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中國邏輯
- 王小靜 魏士國
- 1158字
- 2022-09-23 18:23:59
Chapter 01 第一章 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1]這實際上也正是國家治理特色形成的條件、內涵與取向所在。立足新的歷史起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命題,并就此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作出了一系列安排,成為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聚焦和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中國新時代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特色何在,顯然是一個需要討論的重要話題。盡管“治理”一詞古已有之,但具有工具理性色彩的現代意義的“治理”概念及其理論的興起與流行則是晚近的事情,且論者一般認為它興起于西方歐美國家。現代意義的“治理”概念具有如下特征:掌握強制性權力的政府與被授權或具有自發認同權威的民間組織及個人共同參與公共管理活動;這些主體在權力運作方面上下互動,通過合作、協商形成交互性的共治網絡;治理活動不限于主權(民族)國家的范圍,甚至因全球性問題而延伸至國際領域。現代國家治理,核心的指向是政府與社會相互尊重的治理互動,關鍵的問題是處理好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的平衡關系。在西方國家具體的政治語境中,“治理”顯示出“社會中心主義”的傾向,這是由西方國家政制的政治哲學基礎所決定的。在其政治哲學理念中,一切政府的權力都由個人的權力派生而來,國家作為“必要的惡”,致力于保護人的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獨自追求,即,人的自然權利,個體擁有一個不受侵擾的私人領域,由此確立了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劃分。從這個角度而言,公共的政治事務服務于本質上私人性的事情。依此理念,西方的“治理”概念及其理論傾向于通過政府分權、向社會授權、多中心治理和社會自治來實現對社會的治理,以提高公共管理活動的績效。于中國而言,一方面,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達至更高水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逐步提高,“兩個一百年”與“中國夢”目標的愿景設定推動黨和政府將改革引向深入。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及由此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倒逼”國家進行變革。為適應這種情勢,黨和政府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
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是在吸收與借鑒人類社會治理文明的有益成果、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基礎之上提出的,涵蓋了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兩個核心要素,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是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實現國家各項治理事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一項系統工程。它在價值上表現出多維性,在主體上表現出層次性,在方法上表現出復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