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國家治理現代化”概念的中國表達

國家治理現代化包含兩個義項: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厘清國家治理現代化,先要弄清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這兩個次級義項。綜觀學者們關于國家治理體系這一概念的解釋,下述界定是比較具有基礎性和概括性的,有著較為廣泛的認同度,即“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以目標體系為追求,以制度體系為支撐,以價值體系為基礎的結構性功能系統”[2]。國家治理能力在黨的相關文件中有比較明確的規定,即“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3],其核心是國家各個治理主體履行各自功能的能力。

一、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維度

國家治理體系關注的是國家治理的制度性框架,國家治理能力則強調要切實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具體功能。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即“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優化和創新國家治理的主體格局、體制機制和流程環節,提升治國理政的能力”[4]。誠如有學者所論,談國家治理問題,一方面政府要放權,讓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另一方面還要保持和鞏固國家能力。[5]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衡量。其一是民主治理。即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強調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的主導性作用,同時讓企業和市場、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到國家治理活動中來,將民主、法治和科學的相關技術、程序、機制引入治理過程,實現國家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學化。其二是有效治理。這是國家能力的維度。為此,要適應時代變化,把古今中外各種國家治理的成功做法或有益實踐引入國家治理的具體過程,實現國家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以提高國家治理的有效性。

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涵來看,它借鑒了西方治理理論的合理成分,即將社會力量引入治理活動中來,摒棄“全能政府”的舊有理念。但是,在西方的語境中,治理的基本含義是政府、私人機構或民間組織在一個既定的范圍內運用公共權威維護秩序,滿足公眾的需要,它強調的是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平等共治和社會的自我治理,帶有“社會中心主義”的傾向。國家治理現代化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核多元”主體的協商共治。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中國化的概念。這一概念的中國特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于西方早發原生型現代化國家來說,歷經幾百年的現代化進程,其制度體系已基本定型。20世紀80年代,出于對福利國家政策的低效和官僚化所導致的政府機構過度膨脹的反思,西方國家提出了現代意義的“治理”概念及理論,主張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競爭機制,通過政府分權、向社會授權、多中心治理和社會自治來實現對社會的治理,以提高公共管理活動的績效。對中國這樣的后發展國家而言,由于其尚處于社會轉型過程中,制度體系尚未完全定型,一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必要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鄭重其事地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歷史命題,是中國共產黨基于對中國國情政情社情的明察和對國內國際政治形勢的判斷,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發展進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治國理政經驗,同時借鑒西方國家的治理理論而提出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目標,其最直接的指向是“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6],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第二,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其目標取向上,既有國家個性,也有國家共性。如果說現代化即政治經濟制度的轉型包括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路向,那么,西方的國家治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的框架下進行的,而中國則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部分而非全部內容,其完整表述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表述優先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政治定位,亦表明了中國改革必須遵守的基本政治原則。據此,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前提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目的和歸宿也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其本身就構成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際內容。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特色”表達

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是在吸收與借鑒人類社會治理文明的有益成果,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基礎之上提出的,涵蓋了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兩個核心要素,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是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實現國家各項治理事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一項系統工程。

價值是衡量事物重要性大小的重要尺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之后,學術界從價值層面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任勇、肖宇從軟治理的維度,分析價值層面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塑與再構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途徑[7]。劉俊祥認為,公平化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價值,是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在他看來,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國家治理的公平化過程,即通過國家的公平治理以促進經濟公平發展、社會公平正義以及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過程[8]。范逢春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以社會公平正義為旨歸,這是它的核心價值,“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對社會發展整體關切的政治主張,詮釋了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理念”[9]。從學術界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的探討來看,這些論點基本上把握住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內核,但是也存在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挖掘不夠深入、價值維度區分不夠清晰的問題。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能夠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范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公平正義價值在生態領域的拓展與發展,它與公平正義在社會領域的價值意蘊并不直接相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多維性的科學區分與深入探討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主體是能動性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國家治理主體系統的能動性,能夠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展注入更多的動力支撐。基于對國家治理主體重要性的認知,學者們更多的是從政府、市場和社會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相互關系的角度進行系列探討。胡寧生以主體的協同互動為視角,剖析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協同互動以及互動構成的中層子系統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機制[10]。李志強、姚金海提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四柱”主體論,他們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體不僅來自政府和社會公共機構,還包括民間組織、私人組織及各種公民社會組織,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個互動型的國家治理合作網絡系統[11]。在相似意義上,鐵鍇從主體協同治理的維度分析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及其進路,他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實質就是要理順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協同治理,達到最佳的善治狀態”[12]。上述對國家治理主體系統的分析與探討表明,政府、市場以及社會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主體。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工程的領導核心,這決定了任何脫離這個現實背景來分析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往往很難觸及問題的本質。正如王浦劬教授指出,中國特色國家治理,是政治統治之“治”與政治管理之“理”有機結合以及政治管理之“治”與“理”有機結合“兩個結合”的統一,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治理活動,也是中國共產黨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總體格局中運行治權的活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行為。所以,對國家治理現代化主體層次的劃分是把握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現代化本質特征的必要前提。


[1].《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17/c_119373758.html,2014年2月17日。

[2].何增科:《理解國家治理及其現代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年第1期。

[3].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人民日報》2014年1月1日。

[4].王浦劬:《科學把握“國家治理”的含義》,《光明日報》2013年12月29日。

[5].參見王紹光:《國家治理與國家能力——中國的治國理念與制度選擇》(上),《經濟導刊》2014年第6期。

[6].《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任勇、肖宇:《軟治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價值、內容與機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年第2期。

[8].劉俊祥:《論國家治理的公平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9].范逢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反思與標準研判》,《東南學術》2014年第6期。

[10].胡寧生:《國家治理現代化:政府、市場和社會新型協同互動》,《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11].李志強、姚金海:《國家治理現代化:緣起、實踐及整體框架》,《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12].鐵鍇:《協同治理體系建構的中國邏輯及其進路》,《理論與改革》2014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县| 通榆县| 鄂州市| 杭锦旗| 黑山县| 乐平市| 新邵县| 永顺县| 济南市| 湘阴县| 南靖县| 明溪县| 连州市| 齐河县| 陈巴尔虎旗| 明光市| 铁岭市| 拜城县| 于都县| 吉木萨尔县| 石棉县| 本溪市| 永定县| 屏山县| 吴江市| 区。| 栖霞市| 津南区| 潼关县| 溧水县| 合江县| 日喀则市| 额济纳旗| 建平县| 桦南县| 广州市| 贵定县| 沁源县| 茌平县| 丽水市|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