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歷史地理的視角去理解經濟的發展

歷史地理日益成為理解經濟發展的一把鑰匙,因為它在很多常人習慣了的單一維度的解讀──比如有人經常把歷史的推動歸功于圣人明君──之外,增加了歷史的時間維度和地理的空間維度。法國年鑒學派的大師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用“時間的波長”來解讀歷史地理,提出我們需要用長期的、改變非常緩慢的“地質時間”來理解歷史的背景圖(地理因此成為國家行為的主要制約和推動因素),同時要以一個世紀為跨度的中等時段的歷史周期來觀察,因為其間可能的人口、經濟、農業、社會和政治的變化,也會成為經濟發展與文明沖突非常重要的背景。在這兩者之后,才是報紙頭條每天關注的國際政經的變化。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對基本很少改變的空間地理中局限與機會的認知,如果沒有對中等時段的歷史周期中經濟、社會和政治變化的認知,僅僅保有改變世界的理想和熱誠,我們往往會被地緣政治的現實撞得頭破血流。

了解歷史地理并不是要把世事簡單歸咎為地理的宿命,而是需要從更多維度看問題:地理既可以推動國家發展,也可以限制國家的作為,但是在某個時空舞臺上仍然會給杰出人才以風云際會,讓他們成為國家的塑造者,從而在歷史上留下鮮明的印跡。戴高樂就曾經說過:“偉大的領袖總是在個人毅力與歷史的因緣際會中涌現。”

好的地理環境莫過于美國。恰如一句評價:“美國變得重要并不是因為它是誰,而是因為它在哪里。”

美國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給美國建國前的十三個殖民地構筑了一條西部屏障,在這一屏障以東,美國從殖民地開始迅速發展。美國地理的優勢體現在,阿巴拉契亞山脈的這一屏障并非不可逾越,類似俄亥俄河這樣的水道在山巒屏障之間開啟了許多孔道(有點像太行八陘),給了美國向西拓展的管道,為美國的發展留下了余地。

獨立之后,吸引了大量新移民的美國需要向西發展,因此跨越山巒屏障進入中西部富饒的平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就成了很自然的選擇。密西西比河和它的支流加起來,按流域面積為世界第三大水系。五大湖區到密西西比河流域形成了一個一體化農業經濟體,在前工業革命時代,促進了美國的融合,也為美國成為一個橫跨大陸、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龐大經濟體構建了堅實基礎。

相反,南美洲南半部就面臨地理的局限,因為它的西海岸被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脈擠壓得支離破碎(安第斯山脈是平均海拔僅次于喜馬拉雅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的山脈)。安第斯山脈河谷既窄且少,不能通航。智利和秘魯等國家遠離歷史上溝通和遷移的主要通道,其船只需在太平洋上航行8 000英里(約12 874千米,1英里≈1.6千米)才能到達東亞。這些都是制約南美國家經濟發展的地理因素。

非洲之所以是目前最貧窮也最不穩定的大陸,其原因也包括地理因素。雖然它是全球第二大洲,面積是歐洲的約3倍,但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海岸線卻只有非洲海岸線總長度的三分之二左右,且缺乏天然良港。非洲的河流很少可與海洋通航,它們從內陸向沿海平原順勢而下,形成一系列瀑布和急流,這也造成了非洲內陸與沿海的隔離。

但是地理并非宿命。中外歷史上都不乏巧妙地借助地理之勢改變現狀的例子。

始建于隋朝的大運河就是其一。從歷史地理的視角來看,當時的統治者苦心經營地處東南的揚州,甚至學會吳儂軟語,為推進隔離了兩三百年的中國南北方的統一進行了文化上的彌合;傾百萬民夫之力修建大運河,連接長江和黃河水系,更是促進了南北經濟的融合。隋朝滅亡之后,整合南北、促進統一的這項舉措依然顯得十分重要。卡普蘭援引一位英國歷史學家的評論:“大運河的功效,對于整合一個洲際經濟體而言,與美國的洲際鐵路相當。不然,中古的中國很可能像東西羅馬一樣,南北分裂。”

工業革命加速了人類工程對地理的改變,也開始逐漸拉近地理的距離。19世紀初,美國也出現了一股建設運河的熱潮,市場是主要的背后推手,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運河將中西部的大糧倉與東部連接起來。

在沒有鐵路或者公路的時代,從東部賓夕法尼亞州西北角的匹茲堡運送糧食去南方的港口城市新奧爾良,比運送到該州東南角的費城還要便宜,因為從匹茲堡可以通過連接到密西西比河的河流一路將糧食通過水路運到密西西比河的出海口新奧爾良。第一條貫通美國東海岸和西部內陸的運河——伊利運河于1817年開始修建,總長度為363英里(約584千米),目的就是把中西部的芝加哥通過五大湖區和運河連接到哈得孫河,一直連通到紐約港進入大西洋。伊利運河建成后對商業的推動效果,超出所有人的預期。運河更推進了經濟的融合,俄亥俄州北部港口城市克利夫蘭和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都可以通過五大湖水系和運河連接紐約,美國中西部的農產品幾天之內就能運送到紐約,美國北部的經濟則通過密西西比河水系與南方緊密連接起來。

如果說運河迅速挖掘了內陸農業經濟的潛力的話,洲際鐵路給美國經濟帶來的融合就更為顯著。僅僅1846—1857年間,美國的鐵路里程從不到5 000英里(約8 047千米)增加到了2.5萬英里(約40 233千米)。

俄羅斯的彼得大帝也重塑了歷史。他決定將俄羅斯轉向歐洲,并建設瀕臨北海的圣彼得堡作為首都。他以普魯士為國家的范本,以法語為宮廷貴族語言,這些都是全盤歐化的表征。在彼得大帝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地理的宿命——不然偏僻的俄羅斯很難融入歐洲——而是作為歷史長河一部分的地理情況。

鐵路同樣成為維系俄羅斯這個跨越11個時區的帝國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到1904年,俄羅斯共建成3.8萬英里(約61 153千米)鐵路,其中以西伯利亞大鐵路最為著名。俄羅斯利用鐵路去統合一個龐大的帝國,而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軍事意味更濃,目的就是能盡快增兵到太平洋沿岸,確保俄羅斯遠東的利益。當然,西伯利亞鐵路的建成也立即成為日俄戰爭的導火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川市| 介休市| 伊春市| 华宁县| 当阳市| 资溪县| 巴彦淖尔市| 连城县| 尉氏县| 古浪县| 永川市| 义乌市| 麟游县| 当涂县| 舒兰市| 武汉市| 原平市| 谷城县| 河源市| 报价| 辉县市| 汕头市| 治多县| 鞍山市| 高雄市| 集安市| 宣武区| 鄂托克前旗| 汉川市| 峨眉山市| 昌平区| 普定县| 镇平县| 当阳市| 武冈市| 湘阴县| 永康市| 肥西县| 门头沟区| 霍邱县| 云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