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三載(745)十月,李白回到山東后,急于學道,便到安陵拜訪道士蓋還,安陵在唐時屬德州平原郡。李白拜訪蓋還后,請蓋還替他造“真箓”。“真箓”是什么呢?原來是寫的天上諸神的名字,還有一些符咒,由學道的人從師傅手里得到,須要天天佩戴的。這在道教徒看,是一件大典。蓋還曾經學道于北海仙,北海仙就是高如貴,那是更高一層的師傅了。李白獲得“真箓”離開安陵時,寫下《訪道安陵遇蓋還為余造真箓臨別留贈》:
清水見白石,仙人識青童。
安陵蓋夫子,十歲與天通。
懸河與微言,談論安可窮。
能令二千石,撫背驚神聰。
揮毫贈新詩,高價掩山東。
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風。
學道北海仙,傳書蕊珠宮。
丹田了玉闕,白日思云空。
為我草真箓,天人慚妙工。
七元洞豁落,八角輝星虹。
三災蕩璇璣,蛟龍翼微躬。
舉手謝天地,虛無齊始終。
黃金滿高堂,答荷難克充。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羅酆。
昔日萬乘墳,今成一科蓬。
贈言若可重,實此輕華嵩。
李白此次的求仙訪道,得到了較為滿意的結果。但是以單單受“真箓”于蓋還,還不滿足,他還要直接請北海仙傳道箓。
李白帶著族祖李彥允寫給北海仙高天師的介紹信,來到齊州紫極宮,請求高天師為其授道箓。道士高天師如貴按照新道徒入教的程序,舉行入教儀式,并授給他道箓,從此他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他因此賦詩《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箓畢歸北海》:
道隱不可見,靈書藏洞天;
吾師四萬劫,歷世遞相傳。
別杖留青竹,行歌躡紫煙;
離心無遠近,長在玉京懸。
李白“賜金放還”后,雖然對于他來說是一種解脫,但是他從政的理想再也不能實現,給他的心里留下的創痛太深了。于是李白急于學道,得到了高天師的道箓并成為一名道士后,又開始煉制丹藥,并開始吃可以“長生不老”的丹藥。另外,李白經常和朋友們一起飲酒作樂,借酒澆愁。這樣一來,李白大病一場,前后足有半年之久,直到天寶五載(747)秋后才好利索。
李白在病中半年里,驛動的心總是讓他夢到了吳越山水。在病中,他想起多年就想去一游的越中山水,想起賀知章給他介紹的天臺山、天姥山,還想起謝靈運寫的詩句:“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還期那可尋?”更是悠然神往。因此病剛剛痊愈的李白,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勸阻,決定漫游吳越,無可奈何的山東友人只得設宴為其送行。在宴席上,李白舉杯相囑,慷慨激昂,只見他浮一大白,當場吟誦《夢游天姥吟留別》。該詩描繪夢中游歷仙府名山天姥山的情景,借以寄托自己對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不攀附權貴的傲岸個性。全詩憑想象而作,意境雄闊,寄意含蓄,感慨深沉而激烈,富于浪漫主義特色。
《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天寶五載(747)冬,李白冒著大雪啟程南下。他到了睢陽時,梁園清泠池上,正是雪深三尺。在這里他遇到故人岑勛,朋友相聚,自然飲酒唱和。不久岑勛要去鳴皋山歸隱,李白用騷體創作一首送別詩。李白以想象手法描寫了岑勛旅途中冰封雪飄、山高水深的艱險情景,刻畫了鳴皋山幽深寂靜的環境,抒發了自己遭受排斥的不平心情。特別是詩的后半部分,通過一連串的比喻,生動地勾勒出一幅統治階級內部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畫面。“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等句,不僅揭露和抨擊了當時政治的黑暗,也表現了不愿與權奸為伍的耿直性格。全詩在語言、結構方面富于變化,以含混、曖昧、朦朧的意象形成夢幻般的藝術效果,設想奇妙,氣勢奔放,具有聲勢奪人的氣魄。這首詩就是《鳴皋歌送岑徵君》:
若有人兮思鳴皋,阻積雪兮心煩勞。
洪河凌兢不可以徑度,冰龍鱗兮難容舠。
邈仙山之峻極兮,聞天籟之嘈嘈。
霜崖縞皓以合沓兮,若長風扇海涌滄溟之波濤。
玄猿綠羆,舔舕崟岌;
危柯振石,駭膽栗魄,群呼而相號。
峰崢嶸以路絕,掛星辰于崖嶅!
送君之歸兮,動鳴皋之新作。
交鼓吹兮彈絲,觴清泠之池閣。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顧之黃鶴。
掃梁園之群英,振大雅于東洛。
巾征軒兮歷阻折,尋幽居兮越巘崿。
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
望不見兮心氛氳,蘿冥冥兮霰紛紛。
水橫洞以下淥,波小聲而上聞。
虎嘯谷而生風,龍藏溪而吐云。
冥鶴清唳,饑鼯嚬呻。
塊獨處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
蝘蜓嘲龍,魚目混珍;
嫫母衣錦,西施負薪。
若使巢由桎梏于軒冕兮,亦奚異于夔龍蹩躠于風塵!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卻秦?
吾誠不能學二子沽名矯節以耀世兮,固將棄天地而遺身!
