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創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他在《求是》雜志上發表《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一文中指出,中華民族是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民族。“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實干創新去實現。創新發展已然居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唯有“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共同發力,不斷創新,才能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才能加快實現“中國夢”的步伐。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誰擁有了創新的技術、創新的本領、創新的人才,誰就站在了行業領域的制高點,就會擁有話語權和領導力。執政黨引領變革,靠的是領導干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創新和不斷創造。2006年1月,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這是我國首次提出創新性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并指明了方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歷史經驗和實踐表明,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才能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

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以“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打造創新型社會”為主題,探討從國家、組織和個人層面如何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在變化中保持活力。辜勝阻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我國創新型社會具有三個特征:創業創新主體多元化,創業聯動創新,創新帶動就業;創業創新體系生態化,科技型大企業引領,新興創新群體出現;新商業模式、新管理機制、新融資方式涌現,經濟社會活力迸發。[4]推動創新發展,關鍵是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深圳“81條人才新政”[5]、天津等地極具吸引力的落戶政策和福利措施,正是在為地區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支撐。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人才發揮能力優勢,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精神,在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干事創業。事實上,實現這一目標,對于我國來說是一項極其繁重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因為我國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仍然存在一些現實壁壘,阻礙了生產要素的流通,經濟增長剛從資源依賴型走了出來,正在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因此,不斷強化戰略思維,積極實施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和基礎工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平臺搭建;需要領導干部居安思危、認真謀劃、積極帶動和創新服務。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文件出臺,旨在鞏固創新成果,進一步加大創新的力度,為創新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大衛·馬瑟森(Matheson D.)認為,積極推動思想轉變、自主創新,從體制機制上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注重創新型教育,并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讓政府成為科技創新的支持者。[6]

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的領導干部是執政骨干力量,如何認識到創新之于實現“中國夢”的極端重要性,如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從“跟跑”到“領跑”,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破除阻礙創新發展的制度藩籬,為創新發展營造濃郁的良好氛圍、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以及激勵保障措施,至關重要。

二、干部創新為加快創新型政黨、創新型政府建設提供關鍵力量

為政之要,在于得人。毛澤東曾經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7]。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黨員已超過9000萬名,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執政黨,黨的干部必須發揚黨員先進性,不斷改革領導方式、轉變執政職能、提升治國理政管理能力以及推進管黨治黨方式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黨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新時期黨的建設”。黨的十八大所提的“三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中,創新型是其中之一。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以往的文獻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講話中已經多次闡述在黨的建設中要堅持改革創新這樣的思想動員和目標引領,黨的十七大首次明確地把改革創新與黨的建設聯系起來,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更是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黨的創新精神。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政府。創新型政府就是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途徑實現政府制度支撐、服務增效和效率提升等目標,通過制度供給和改革引領,以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為抓手,不斷為社會創新、企業創新、科研創新引導方向,為推動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有力保證。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在《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一書中說,“政府不可能像企業那樣運作,但這并不代表著它不能具有企業家精神,正如任何公私機構都會出現官僚主義……在官僚主義行為和企業家行為之間是一個巨大的連續體,政府肯定可以在這個區域內調整自己的位置”[8]。因此,公共部門在求新求變的同時,不能完全按照企業商業模式去運作,而應該遵循企業家精神,把官僚體制下“機械呆板的組織”變成“革新靈活的組織”,不斷推進改革或者“重塑政府”,以此不斷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俞可平認為,政府創新達到“善治”的目標,體現在九個方面,即民主、法治、責任、服務、質量、效益、專業、透明和廉潔。[9]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進行了八次政府機構改革,涉及機構調整、制度建設、職能轉變、編制配備等方面。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正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需要,不斷加強和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為發展改革創造條件。

