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外圍的爭奪
- 亂世出梟雄(第二部):三國人物征戰(zhàn)記
- 南門太守
- 3861字
- 2022-09-21 09:56:16
張繡投靠了曹操,劉表態(tài)度消極,這讓袁紹有些失望,袁紹本來想得挺樂觀,他覺得這兩個人一定會跟自己合作,因為要么是曹操的仇人,要么是曹操的對手,只有跟自己合作才有出路。
不過袁紹拉攏的對象還有其他人,他的老家汝南郡也是一個重點目標。
攤開地圖,可以看到汝南郡緊鄰許縣所在的潁川郡,位于許縣的東南方向,是曹操的后方。袁氏在汝南郡一帶很有影響力,如果能把這個地方策反過來,等于在曹操肋骨上頂上了一把刀。
曹操在汝南郡的主要負責人是李通,他的職務是裨將,為了策反他,袁紹給出很高的價碼,直接任命李通為征南將軍,刻好了印章,準備了綬帶,由使者帶給李通。
連升三級都不止,但面對袁紹的厚禮,李通卻堅定地站在曹操的一邊。
只是李通的親戚及一些手下主張投靠袁紹,他們看到袁紹勢力強大,擔心曹操沒有多少勝算。
爭論得相當激烈,李通的親戚和手下人都很生氣,苦口婆心地勸他,李通手按著劍,厲聲說道:“曹公是明哲之人,必定會贏得天下。袁紹雖然表面強盛但能力有限,最終一定會成為曹公的俘虜。我意已決,至死都會不改變(吾以死不貳)!”
李通殺了袁紹派來的使者,把使者首級以及袁紹給他的征南將軍印綬呈報給曹操。
汝南郡是袁紹的老家,聽說袁紹就要殺回來,社會上謠言亂飛,人心浮動。趙儼在汝南郡當朗陵縣長,李通和他關系最要好,遇事常一塊商量,李通找趙儼商量辦法,趙儼對李通說:
“現(xiàn)在形勢很嚴峻,人心惶惶,征戶調(diào)一事如果照常進行的話,會不會激起叛亂?”
征戶調(diào)就是征稅,曹操的大軍在前線打仗,開銷很大,雖然搞了一些屯田,但目前主要的財政來源還是稅收。
李通也看到了這個問題,但他有顧慮:“曹公與袁紹相持甚急,有的郡縣正準備叛亂,如果我們不送戶調(diào)的話,會不會有人說我們也在觀望?”
趙儼不同意他的看法,認為:
“你考慮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但事情應該分清輕重。現(xiàn)在還是應該暫時不征,我替你去解釋。”
趙儼給荀彧寫信,說明了情況。荀彧立即轉(zhuǎn)報了曹操,曹操下令不僅暫停汝南郡的征調(diào),還把前面征收的發(fā)還縣民,上下皆大歡喜。
在李通、趙儼等人的努力下,汝南郡的形勢慢慢穩(wěn)定,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曹操的后顧之憂。
袁紹派人拉攏李通時,劉表也沒閑著,也派人去了汝南郡,想把李通拉過來,同樣被李通拒絕。
這說明劉表嘴上的中立其實也是不牢靠的,他也在觀察著形勢,像獵人一樣尋找著捕獲的機會,一有可能就會撲上去,只是這要在不損傷自身實力的前提下。
劉表還在等機會,但是不久他就遇到了麻煩。
劉表任命的長沙郡太守張羨在孫堅舊部桓階的策動下反叛,周圍的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紛紛響應,荊州的江南四郡眼看要獨立。
桓階字伯緒,長沙郡本地人,孫堅當長沙郡太守時就很賞識他,舉薦他為孝廉。后來孫堅死于襄陽城外,別人都不敢有所表示,只有他冒死為孫堅發(fā)喪,劉表感其義氣,沒有為難他。
桓階跟張羨關系很好,張羨是南陽郡人,在荊州的江南四郡很得人心,但他性格倔強,劉表不太喜歡,對他也不夠尊重(不甚禮也)。
袁曹對決,劉表坐觀,桓階認為現(xiàn)在是個好機會,他勸說張羨不如投降曹操,把江南四郡聯(lián)合起來,依靠地理優(yōu)勢先自保,之后等待曹操方面的支援(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
這個大膽的想法張羨表示接受,于是聯(lián)絡周圍的另外3個郡同時舉兵反抗劉表,派出使者北上去見曹操。
曹操簡直不能相信天底下還有這樣的好事,劉表想給自己背后插把刀,沒有成功,劉表自己的脊梁骨上卻先被頂上了一把刀。
但是,曹操現(xiàn)在暫時無力分兵支援張羨,那邊只能靠他們自己扛一扛了。
劉表急攻張羨,本來這一仗得打上一陣,但不巧的是張羨生了病,死了。
