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快遞到了!”朱雨馨打來電話。
“哦,知道了。”孫玉羽腦袋里正糾結著問題,到也沒想太多,下意識的就把電話掛了。
“你去……”朱雨馨話還沒說完。
“喂?喂!”
“我去,竟然掛我電話!”朱雨馨氣頭不小,引得旁邊的朋友看了過來。
“雨馨,怎么了?”朋友試探著問道。
“沒什么。”朱雨馨又把電話打了過去,居然敢掛我電話,你等著。
孫玉羽手機再次震了起來,一看又是朱雨馨,孫玉羽就納悶了,這姑娘還賴上我了。
“喂,你還有什么事嗎?”
“你很忙嗎,你知道快遞來了嗎,你知道去哪個門拿嗎,你再掛我電話試試看?”
“額,沒有,我在圖書館,不方便接電話,去哪個門拿快遞呢?”孫玉羽腦袋上冒出三根黑線。
“在學校南門!”嘟嘟。
“哦!”孫玉羽一愣,對方已經掛了電話,那自己拿了快遞放哪呢?手機忽的收到一條短信:快遞先拿到你的宿舍,晚些我過拿來,不準私自拆開。
孫玉羽笑了笑,想了想,回道:那我叫著室友們一起打開看看可以了么。
朱雨馨收到來信,暗罵,無恥,流氓,似乎想到了某天那人抱著自己,咳咳,畫面太美不敢看,到也沒在回復孫玉羽短信。
孫玉羽收拾的一下書,拿了快遞,順帶著去食堂吃午飯,一個問題一直在他的腦海里飄啊飄,人為什么會生病,難道真像崔雅所說的,是上帝對有罪之人的懲罰嗎?
就疾病本身而言,可以進行劃分,一類是身體的疾病,還有一類是心理疾病,當然也有二者結合。身體的病痛大多數是可觀測到的,但心理的疾病,只能通過患者的情緒反應得出。
一個人的心理,和一個人的身體是共同成長的,心理屬于精神范疇的,身體屬于物質范疇。心理它像身體一樣,需要營養,需要呵護,也需要鍛煉。心理所需要的營養,有認同感,幸福感,滿足感。它需要用愛來滋潤呵護,當然愛是屬于良性的愛,不過于偏執。至于心理的鍛煉,就比如一個人的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但這種精神品質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通過磨練逐漸形成的。心理如果缺了營養,或是呵護,或是鍛煉,就會得心理疾病。
孫玉羽想到這,覺得一個人做事,如果很容易放棄,指不準就有是心理疾病,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又不肯堅持,實際上就是心理缺乏鍛煉所導致的。如果已經意識到了,有意識的去訓練自己的意志力,實際上也就是心理疾病的治愈過程。
那么怎么解釋身體疾病呢?身體疾病相對于心理疾病是可見的,通過身體直觀反應的,不排除在身體里面潛伏的疾病。
孫玉羽仔細的思考,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人的選擇是有限的,而且是一種范圍選擇。沒有人可以選擇所有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最佳適應狀態去發展,甚至沒有人知道什么才是屬于最自己的最佳生存狀態。并且做的選擇是一種范圍選擇,范圍選擇是指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就比如人在出生的時候,并不能決定自己身世,但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可以選擇自己是活著,還是死去,但這兩種選擇都是在是在一個大的范圍內進行選則,也就是自己已經擁有了生命。
在這種人的選擇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實際上身體就成了一個試驗場,先天的遺傳無法選擇,可以先不做討論。選擇了對自己身體有利的生存環境,生活作息等,身體也就呈現出良好的狀態。相反如何選擇不斷地出錯,又受到外界的攻擊,做為試驗場的身體,自然也就會起反應。沒有人知道在何種情況下,對自己的身體是有利的,或是有害的,但人又為了活著,必須不斷地做出選擇,有的時候選擇的可能是不當的,甚至是致命的,最終不可避免的患上身體疾病,甚至因此喪命。
食堂里的人不算太多,孫玉羽排隊打了菜,找了一張人少的餐桌,就把手機拿了出來,想把自己剛剛想到的東西記錄下來,要是隨著自己吃的東西到肚子里,消化了,那就麻煩了。
人的意識始終是受到限制的,有些東西明明是存在的,可是我不一定感覺得到它。就如之前我所想到的,用耳機聽音樂的,離耳朵很近時我可以感覺到動聽的旋律,離遠了我便聽不見,可是聲音卻是一直都存在的,只不過我沒感到。換一個角度去看,在我聽音樂的時候,播放的歌曲是由手機控制,手機是由我的身體控制的,身體則是由我的意識控制的,那我的意識又是來自于大腦……追溯源頭,我也許會說這個源頭就是腦細胞,但是它依舊是被控制的,至少它一直安靜的待在我腦海里陪著我一起思考,可是它是被限制的,它的角色是誰來確定的?是我嗎?當我還想再給它加上“我的”的光環,發現竟顯得有些蒼白,實話說它們所呈現出來的思考始終是結果,而思考的過程我無法感知。
人們常說,自己擁有選擇廣闊的選擇權,這無可非議,但卻有數不清的墻,把選擇權早已圈定好,限定了范圍,人們只能是接受選擇。
一個大人從商店買了蛋糕,回家把蛋糕切成幾塊,讓孩子來選擇。孩子可以主動挑選一塊最大的蛋糕來吃,當然也可以讓父親幫他拿一塊蛋糕,但不論如何孩子的選擇已經建立在父親為他已經選好的蛋糕之上,也就是說他的選擇是受到限制的,并且是范圍性的限制。
有人會說,我不是一直在主動選擇嗎?可實際上,所有事不論我愿不愿意,我都要做出選擇。如果在幾個選擇中抓住最好的一個,并且積極地實現它,則是一種主動地接受選擇。反之,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最終做出選擇,則是一種被動的接受選擇。
就比如自己肚子餓了,自己去食堂吃飯,這時食堂菜色還狠多,我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菜。吃飯,每個人都無法避開,不吃飯就會餓死,人們也就不得不得接受營養補充,唯一不同的是,可以選擇吃好的,自己喜歡的,恰當的安排菜色,飲食均衡,這是主動地接受選擇。相對而言,被動的接受選擇則是,我實在餓的不行了,然后隨便吃了點東西把肚子填飽就好。二者從短期看似效果相同,不妨把眼光放長有些,主動的接受選擇,選擇的空間很大,并且使得自己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被動的接受選擇,選擇的空間將縮小,選擇的目的大多在應付,消極對待,會使得自己往越來越壞的方向發展。
——————————————
作者:問題由淺入深,主動地去思考,主動的去接受選擇,做想做的,而不是坐以待斃,相信生活會更加精彩。喜歡就收藏吧,不斷更新中,趕上第一時間更新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錯別字,見諒,隨后作者會一一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