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用數據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能(實戰案例版)作者名: 任康磊本章字數: 1305字更新時間: 2022-10-08 17:06:56
1.3.1 如何用數據總結事實
什么是事實?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比較容易和事實搞混的概念是觀點。
什么是觀點?觀點是對某件事的個人看法,而事實不一定是這樣的。
比如,今天天氣很冷,這就是一個觀點;今天的氣溫是18攝氏度,這是事實。
把事實和觀點搞混很常見,比如,在工作中經常會聽到以下表述。
這項工作很難。
這件事很容易。
這個項目很長。
這個工作量很大。
這個內容很多。
這個時間很久。
這個人很好……
這類日常聽到的總結其實都是在講觀點,而不是事實。這類話在商業世界,是無效的語言。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去同一家中餐廳,點同一道菜,但每次點,這道菜的味道都不同——有時候偏咸,有時候偏淡;有時候好吃,有時候不好吃。我們會覺得這道菜可能是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所以味道不同。
但實際上即使是同一個廚師,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心情下,做出來的菜的味道都不一樣。因為中餐的菜譜上對于配料的說明大多是鹽適量、味精少許、醬油多放、糖視情況而定之類的含糊表達。因為這些模糊的表達,所以每個廚師在制作的過程中全憑自己的理解、感覺、經驗、偏好操作,菜的味道當然會不一樣。
一個朋友曾說起他第一次去美國的經歷:他到酒店住下之后,肚子餓了,就出去找東西吃。他發現酒店旁邊有兩家餐廳,一家是麥當勞,另一家是一間沒有聽過名字的牛排餐廳。他想了想,去了麥當勞。我問他為什么,難道在國內還沒吃夠麥當勞嗎?
他告訴我,因為去麥當勞吃飯,他有確定性,但是去那家牛排餐廳吃飯,他沒有確定性。在全世界任何一家麥當勞餐廳買相同口味的漢堡,得到的都是類似的口味,不論這個口味是不是我們最喜歡的,至少我們可以確定自己會嘗到這個口味。
但如果到一家并不熟悉的餐廳,將會嘗到什么樣的口味,這并不確定。實際上,在很多國家,大部分餐廳的烹飪過程都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無法保證產品的標準化。大部分餐廳的菜品口味,都與廚師的能力直接相關。
而麥當勞是怎么做的呢?
麥當勞對原材料的要求是:奶漿在送貨時溫度如果超過4攝氏度必須退貨;漢堡的面包不是圓形、切口不平的不能要;每塊牛肉餅從加工開始要經過40多道質量檢查關,有一項不符合規定標準,就不能出售給顧客;餐廳的一切原材料,都有嚴格的保質期和保存期,比如生菜從冷藏庫送到配料臺,只有2小時的保鮮期限,超過這個時間就必須處理掉。
麥當勞對產品的保存也有明確的要求,各種食品的保存期是不相同的,例如三明治類的保存期為10分鐘、炸薯條的為7分鐘、炸蘋果派的為10分鐘、咖啡的為30分鐘、香酥派的為90分鐘等。
就連麥當勞餐廳和產品的設計,都既體現了服務的細節,又體現了服務的標準。比如,麥當勞所有連鎖店的柜臺高度都是92厘米,因為據科學測定,大多數人在92厘米高的柜臺前點餐感覺最方便;麥當勞的可樂都為4攝氏度,因為這個溫度下的可樂口味最佳;面包全都厚17毫米,因為這樣的面包在口中咀嚼時味道最好、口感最佳。
有了這樣的運營標準,才保證了顧客無論在世界上哪一家麥當勞餐廳用餐,都會吃到類似口味的漢堡。這些運營標準,來自對事實的準確總結和描述,而不是主觀臆斷。反觀很多廚師在教徒弟的時候經常說的話是:這個菜炒得太咸了,這個菜醬油放得太少了,這個菜量太多了。這都只是在表達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