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 (日)宇澤弘文
- 1075字
- 2022-08-25 09:36:51
亞當·斯密的一生
亞當·斯密在1723年出生于蘇格蘭的寇克卡迪,這是一個面向北海的港口城市。斯密的父親曾經是稅務官,但在斯密出生前就去世了,斯密由母親一手養大。斯密天資聰穎,少年時代就擅長數學和古代經典,并于1737年進入格拉斯哥大學。
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并,這對于落后地區的蘇格蘭來說,一方面是屈辱的吞并,另一方面又是加入新市場發展經濟的契機。格拉斯哥作為對外貿易中心從中獲益尤其多。斯密進入格拉斯哥大學時,格拉斯哥正十二分地享受著合并帶來的利益,產業高速發展帶來經濟繁榮,文化和社會興盛也隨之而來。
與受到宗教和政治權威壓迫的牛津、劍橋不同,格拉斯哥有著自由的氛圍,培育了各種新興思想。斯密在這里認識了弗蘭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一生都深受其影響。道德哲學家哈奇森信奉以人為本的新思想,他認為不應該是人從屬于神,而應該是神從屬于人。這在當時完全是劃時代的思想,哈奇森自然受到了教會的嚴厲非難,但格拉斯哥大學則舉全校之力保護了哈奇森。
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后,17歲的斯密又進入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學習。貝利奧爾學院的6年時間對于斯密來說未必是充實且有收獲的,但他在這里讀到了大衛·休謨的《人性論》,這對他后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發揮了重大作用。
1751年,斯密被母校格拉斯哥大學聘任為倫理學講座教授。他在那里才真正認識了比自己年長12歲的休謨,并與休謨結下了終生友情。
斯密后來成為道德哲學講座教授,他的授課講義以《格拉斯哥大學講義》為名公開出版,其中包含了自然神學、倫理學、法學、經濟學四個部分。在當時的大學課程設置中,經濟學還是法學的一部分。
1759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講義》的基礎上寫出了《道德情操論》一書,奠定了斯密作為道德哲學家的地位。
1763年,斯密辭去教授職位,擔任布克萊(Buccleuch)公爵的家庭教師,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歐洲大陸之旅。傳聞他在法國見到了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并從他那里學到很多東西。魁奈雖是醫生,卻因為創造了經濟表而廣為人知。魁奈將經濟活動比喻為人體,把一國的經濟循環圖表化,寫成《經濟表》一書。有一些人把他看作經濟學的始祖。
斯密于1766年回到英國,用10年的時間完成了《國富論》。在1776年,他53歲時將這本書公開出版。1784年,斯密的母親去世,而他自己也在1790年即67歲時去世。傳說他直到離世前還在寫作第三本書,但最后卻讓人燒毀了所有手稿。
我之所以簡單回顧斯密的一生,是想要思考他所處的時代。他度過一生的蘇格蘭于1707年與英格蘭合并,得到了經濟飛躍的契機,發展出了新興的公民社會。提出這個新興公民社會指導原理的正是弗蘭西斯·哈奇森,而大衛·休謨則明確提出“人”是公民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