江南四郡對抗劉表,一多半建立在張羨個人影響力的基礎上,張羨一死,江南四郡也就瓦解了,桓階逃匿。
南方四郡叛亂雖然沒有成功,但此舉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劉表的行動,讓他在袁曹對峙時無暇顧及北方。
曹操從此記住了桓階這個名字,后來他南下荊州,專門讓人找到了桓階,并把他留在自己身邊任職。曹操當丞相后桓階擔任過丞相主簿,曹丕稱帝后桓階是首任朝廷尚書令,當時已深受曹丕信賴的司馬懿才是尚書仆射。
南邊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除此之外,袁紹還向青州的臧霸、關中諸將甚至涼州那邊都派了使者,但收效都不大。
臧霸的態(tài)度很堅決,全力支持曹操,泰山幫里除了昌豨以外也都站在了曹操一邊,他們集中精兵,布防在青州一線,防止袁軍從東面包抄徐州和兗州。
關中是此次會戰(zhàn)的左翼,那里情況相對復雜一些。
之前曹操派荀彧在尚書臺的助手鐘繇到關中坐鎮(zhèn),職務是司隸校尉,駐扎在長安,但關中地區(qū)一直被各路大小軍閥占據(jù),曹軍在那一帶的勢力相對薄弱。
袁紹任命外甥高幹為并州刺史,負責左翼,協(xié)助高幹的有河東郡太守郭援以及南匈奴人。南匈奴人一向與袁家關系很好,在剿滅公孫瓚的戰(zhàn)斗中出了大力,他們一度表示擁戴朝廷,現(xiàn)在卻在平陽起兵,公開響應袁紹。
平陽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與關中近在咫尺,鐘繇率部渡過黃河,把平陽城圍了起來,但兵力有限,未能將其攻克。
正在這時,傳來郭援率軍南下的消息。
面對敵我實力懸殊的態(tài)勢,很多人建議從平陽撤軍,鐘繇不同意:“郭援與關中諸將暗中相通,關中諸將之所以還沒有反叛,原因是還想觀望一下。如果現(xiàn)在撤走,就是示弱于人,此為未戰(zhàn)而先自敗。”
鐘繇認為郭援剛愎好勝,喜歡輕軍冒進,一定可以找到戰(zhàn)勝的機會,于是曹軍繼續(xù)圍住平陽,迎戰(zhàn)郭援。
鐘繇并不是盲目樂觀,他有秘密武器對付袁軍,這就是馬騰和韓遂。
當時關中諸將里勢力最大的就是馬騰和韓遂這兩支隊伍,他們各擁強兵坐觀天下之變。袁紹也派了使者前來聯(lián)絡他們(發(fā)使西與關中諸將合從),但一開始馬騰和韓遂對該站在哪一邊仍舉棋不定。
鐘繇坐鎮(zhèn)關中后積極爭取各派勢力的支持,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馬騰和韓遂十分強大,得不到他們的真心支持,關中的事情仍然不好辦。鐘繇分別給馬騰、韓遂寫了信,陳述利害,要求他們站在朝廷一邊。
信寫好了,鐘繇想找個有膽識、有能力又有口才的人前去,他想到了新豐縣令張既。
張既字德容,關中地區(qū)的左馮翊郡人。年輕時為郡吏,工作很有能力,得到大家的好評,曹操擔任司空后征辟他到司空府工作,他還沒去報到鐘繇就來到了關中,鐘繇發(fā)現(xiàn)張既是個人才,向曹操請求把他留下來并舉薦為茂才,任命他擔任新豐縣令。張既頗有實干能力,在年終考核時業(yè)績位居三輔地區(qū)各縣的第一名。
張既去說服馬騰時,馬騰等人其實已經(jīng)暗地里答應了袁紹(陰許之),但是有個人幫了張既的忙,說服馬騰放棄了這個打算。
這個人是傅幹,也就是為朝廷就義的漢陽郡太守傅燮的兒子,他現(xiàn)在的職務是扶風郡太守,他勸馬騰說:“古人說‘順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之命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這就是順道哇!袁氏背王命,驅(qū)使匈奴人進犯中原,他本人寬而多忌,仁而無斷,兵馬雖強,其實已失天下人心,這就是逆德呀!如今將軍您表面上站在有道者一邊,卻不盡力,暗地里坐觀成敗,陰懷兩端,恐怕等成敗確定后,曹公必然會奉辭責罪,將軍您也得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馬騰這個伐木工一聽就害怕了(騰懼),傅幹進一步說:“智者善于轉(zhuǎn)禍為福。今曹公與袁氏相持,而高幹、郭援陳兵河東郡,將軍引兵討伐郭援,當有勝算,將軍此舉如同斬斷了袁氏之臂,可以解曹公之急,事后曹公必重謝將軍!”