白鷗兮飛來,長與君兮相親。
天寶六載(748)初春,李白再次漫游揚州,寫了一首《留別廣陵諸公》:
憶昔作少年,結交趙與燕。
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
寸心無疑事,所向非徒然。
晚節覺此疏,獵精草太玄。
空名束壯士,薄俗棄高賢。
中回圣明顧,揮翰凌云煙。
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
還家守清真,孤潔勵秋蟬。
煉丹費火石,采藥窮山川。
臥海不關人,租稅遼東田。
乘興忽復起,棹歌溪中船。
臨醉謝葛強,山公欲倒鞭。
狂歌自此別,垂釣滄浪前。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失意之后對自己人生歷程的回顧和反省。全詩幾乎囊括了他一生的主要經歷和思想變化,展示了從一個積極的狂人到一個消極的狂人的演變過程。
李白到了南京,登山臨水,寫景抒情,總是有興亡之感,時興黍離之悲。李白登上金陵鳳凰臺,想到崔顥《黃鶴樓》一詩,終究還是意難平,“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他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既表達對歷史變遷的時空感慨,也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喟。李白這首詩被認為可與《黃鶴樓》媲美,甚至遠超《黃鶴樓》。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到了丹陽,正值炎夏,烈日當空,只見運河邊上,一隊隊纖夫赤身露體,拖著滿載巨石的船只,唱著悲哀的《丁都護歌》,在亂石灘邊匍匐前行。他們腰間別著葫蘆,葫蘆里裝著泥漿般的濁水,他們揮汗如雨,偶爾舉起葫蘆,喝著混有泥漿的濁水。李白站在岸邊,目送他們艱難爬行,心中感到無限的酸楚,不覺流下淚來。寫了《丁都護歌》: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磐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李白到了吳郡,看到古今異變,昔非今比,看到今日所見之苑囿臺榭,已非昔日之苑囿臺榭;今日苑囿臺榭的楊柳青青,無邊春色,不僅令人想起它曾有過的繁華,更令人想起它曾經歷過的落寞。李白以姑蘇臺今日的衰敗蕭條與昔日吳王宮里人的驕奢淫逸進行對照,生發歷史盛衰之嘆,感慨地寫下《蘇臺覽古》: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李白到了越中,游覽了越王勾踐的故宮,想到勾踐臥薪嘗膽終成大業,想到那時的繁盛,看到今日的衰敗,表現出對大唐由盛轉衰的憂慮。李白懷古傷今,諷喻當朝統治者引以為戒,居安思危,寫下《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李白到了會稽郡,馬不停蹄地去拜訪忘年交的賀知章,去和他喝上兩杯,共敘契闊。那知道賀知章已于前年去世,對著故宅門前的荷塘,想起他們在長安的交往和知遇之恩,三年待詔翰林的甜酸苦辣,又一齊涌上心頭。寫下了《對酒憶賀監二首(并序)》:
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歿后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
其一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其二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李白到了天臺山,這座古人擬之于仙界蓬萊的名山,是他幻想中的忘憂之鄉。一到山足下的國清寺,那數里不見天日的萬徑古松,就使他精神一爽。到了人們傳說中的只須一濯即可消除一切塵煩的靈溪,他真的感到好像靈魂洗了個澡。到了石橋,那橫跨兩崖之間,下臨飛瀑百丈的空中懸梁,其長數丈,其寬僅能容足,而又長滿了青苔,誰要能跨過去,就能成仙,他真想跨過石橋,羽化登仙。在天臺山絕頂,李白遠眺大海,寫下了借古諷今的《登高丘而望遠海》:
登高丘,望遠海。
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
精衛費木石,黿鼉無所憑。
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
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
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天寶七載(749)春,李白從越中返至金陵,從友人王十二處聽到一連串驚人的消息。李白痛心疾首,當即揮筆寫詩傾訴自己抱負,揭露朝廷小人得志,有才能的人不被重用,反遭讒毀的現象,表示要超脫榮辱窮達之念,像嚴光、范蠡那樣飄然隱居。即《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
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
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
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
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
折楊黃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
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
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
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
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
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
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
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
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李白在金陵,寫了一首《白鳩辭》,通過對白鳩形象的描繪,歌頌勞動人民品質高尚,表里如一,平和公允,清心寡欲,溫順善良,循政負責;借猛禽與鳳凰的形象,批判統治者的表里不一,口實行非,不勞而獲,貪婪殘忍,高傲不群。詩含抨擊李林甫與唐玄宗之意。《白鳩辭》:
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白鳩之白誰與鄰,霜衣雪襟誠可珍。
含哺七子能平均。
食不噎,性安馴。首農政,鳴陽春。
天子刻玉杖,鏤形賜耆人。
白鷺之白非純真,外潔其色心匪仁。
闕五德,無司晨,胡為啄我葭下之紫鱗。
鷹鹯雕鶚,貪而好殺。
鳳凰雖大圣,不愿以為臣。
李白在吳越漫游時,當地民歌的風韻給了他創作營養,六朝樂府給了他創作靈感。在《清商曲·歌曲》有《子夜四時歌》,李白繼承樂府舊題并加以創新。樂府舊題《子夜四時歌》向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改四句為六句是李白的創造,而用以題寫思念征夫的情緒更是李白的開創之舉。《子夜吳歌》四首,分詠春、夏、秋、冬四季。
《子夜吳歌(春歌)》: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子夜吳歌(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李白眼見唐玄宗輕動干戈,逞威邊遠,而又幾經失敗,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他一向反對窮兵黷武,而有無能為力制止,只能用詩詞表達自己的態度。如《戰城南》:
去年戰,桑干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然。
烽火然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