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什么是中國文化

我只是中國文化的“白頭宮女”

我是老年人,而且我這個老年人,生活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大變化的一百年里,大家是不會懂的。像我這一生,出生時距離推翻清朝沒有幾年,接著是五四運動,然后是北伐,世道都在變亂,童年在天下大亂的苦難當中度過。剛剛成長又親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中國,全體老百姓都生活在災難中。接著八年抗戰,說是八年,前后加上一共有十幾年,那真是家破人亡,這個國家支離破碎。剛剛結束抗戰,我們國家內部的黨派意識有紛爭,又發生內戰。此后我幾十年避世遠行,漂流在外,這樣一搞,我一生的時光就沒有了,報銷了。所以我說我這九十多年是生于憂患,死于憂患,沒有一天安定過。

諸位不同呀,從出生到現在最多也不超過六十歲,大部分三十多歲,生長在一個社會安定的時代。我常常說,不要忘記哦,因為諸位不大懂歷史,我們從小關注歷史,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這二三十年這樣生活安定,你們的運氣最好。

我跟諸位生長的時代不同,所以看法有差別,思想有差別,教育有差別,文化也有差別。這個時代的差別,一個老頭子希望大家要認識自己的文化,又要與西方科技文化相結合,才能了解如何能得到修養。有修養要干什么?四個字,“安身立命”,身心能平安,看通一切,看明白一切,安身立命。

…………

我們中國文化斷層了,這個斷層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的。中國文化到五四運動攔腰砍了一刀,到“文化大革命”再遇一劫。我們幾千年的文化遭此重創,是我們全體中國人對不起自己的國家民族,對不起自己的老祖宗,所以我幾十年都在為接上文化斷層而努力。當年我從峨眉山閉關下來的時候,也考慮自己以后走哪一條路?怎么辦?什么路線才能盡我人生的責任?當時只想到鄭板橋的一句話:“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的蒙童。”就是說,回到鄉下,找些小學生,教教書,了此一生。

但是我也經常跟同學們講,我這個人運氣不好,這八九十年一百年之間,像國家民族的命運一樣“生于憂患,死于憂患”。從十幾歲起想做一個普通人,碰到時代的變遷,我說自己經歷了六個朝代。前面經過北洋軍閥的混亂,接著是北伐的階段,天下亂了,這個歷史你們都知道。那個時候的青年都對救國家、救民族非常熱忱,大家都想出來,寧愿犧牲性命也要救這個國家。這個熱忱你們不能想象,因為你們沒有經過這樣的時代,沒有處于這個社會環境。

所以年輕的時候學軍事,帶兵打天下,就碰到了日本人發動侵略戰爭,抗戰八年,我在大后方待了十年。緊接著是兩黨之爭。孔子說“賢者避世”,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避開這個世間社會;“其次避地”,差一點的沒有辦法就找地方躲開。但是溜到哪里去呢?又不愿意到外國去,最后考慮還是到臺灣,畢竟還是中國。這一住,就住了三十六年。兩個階段,壽命已經去了五六十年了。然后發現臺灣也有變動,又要避開了。因為沒有地方避,所以到美國去,在國外漂泊流浪,在我感覺是流浪。一般人認為到外國多好!在歐美轉了一圈發現還是不行,所以避世也非常難。

而且人的因緣也很奇怪,就像辛稼軒的兩句詞——“此身忘世渾容易”,一個人丟掉了社會世界盡管很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要社會、國家、朋友們忘記了自己,反而做不到。

“文化大革命”那個時期,我在臺灣,有一天夜里寫了兩首詩:

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

謀身與謀國,誰識此時情。

憂患千千結,慈悲片片云。

空王觀自在,相對不眠人。

“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滿心是憂愁。“謀身與謀國”,個人怎么辦?中國怎么亂成這個樣子?從推翻清朝到“文化大革命”,我計算一下,年輕的知識分子,很了不起的人才,死的不曉得有幾千萬,都是為了國家民族。現在想到自己身在臺灣,“謀身與謀國,誰識此時情”,那個情緒的變化真的無法言表。