馬騰認為這個建議很好,接受了勸說,派遣時年24歲的兒子馬超率精兵1萬多人支援鐘繇,韓遂也派兵參戰(zhàn),統(tǒng)一由馬超指揮。
鐘繇得到?jīng)鲋輨怕玫闹г畬嵙Υ笤觯屓讼炔灰晱垼T使郭援率軍輕進。郭援不知道對手的力量已經(jīng)發(fā)生重大變化,仍然不把鐘繇放在眼里,快速向平陽推進。
平陽的外圍是汾水,郭援抵達后下令渡河,剛渡到一半,鐘繇、馬超的聯(lián)軍立即發(fā)起攻擊,袁軍大敗,馬超手下的部將龐德親自斬殺了郭援。
鐘繇乘勝追擊,大破南匈奴人。
這是一場關鍵的戰(zhàn)役,戰(zhàn)前西線的總體形勢是袁強曹弱,此戰(zhàn)后雙方至少處于均勢,鐘繇雖然還沒有能力進攻袁紹控制的并州刺史部,但打掉郭援之后袁軍也沒有能力進一步攻擊長安和洛陽,保證了曹軍左翼的安全。
平陽之戰(zhàn)也進一步穩(wěn)定了關中的形勢,同時使涼州刺史韋端下決心站在了曹操的一邊。
韋端這個涼州刺史是朝廷以前任命的,在政治上韋端一直有些模糊,對于支持袁紹還是支持曹操,韋端也曾經(jīng)猶豫過,為了慎重他還派手下的從事楊阜前往許縣,名義上向獻帝朝奉,實際也是觀察虛實。
楊阜字義山,涼州刺史部天水郡人,很有才干。他到了許縣,被天子拜為安定郡長史。
楊阜回來后,對韋端說:“袁紹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現(xiàn)在雖強,終不能成大業(yè)。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人雖少但兵卻精,手下人各盡其力,必能成大事。”
韋端聽后有了站在曹操一邊的想法,平陽之戰(zhàn)結束后,韋端進一步打定了主意。
朝廷于是征韋端為太仆,涼州刺史一職由韋端的兒子韋康接任,楊阜擔任韋康的別駕。
南邊的危機解除,東有臧霸,西有鐘繇,兩翼也安全了。
在這場外交博弈中曹操一分不失,而袁紹雖然四處出擊,但顆粒無收。
不僅如此,曹操在袁紹的背后還有了意外收獲,他拉來了閻柔和鮮于輔。
袁紹雖然占據(jù)了北方,但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他的天下,在幽州刺史部的北部,有一支人馬掌握在閻柔、鮮于輔等人手中,他們并不聽袁紹的。
鮮于輔、閻柔當初聯(lián)合袁紹共同抗拒公孫瓚,公孫瓚死后,袁紹對閻柔、鮮于輔也竭力拉攏,給予厚遇,但閻柔、鮮于輔經(jīng)過分析認為袁紹表面強大但實際上問題很多,終將被曹操戰(zhàn)敗,于是他們選擇支持曹操。
閻柔派人晉見曹操,曹操很高興,以朝廷的名義任命閻柔為護烏桓校尉。
隨后,鮮于輔又親自來到官渡前線拜見曹操,曹操以朝廷的名義任命鮮于輔為北部邊疆右度遼將軍,相當于右翼邊防軍司令。
曹操讓閻柔、鮮于輔仍駐守在幽州刺史部的北部地帶,給袁紹背后頂上了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