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中國邏輯
- 王小靜 魏士國
- 3653字
- 2022-09-23 18:24:00
第二節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多維價值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意蘊內在地規定了國家治理這項系統工程的行為域,預設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與現實拓展,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起點。從統一價值論來看,事物價值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三個要素:主體特性、客體特性以及介體特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事物的價值實際上涵蓋三個方面:主體價值、客體價值以及介體價值,它們是整體價值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多維價值實際上也內在地包含這三個基本要素。從它的主體價值來看,國家治理現代化服務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它的客體價值來看,國家治理現代化面向于公共事務治理的有效性;從它的介體價值來看,國家治理現代化落腳于環境正義與社會正義。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三重價值
主體價值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理想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1]。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類智慧地通過建構現代國家的形式將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建設有機地連接起來?,F代國家的構建并不是一個無生命特質的結構性框架,它的活力與生命表征在于通過國家治理的范圍以及國家治理的效度得以展現。在國家治理實踐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的權利訴求始終是國家治理事業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于回應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權利意識的覺醒以及各項基本權利的訴求,這是它誕生的實然背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訴求,使人民群眾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各項國家治理事業的發展是一種粗放型、非均衡式的發展,它通過優先發展經濟權利的戰略,造成了國家治理在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以及生態文明領域的建設上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遜色于它在經濟領域的治理效能。更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是,這種粗放型、非均衡式的國家治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政治權利、文化權利、社會權利以及生態權利的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全面利益訴求不一致,有悖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鑒于此,國家治理現代化應聲而出,它以深化改革為實踐坐標,通過探索集約型、均衡式發展的模式,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全面發展,最終服務于人民群眾全面的利益訴求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
客體價值即公共事務治理的有效性。如果說人民群眾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主體,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價值為旨歸的話,那么國家治理有效性的大小將直接作用于國家治理主體價值的實現程度。在國家治理的實踐過程中,公共事務是國家治理的客體指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事務治理有效性是反映國家治理有效性客體價值的根本指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通過“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探索出適合中國具體國情的國家治理之路,公共事務治理有效性大幅提升。然而,隨著國家治理實踐的不斷深入,原來的國家治理認知與布局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要求,并且積累了一系列的治理問題與矛盾,諸如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破壞嚴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以及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食品藥品安全等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不斷凸顯,群體性事件與社會矛盾日益增多。為了推動公共事務治理有效性的提高,國家治理現代化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它試圖通過打破過去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單向漸進調適邏輯,探索系統發展與整體布局的頂層設計邏輯,力圖突破國家治理實踐中的“木桶效應”,避免中國走進現代化的陷阱之中。概言之,國家治理現代化以提高公共事務治理有效性為現實訴求,從中國現階段的具體國情以及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出發,通過整體發展的科學治理道路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有效保障,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共事務治理有效性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客體價值的內在規定性。
介體價值即環境正義與社會正義。國家治理主體和客體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是介體的主要內容,從三者的關系來看,國家治理主體和客體內在地嵌入國家治理介體提供的時空體系之中,最終型塑了一個有機互動的國家治理生態體系。在這個生態體系之中,公平正義是其得以有效運轉的行為邏輯,它體現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介體價值。以往,我們對公平正義的認知更多的是從社會環境的維度來理解,誠如羅爾斯指出的那樣,公平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2]。基于對國家治理的介體價值——公平正義認識上的偏差,世界范圍內的國家治理實踐在很長一段時間步入人類中心主義的“魔咒”。一方面,國家治理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實現為旨歸,不斷地在經濟發展、社會建設上提高公共事務治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對自然環境治理的忽視,國家治理在經濟發展、社會建設上的成果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環境破壞帶來的系列生態危機的稀釋。有鑒于此,公平正義的內涵與外延在國家治理的實踐困境下逐步拓展到生態領域,環境正義成為建構人類、自然、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準則。與之類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家治理沿著重經濟領域建設、輕生態領域保護的“非均衡發展邏輯”運行,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破壞之間的“剪刀差”越來越大,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從根本上影響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了糾正國家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偏差,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適時地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范疇之中,并提出了以建設美麗中國為核心,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戰略規劃[3]。從總體上來講,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基于公平正義的現實拓展而不斷發展的,通過全方位地理解與把握公平正義在自然領域與社會領域的綜合價值,有利于促進國家治理主體價值、客體價值以及介體價值的全面實現,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有機互動、和諧發展的國家治理新格局。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二元性”
在國家與社會二元區分的框架下,西方的治理意在通過提供法律、秩序、財富、公民自由為公民個體實現生活理想創造條件,并使他們由此獲得一個無論多么狹小但卻不受干涉的私人活動領域,其核心價值理念是自由(主要是消極自由)。在公民權利的保護上體現的主要是形式上的權利平等和機會平等。所以,羅爾斯的差別原則所蘊含的結果平等傾向,德沃金的資源平等觀念所蘊含的起點平等和過程平等傾向,阿瑪蒂亞·森的能力平等觀所指向的積極平等[4],就被一些自由主義者批評為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價值觀念。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理念是人民民主,其實質上的價值蘊含是平等,不僅有形式上的權利平等和機會平等,也包括旨在促進實質平等的資源平等觀和能力平等觀,如“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政策等。中國之所以秉持平等的人民民主理念,首先是源于歷史的選擇,其次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和自由民主作為現代民主制度的兩種基本類型,承擔著現代國家正當性論證的任務,只不過其正當性的法理基礎不同。前者的根基在“全體”,后者的內核是“個體”,其共同的理據在于“民”主,因對“民”的界定而顯出其差異。立基于個體的自由民主使得現代世俗國家的正當性論證陷入無休止的爭議和沖突之中,突出地表現為哈貝馬斯所指出的“現代性的困境”:立基于個體的主體理性無法形成倫理總體性或一體化的力量。[5]對于在列國競爭中處于弱勢而面臨現代主權——民族國家建構任務的中國有識階層來說,通過將“民族”(整體性)與“人民”相等同,可以為現代世俗國家的主權提供正當性理據。因而,人民民主就成為比自由民主更好的理念選擇。人民民主的核心價值是平等,它不可能由抱持傳統理念的士大夫階層來擔當,而是由引領社會發展潮流的社會進步階級組成的政黨(革命黨)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和是人民民主理念的實踐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組織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再次用實際行動表明了黨對人民民主理念的堅持。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是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歸根結底是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合理利益訴求,提升民生福祉,實現人民的“幸福夢”。也就是說,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目標,必須立足于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上?!拔覀凕h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span id="zyr7lng" class="super">[6]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
[4].高奇琦:《論西方政治哲學平等思想與民族平等理論的發展》,《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5].[德]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