干部是黨和政府指派的工作人員,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也是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堅定執行者。改革創新型的事業要求干部必須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和領導方式,在調動群眾積極性、保證社會和諧穩定以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積極而為,不斷提升科學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水平。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轉型期,黨員的干部要對國家的每項法規政策了然于胸,面對群眾的各種訴求,不機械生硬地照搬套用各項政策法規,堅持唯物辯證法的批判思維和批判精神,密切關注發展變化的實際,通過自我約束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科學管理等途徑,加強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把思想理論的創新貼近生活實際,增強說服力、凝聚力、感召力;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實現法規制度更加科學化、程序化和體系化,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的陳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突出理論成果與制度成果的實踐檢驗、推廣應用和具體轉化,充分發揮德治、法治等途徑,不斷實現服務方式創新,注重研究新情況并提出新問題,以及通過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敢于尋找新方法、樹立新觀念和開拓新境界,結合社會治理環境,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取得新成果。

三、改革創新本領是新時代增強干部執政本領的重要維度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指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使我們的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來保證。提出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三個條件,當然首先是革命化”[10]。在新的歷史時期,干部革命化既要堅定鮮明的立場、愛民為民的執著、無畏擔當的襟懷、厚德無私的品格,也要干事創業的勁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各種深層次矛盾不斷出現。這就需要基層的首創精神,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各級干部必須克服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不足和“本領恐慌”,真抓實干,把握政策界限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創新事業,創造性地執行和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注重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設,并明確新時代好干部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干部作為政治路線確定后的決定因素,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加快提升領導干部領導能力的科學化水平,重點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包括治理主體素質提升的能力、制度執行的能力以及協調創新的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要突出政治標準,不斷增強全面執政的本領。“打鐵還需自身硬”“政治過硬 本領高強”,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干部選用標準的不斷完善來適應改革發展的要求。

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的重要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鄧小平曾經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秉h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11]其中,創新發展理念居于首位,可以喚醒創新潛能,增強創新意識,激發創新行為。領導干部要在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以及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積極促進創新的體制框架和管理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刻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創新帶來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都離不開思想的開放與思維形式的創新,也就是大腦的認識更新、理念接受和創新實踐。前面所說的創新型國家、創新型政黨、創新型政府,都突出強調創新型組織建設,而個體是組織的細胞,需要把創新的關鍵點聚焦在個體身上。創新意識、創新觀念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前提。但是,由于受公共組織沿襲下來的嚴格規章制度、固定的工作方式以及“官本位”文化的影響,一些領導干部習慣于例行程序和唯命是從,逐漸喪失了開拓精神和創新的勇氣,這極大地束縛了干部的創新力,也與創新型黨政、創新型政府建設要求相背離。因此,不斷加強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首先要用創新的理念來武裝頭腦,才有可能夯實領導干部創新所需要的能力基礎。

不斷增強改革創新本領。領導十四億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12]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強調領導干部要開動腦筋分析問題,要看得遠,增強科學預見創新的本領。[13]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干部應該以政治素質為基礎,不斷增強工作本領。在全面增強執政本領中,必須圍繞八種本領,即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進行培養和提升。其中“改革創新本領”,指的是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作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帶路人”和“關鍵少數”,領導干部是治國理政的主體和骨干力量,需要不斷增強改革創新本領,把創新當作習慣,勇于推陳出新,提升對現實的科學批判能力和對事實的執著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反映個體(或群體)通過創新活動、創新行為而獲得創新成果的能力,是在創新活動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總和?!秶夜珓諉T通用能力標準框架(試行)》確定了我國公務員九種能力類型,即政治鑒別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務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調適能力。創新能力是公務員勝任崗位的重要能力之一,并且“創新能力”被具體解讀為:一是思想解放,視野開闊,與時俱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勇氣;二是掌握創新方法、技能,培養創新思維方式;三是對新事物敏感,善于發現、扶植新生事物,總結新鮮經驗;四是善于分析新情況,提出新思路,解決新問題,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可以看到,這里所指的創新能力其內涵和外延已經超過狹義的能力范疇。跟上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步伐,領導干部自身能力建設至關重要,培養和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領導能力建設的新任務。[14]

