信,同僚們不勝艷羨,但他放蕩不羈、不拘小節、醉酒使性、疾惡如仇等,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例如高力士、楊國忠、張垍等,他被排擠出長安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楊貴妃很喜歡李白的《清平調》,高興時總是哼上幾句。不料高力士不能忘懷“脫靴”之恥,趁機在楊貴妃面前歪曲詞意,挑撥說成李白故意將貴妃娘娘比做出身低微的趙飛燕。使得楊貴妃惱恨在心,不時在唐玄宗那里吹枕邊風,加之幾個奸臣的挑撥離間,不時在唐玄宗那里添油加醋地說李白的壞話。而這時的唐玄宗已經昏庸至極,不辨真偽,那能經得起扇風點火、眾口鑠金,于是就有了疏遠李白之意。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敏銳地發現在大唐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云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大唐,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自視頗高且被唐玄宗恩寵得意一時的李白,屢受朝中同儕的排擠謗毀,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賀知章已被迫離開朝廷,寂寞失意的李白借酒澆愁之余,作《月下獨酌》組詩四首。這四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雖然詩人寫自己以月為伴、對酒當歌的自得其樂,然而透過字面,我們可以窺見詩人是借以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孤寂與苦悶。《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李白懷著濟世之志,奉召來到長安,然而長安的政治現實,把他的期望擊得粉碎,因此,不得不使他考慮到將來的去向和歸宿。在一次宴席上,好友劉十六要歸隱湖南。李白就寫了《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蘿衣,白云堪臥君早歸。

在另一次宴席上,友人王琰為功名要入蜀求仕,請李白作詩相送。李白一口氣寫了《蜀道難》和《送友人入蜀》二首詩,在詩中想象蜀道沿途的奇麗險峻之景,暗示友人勿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勿把宦海沉浮看得過重,不妨順其自然。《蜀道難》著意突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題旨,故而寫景重在凸顯蜀道的高峻艱險,《送友人入蜀》著意在勸慰友人勿要以功名利祿為上,不妨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故而寫景偏于表現蜀道沿途的奇麗險峻,暗示詩人人生險惡難測,宦海沉浮難定,且自淡定。

《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咨嗟!

《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躊躇滿志地進京,以為終于可以實現他“寰區大定”“愿為輔弼”的政治抱負了。可是風光未久,李白就發現所謂供奉翰林,就是做個以文學詞章而備顧問的侍從,與他的政治抱負相距千里,李白為此苦悶不已。而且朝廷昏庸,權貴排斥,他的政治抱負根本無法實現,這使他感到惆悵與苦悶。李白的歸隱之心日益急迫,于是詩仙太白來到太白山,登上太白峰,向太白仙請教,路在何方?并寫下這首《登太白峰》,借助上達天宇的瑰奇想象,曲折地反映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世界的憧憬,頗富浪漫主義特色。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李白決意離開長安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失望。曾經,以為長安是距離自己理想最近的地方。身處大唐的政治中心,憑借自己經天緯地的才能,一定可以大展身手,成就一番大事業。然而,成為翰林待詔的李白終于明白了,唐玄宗只是把他當作一個御用文人,安置在翰林院里,偶爾寫寫詩、對對句,根本不會對他委以重任。另外官場上阿諛逢迎、爾虞我詐、見風使舵等風氣,也使他不能愜意,使他失望。清高如他,定然不屑于這被無數人羨慕的虛職,毅然上書唐玄宗請辭。同時哀嘆自己夢斷長安,即將離開政治中心,李白的思緒飛到秦漢,仿佛看到咸陽故道上灞陵傷別的情景,于是寫了《憶秦娥·簫聲咽》一詞: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天寶三載(744)春,李白在幾經徘徊,幾番猶豫之后,終于上書請辭。在玄宗的心目中,李白是一個不錯的瀚林待詔,心里有點舍不得。但是他架不住寵妃奸臣的挑唆,正好李白自己提出要走,就順水推舟,恩準“賜金放還”。唐玄宗沒有譴責李白,沒有貶斥李白,反而“賜金放還”,保全了李白作為文人的體面和尊嚴。試問,哪個朝廷官員被貶出京,皇帝會給予金銀盤纏。

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也說明了他是不合時宜的人,是不能做體制內的“籠中鳥”。他一直糾結在學仙與從政的矛盾之中,在野時總想在朝,在朝時卻想在野,這次“賜金放還”是他政治生涯的分水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何嘗看不透,于是他只好繼續漂泊!

李白帶著自信來到長安,卻帶著失意離開。雖然如此,卻離開的瀟灑,離開的飄逸,離開的像個“謫仙”。“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李白徒然嘆惋宮中多嫉妒而無法實現抱負的苦悶,并且借丑女效顰之喻諷刺權貴蠅營狗茍裝腔作勢之丑態,表達了自己恥于與之為伍的傲岸性格。便寫下《玉壺吟》:

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

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

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

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

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门县| 黄浦区| 南木林县| 天水市| 上虞市| 东乌珠穆沁旗| 鹤壁市| 忻州市| 进贤县| 海晏县| 行唐县| 健康| 龙胜| 深泽县| 涿鹿县| 霍林郭勒市| 施甸县| 城口县| 广汉市| 宜城市| 文水县| 拉孜县| 师宗县| 乳源| 兴和县| 胶州市| 通渭县| 故城县| 华亭县| 洮南市| 湖口县| 涡阳县| 柘荣县| 修水县| 奉贤区| 永和县| 临洮县| 保亭| 兖州市| 多伦县|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