不過,我寫這個詩的時候,在自己私人的佛堂,上面供了觀音菩薩,一邊看著觀音菩薩,一邊自己在感想。所以第二首“空王觀自在”,空王就是佛,面對空王;“相對不眠人”,菩薩永遠眼睛睜著,我也擔心國家民族怎么辦,眼睛也瞪在那里,所以是“相對不眠人”。我現在雖然報告過去的心情,但是現在的心情也是一樣的。

改革開放以后到今天,我已經回到大陸來了。回來以后,我首先為浙江修了一條鐵路。接著我做的就是倡導兒童讀經,恢復中國文化,怎么能把斷層接起來。

你們年輕同學們不知道,這樣二十多年的升平,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你們太幸運了,教育也普及了,都讀到大專以上,可是你們說我高興嗎?我的心情還是這兩首詩上所表達的,“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

開放以后,你們只曉得開放發展,拼命搞建筑發財,每個人都活得很高興。但是要注意孟子的兩句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就是中國文化。孟子說,國家、個人、社會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才能使國家民族興盛健康起來;如果大家放松了,只向錢看,光搞享受,結果就很可怕。

報紙上寫“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每次看到這個臉紅得發黃,紅還不夠,還發黃,黃了還發青,自己覺得很難過,我算老幾呀?!什么都夠不上。所以每一次上課演講我都先說,我今年活到九十歲了,我的一生八個字:“一無所成,一無是處”。還國學大師呢!那個“大”字上面多一點吧,“犬”師,狗師差不多!我真的很反對這個過譽的名稱。

我比方自己是什么呢?唐人有一首詩,寫一個宮女,我不過是中國文化的“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啊!我不是大師,也不是國學家,什么都不是,只是從小喜歡研究自己的文化,研究人類的文化。不過年紀活大了一點,人活大了好像也有好處,大家就給你戴高帽子了,因為怕冷嘛!帽子就太多了。

唐人有首詩怎么說呢?

竟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偶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竟日殘鶯伴妾啼”,這個宮女進了宮以后,皇帝前面漂亮人很多呀,進了宮里也許跟皇帝有了一次關系,或者半次關系,住在宮里幾十年,就老死在那里了。這個宮女在皇宮里頭,“竟日”,一天到晚,什么是“對象”呢?一只鳥!天天對著院子,“竟日殘鶯”,老的黃鸝,“伴妾啼”,她在哭,它也在叫。“開簾只見草萋萋”,打開窗子門簾前面都是草。“庭前偶有東風入”,入了宮的宮女,跟皇帝有了一次關系,也封了妃子什么啊,沒有用,一年三百六十天不曉得他哪一天想起來找一下,庭前不要說沒有看到人,鬼都看不到。“庭前偶有東風入”,你注意這個“偶”,偶然,或者皇帝經過門口,在門口看一下,啊,你都好吧?他又到別一家去了。“楊柳千條盡向西”,我非常欣賞這一句話,形容我自己的一生到九十歲,全世界、全中國的人都向西方文化學習,學外文去了。所以我自比,這一首詩形容我的一生。

我覺得,我的一生就是這一首詩。玩了幾十年,現在你們大家叫我國學大師,我可做了“白頭宮女”。全中國人喜歡搞西方的東西,誰來搞中國的呢?“庭前偶有東風入”啊!是代表自己的了。可是呢,全社會“楊柳千條盡向西”!

我從小到現在,感覺到中國文化是個大問題,尤其是現在,文化沒有根了,所以我提倡重新讀書。在我的觀念里頭,現在三四十歲的人都沒有希望了,文化要靠新的一代才行。如何建立中國文化跟人類的文化合流,開展人類未來的前途,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在我的觀念里,中國未來的前途關系人類的前途。

(選自《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后語》《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漫談中國文化》《南懷瑾講演錄:2004—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化县| 农安县| 沙洋县| 瑞金市| 武冈市| 防城港市| 临汾市| 华安县| 商丘市| 四会市| 荔浦县| 平乐县| 罗源县| 昌图县| 建昌县| 白河县| 盐津县| 乌兰察布市| 宜阳县| 阜宁县| 井陉县| 宜君县| 巫山县| 光山县| 盐山县| 即墨市| 加查县| 林口县| 三亚市| 南充市| 漳浦县| 沙坪坝区| 潼南县| 库车县| 秦皇岛市| 安化县| 大冶市| 南郑县| 清水河县| 湛江市| 洪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