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通識(中華經典通識)
- 竺洪波
- 2527字
- 2022-09-29 10:33:59
1.三維一體的神仙譜系
《西游記》不僅繼承了“后羿射日”“盤古開辟”等中國上古神話宏偉綺麗的想象力,而且以再生態神話的藝術形態融合了中華民族文明時代的情感、智慧,對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生有著深刻的認知,已成為舉世公認的神話藝術中的翹楚。外國學者也給予《西游記》以高度評價。曾翻譯過《詩經》《論語》《道德經》《長春真人西游記》等作品的英國著名東方學家、漢學家阿瑟·威利就說過:“《西游記》像一顆璀璨的彗星升上了中天,給西半球人民展出一個神奇的世界?!?/p>
顯然,阿瑟·威利所說的“神奇的世界”,即是由吳承恩著《西游記》所建構的中國神話世界——一個獨具中國文化特征的神話譜系。
《西游記》中蘊藏著一個獨特的神話世界。它融會神、佛、仙三維一體,又各顯風騷、各成譜系:神界天庭巍峨豪華,在在輝煌;佛境靈山莊嚴肅穆,處處祥瑞;人間仙窟則隱在名山大川之中,鐘靈毓秀,仙氣里透出絲絲人間氣息。
《西游記》是佛教文本,講的是取經,目標是靈山,拜的是佛祖,那么,讓我們先來看看其中神奇的佛教世界——佛神系統和佛國勝景。
先說佛神系統。
居于中心的是佛祖如來,所謂“獅子雷音,唯我獨尊”。下面依次有四大菩薩、四大金剛、十八羅漢、五方揭諦、一十八位護教伽藍等。其實,在佛神系統里,修成佛身的不僅僅只有如來一人,而是有三千諸佛,如來只是佛之領袖;菩薩也不止四位,四大菩薩只是代表,并以南海觀音菩薩為尊。對了,閻羅王最早也是佛教神祇,與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同為地獄主宰,后來演化為道教神了。
至于靈山勝景,佛國祥瑞,《西游記》中有諸多優美的描繪:
瑞靄漫天竺,虹光擁世尊。西方稱第一,無相法王門。常見玄猿獻果,麋鹿銜花;青鸞舞,彩鳳鳴;靈龜捧壽,仙鶴噙芝。安享凈土祇園,受用龍宮法界。日日花開,時時果熟。習靜歸真,參禪果正。不滅不生,不增不減。煙霞縹緲隨來往,寒暑無侵不記年。詩曰:去來自在任悠游,也無恐怖也無愁。極樂場中俱坦蕩,大千之處沒春秋。
仙草爭妍,瑞獸爛漫,煙霞飄渺,寒暑不侵,人們對美好世界的想象,莫過于此。對如來講法圣地雷音寶剎,作者更是贊美不絕,除了詳細鋪排美輪美奐的大殿氣勢,更贊其曰:“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紅塵不到諸緣盡,萬劫無虧大法堂。”在作者筆下,西方極樂世界成為人間天堂的美好想象。

佛祖像
選自明彩繪本《釋氏源流應化事跡》
《西游記》里的道教神系更為龐大。玉皇大帝是天神,天庭的最高統治者,類似于古希臘神話里的宙斯。其次是民間道教故事“老子一氣化三清”中的三清尊神——原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也即太上老君最為重要。然后就是南北極大帝、四大天師、九曜星、二十八宿、風雨雷電、五瀆四海、山川社稷、土地門神、龍王地君,等等。由于玉帝代天掌管天下,所以道教神在大千世界里無處不在,不可勝數,甚至連京城的護城河、烏雞國皇帝御花園的八角琉璃井里都有一尊河龍王、井龍王。
在佛教文本《西游記》中出現了最為龐大的道教神譜,其本身就是一種矛盾,背后的原因很復雜。簡略說來,一是由于《西游記》佛道互滲,神、佛構成神話世界的兩極;二是因為道教在中國土生土長,民間道教文化本就比較豐富。正因為吳承恩是按照民間道教的內容來構建《西游記》中的道教神仙世界,所以《西游記》中許多描寫并不符合道教的實際。
又比如,道教世界以天庭、龍宮、地獄三處最為有名,號稱“西游三界”。天宮,只是三界里的一界。所以,“孫悟空大鬧天宮”的說法其實并不完全準確。孫悟空強索了東海龍宮的定海神針——金箍棒,恣意勾銷了閻羅王的“生死簿”,又公然蔑視玉皇大帝,與十萬天兵天將列陣廝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孫悟空大鬧三界”。
現在以三界中的地獄——因為它同時也屬于佛教——為例,從一個側面來看看《西游記》神話世界的真相與妙趣。
話說唐太宗李世民因失信于涇河老龍被告至地府,閻羅王對大唐真命天子不敢怠慢,不想隨意開演“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的荒誕劇,急忙召他入冥“三曹對案”。于是,隨著太宗的游歷,我們得以窺見地獄的基本情形和構架:

唐太宗畫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世民先是由二童子引入地獄之城——“幽冥地府鬼門關”。太宗剛剛踏進鬼門關,即遭先兄建成、故弟元吉拉扯,聲討其玄武門政變逼宮謀位,弒兄殺弟的罪愆;接著至“碧瓦臺森羅殿”謁見十殿閻君,接受這個“特別法庭”的調查、審判;而后又來到“幽冥背陰山”,這里“岸前皆魍魎,嶺下盡神魔。洞中收野鬼,澗底隱邪魂”,是個反思、悔過的禁閉之地,其“待遇”大約相當于現在的“雙規”;接著就要見識地獄世界的中樞之地——“一十八層地獄”,如有不能徹悟“人生卻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過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者,將永墮此阿鼻地獄受苦受難,不得超生,反之則可超生解脫。太宗作為超生者(雖然走了判官崔玨的后門),掙脫“一十八層地獄”來到“奈何橋”——只有惡人鬼魂過此會墮入河中,唐太宗在這里已看得到陽間的曙光了——經受最后的考驗,被他先后剿滅冤死的鬼魂“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上前索命,直到他允諾返陽后即舉行招魂的水陸大會,“洶洶鬼怨”才得以平息。
從唐太宗的驚魂游歷中,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地獄的組織構造及相應的機制(構造列前,機制列后):
鬼門關:進入地獄之門;
森羅殿:接受“法庭”調查、閻君審判;
背陰山:在“雙規”禁閉室進行反思、懺悔;
一十八層地獄:經受精神煎熬、靈魂受難;
奈何橋:通過考驗后“脫離陰司,返回陽世”。
在傳世的各類文獻記載中,很少有典籍對地獄有這樣詳細而生動的描繪。應該說,對于中國民間普遍存在的地獄認知和閻君崇拜(信仰),《西游記》神話世界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比如,我們經常會說“鬼門關里走一遭”,來形容自己遭遇到的非同一般的危險。鬼門關即是地獄之門,進去自然很嚇人,但未必一定會死,還有許多因素在影響著你的“死罪”能否成立。再比如,我們還會說,“做好事,積陰德”,什么意思呢?就是勸人為善。一個人平時如果多做善事,死后在地獄里過奈何橋時,積下的德行就可以抵消罪愆。如果積累的善行夠多,甚至會有鬼使來扶你過橋,助你超生。反之,則會引來惡鬼落井下石,推你一把,讓你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正是這些通俗而又樸素的語言,影響到中國人血脈中最基本的生死觀念和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