四、政黨創新力、政府創新力與干部創新力的關系

(一)政黨創新力、政府創新力不同于企業創新力

最初關于創新的研究,基本都是圍繞以經濟效益為主的企業技術創新,通過技術的突破和產業發展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核心競爭優勢。后來也涉及通過管理創新來提升組織效能。政黨是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一種政治組織,我們黨作為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最富有創新精神。[15]而政府是指國家進行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機關,執行國家權力。黨、政府、企業都是以組織形式存在的,因此政黨創新力、政府創新力和企業創新力都屬于組織創新力。但是它們在目標宗旨、方法途徑上表現出不同。企業創新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決定了企業發展方向、發展規模與發展速度。它往往是以經濟利益為最終目標,通過組織創新、戰略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等多種形式協調一致,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水平。而政黨創新、政府創新是以人民為中心,通過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等途徑,加強自我管理、提供制度支持、改善服務質量和進行價值引領等。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己任,探索引入新的管理技術和方法,如平衡積分卡、360°考評法、聘任制模式、電子政務、PPP模式等,圍繞創新的目標、具體內容、體制機制、管理模式以及干部素質等,來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彼得·德魯克在《創新與創業精神》一書中說:“今天的社會科技和經濟正同時發生著迅速的變化。這種情況,對公共服務機構而言,一方面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但另一方面又是一個極好的創新機遇。事實上,公共服務機構比企業更需要創業與創新”[16]。經典理論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論非常強調用企業家精神與創新來研究部門的改革發展,把市場機制和私有組織的管理方法運用到公共部門中去,以更好地進行管理權力下放、增加決策透明度等,達成公共部門效率和公眾服務能力提升的目標。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教授、民營化大師薩瓦斯(E.S.Savas)在其著作《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伙伴關系》中指出,公共部門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所有制形式與運作模式來滿足社會公眾不同的需求,從而實現公共利益。[17]

(二)政黨創新力、政府創新力與干部創新力

政黨創新力、政府創新力屬于組織創新力,而干部創新力屬于個體創新力,依靠個體的敢為人先、不斷進取、求新求異的能力素質。首先政黨創新力、政府創新力與干部創新力是整體和個別的關系。組織是由每一個成員因共同目標而形成的集體,只有成員們圍繞共同目標,達成創新共識,形成合力,才能推動組織變革,革故鼎新。黨的干部“任何安于現狀,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思想,都不利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18]。俞可平認為,政府創新需要處理好四對關系,即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與提高公務員素質的關系、提高行政效率與改善政府服務質量的關系、政府機構改革與政府職能轉變的關系以及保持政府政策連續性與推進政府管理體制創新的關系。[19]其中第一對關系表明,政府的主體是我們黨領導下的各級公務員,公務員創新關乎政府創新的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發揮干部改革創新的制度設計和群眾參與創新力度,圍繞創新決策方式(如政務公開、智庫建設、協商民主)、創新管理方式(如互聯網、大數據)、創新服務形式(如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分開,發揮社會組織優勢,簡政放權)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全方位革新,不斷提升政黨和政府創新力。此外,干部創新力能夠反映政黨創新力、政府創新力。鄧小平也說:“我的抓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而干部又是組織中的“關鍵少數”,因此干部特別是“一把手”,是組織的代言人,通過知識更新、觀念更新、技能更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增強改革創新本領,可以傳導創新壓力,做變革的引導者,積極塑造勇于進取的單位形象和精神風貌。再者,建設創新型政黨、創新型政府要求干部帶頭示范、以身作則,在工作中改善工作模式、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團結并帶領廣大群眾積極探索,沖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不斷強化創新觀念和培養創新意識,并努力使批判精神、超常規思維與傳統的思想決裂。干部的創新能夠形成榜樣示范效應,影響和帶動組織內其他成員的自覺追隨,進而在全黨中形成爭相學習借鑒、經驗推廣、勇當先進的濃厚創新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積極探索,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信心,通過艱辛的理論創新,構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并作為新時代指導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同時在實踐創新方面,中央和地方先后分別成立監察委員會等部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造性地成立了中央/國家治理領導小組(協調小組、委員會)29個,占比34.9%[20],具體如表1-1所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集聚創新人才。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是推動公共部門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的關鍵少數,對公共部門創新產生著巨大的作用。[21]因此,通過創新思想轉化創新實踐、激發創新動機,以制度激勵和人才選用培養等途徑來提升領導干部的公益性人格驅動力和自我實現價值追求力,不斷激勵改革創新者砥礪前行,滿足公眾需求,努力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表1-1 黨的十八大前后成立的中央/國家治理領導小組情況(數據截止至2019年)

總之,創新是一個組織環境與人員互動的結果,不僅需要能力的支撐,還需要特質、動機、知識等的催化。安德森(Anderson)等人整合了促進或催化個體創新的八個變量:(1)人的特質:與創新有關的人格特質,例如認真、對經驗的開放性、親和性、外向性、情緒不穩定性等;(2)看重的任務目標:究竟是追求個人學習成長,還是個人或組織績效成長;(3)個人價值觀:例如保守、順從的特質;(4)個人思維模式:例如直觀性的思維或系統性的思維模式;(5)個人的自我定位:例如自信、自我效能感等;(6)知識與能力;(7)個人的心理狀態:正面或負面情緒,如工作滿意度等;(8)個人動機:內在動機越高,則創新行為越高。[22]可以說,領導干部履行創新職能的過程中,單一的創新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是一種綜合的創新素質,不僅包括了創新能力的概念內涵,而且涵蓋了創新認知、創新行為和創新品質等方面,人人都具備,有高低強弱之分。[23]個體的個性品格,如奉獻精神、勤奮、堅毅、高度的獨立性以及不迷信權威等,也會影響創新本身。在國家創新體系和地方政府創新背景下,基層干部的創新素質推動著組織創新和管理變革,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內容。通過創新思維、創新品質、創新技能、創新行為等方面深入研究領導干部創新的勝任要素,構建適合領導干部創新的考評指標體系,不斷提升領導干部的勝任水平,為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頁。

[2].Joe Tidd, John Bessant, et al.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Chichester,UK:John Wiley and Sons.2009,p.152.

[3].曹任何:《轉型時代的領導與領導創新》, 《領導科學》2008年第1期,第36-37頁。

[4].辜勝阻:《把握創新型社會的三大特征》, 《人民日報》2017年03月30日第7版。

[5].袁書杰:《深圳引才“殺手锏”直擊“痛點”》, 《決策》2016年第1期,第64頁。

[6].Matheson D.The Smart Organization:Creating Value Through strategic R&D.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p.113.

[7].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頁。

[8].[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周敦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

[9].俞可平:《論政府創新的若干基本問題》, 《文史哲》2005年第4期,第140-148頁。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頁。

[1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5年版,第7頁。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頁。

[13].黨旺旺:《毛澤東的創新思維方法及本質特征》,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0年第8期,第244頁。

[14].張彪:《領導干部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角色定位》, 《理論建設》2016年第3期,第74頁。

[15].張靜如、周志強:《中國共產黨是最富創新精神的黨》,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第5頁。

[16].[美]彼得·F·德魯克:《創新與創業精神》,張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頁。

[17].[美]E·S·薩瓦斯:《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伙伴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18].江澤民:《關于改進黨的作風》, 《求是》2001年第1期,第4頁。

[19].俞可平:《論政府創新的若干基本問題》, 《文史哲》2005年第4期,第140-148頁。

[20].《中國治理創新——領導小組》,智庫工作報告。

[21].王偉:《中國政府創新體系和研究取向》,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28-34頁。

[22].Anderson, N., K. Poto?nik, & J. Zhou.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A state-of-the-science review,prospective commentary,and guiding framework,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5,2014, p.1297-1333.

[23].李仲彬:《與生俱來與后天培養:影響公務人員創新態度與行為的因素分析》, 《公共行政學報(臺灣)》2018年第54期,第1-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克东县| 尉氏县| 镇远县| 乌兰浩特市| 冕宁县| 安塞县| 盖州市| 武胜县| 淮滨县| 蓬安县| 江源县| 治多县| 囊谦县| 河池市| 和龙市| 巧家县| 无为县| 普格县| 尼勒克县| 利津县| 怀化市| 云阳县| 保德县| 鄢陵县| 巴林右旗| 怀柔区| 盐边县| 开江县| 汉寿县| 余庆县| 崇左市| 邛崃市| 浮梁县| 涟水县| 土默特右旗| 廊坊市| 类乌齐县| 和田县| 临颍县|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