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交易:法律·政策·工具
- 彭誠信主編
- 1620字
- 2022-08-10 15:56:21
二、本輯譯叢相關內容的簡要評價
本輯譯叢選取的三本著作立意深遠、論證宏大。
《理性機器人:人工智能未來法治圖景》的作者敏銳地觀察到人工智能在操縱股市、遙控選舉、網絡犯罪中充當的反面作用,提出了對人工智能終將毀滅人類的遠景擔憂及其帶來的技術性失業、歧視和安全等現實困境。在如何更恰當地規范人工智能問題上,瑞恩·艾伯特認為人類還遠未形成共識——國家可在多大范圍內用人工智能展開監控?在人工智能進行貸款、刑事審判等決策的哪個階段,個人對自動決策算法應當享有獲得解釋權?現有的法律是專門為人類所設計的,而人工智能使得人工智能體也可以像人類一樣行動。但人工智能無縫銜接地適用現有法律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法律適用若沒有體系性的調整,便無法適應人工智能實踐的現實發展。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受到隱私、安全、公平競爭等領域的法律監管,但這些領域的法律顯然落后于實踐需求。基于此,《理性機器人:人工智能未來法治圖景》一書中提出旨在提升人類福祉的新法律原則——人工智能法律中立原則,主張法律不應歧視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所需要的,不是更多或者更少的法律,而是正確的法律。如何將人類或者絕大多數人類認為正確的法律或價值觀嵌入人工智能的算法或生活實踐,是尚待法哲學及部門法予以正面回答的關鍵問題。
《數據交易:法律·政策·工具》詳述和分析了基于歐盟利益的關于數據交易的關鍵性法律問題,討論是否需要在現有的歐共體法律外建立關于數據獲取和轉讓的前瞻性框架,以及如何設計這一框架。數據是非競爭性資源,任一市場參與者均有使用數據并不限制其他參與者使用數據的地位。但該書明確提出數據也是一種獨占性資源,可對數據施加限制從而排除對數據的自動獲取。本書就數據的獨占權、強制許可和合同概念做了較為深入的擴展分析,也提出了解決數據問題各種路徑的優缺點。對獨占性的數據權利能否形成穩定保護的對象等實踐問題,實際上現有法律并無成熟的規則體系與之匹配,但為了促進數字經濟中的數據交易以幫助歐盟搶占數據領域的全球優勢,法律應當對數據治理制度進行具體化調整,但這必然會增加法律的復雜性。特別是該書警示了針對數據獨占權、合同擴展適用等內容倉促立法的危害。在此邏輯下,現有的法律制度能否以及如何適用于互聯網絡空間的數據,同樣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論證與框架建構。
迄今為止,法律是以權利能力、行為能力、意思表示、責任承擔等為基礎的概念體系為前提,《人工智能與法律的對話3》一書從法律的視角考察和審視人工智能對社會存在基本面的改變,在人工智能體具備尊嚴基礎和一定的行為能力之后,是否可以為民事法律行為(如簽訂合同)?能否將代理、法人等擬制制度擴展應用于人工智能體?在法律執行上,涉及自動駕駛汽車與機器人手術的法律責任問題,該書作者創設性地提出修正債權法中的定型化格式條款規定以及人工智能體作為法律客體予以保護的條件,并對涉及數據保護的隱私問題與人工智能武器化發展的現實擔憂提出了治理路徑。問題是,該路徑是否可行?
人工智能恐怕是迄今為止人類創造的最具顛覆性和創造性的技術,但它并不能保證提升人類的福祉。如何監督人工智能朝著有益于人類整體利益的方向發展,是制定有關人工智能合適法律與政策時的核心考慮。人工智能法律中立原則不應當成為驅動每一個法律決策的動力,也不能以犧牲諸如透明度和問責等原則為代價。在數據保護方面,相關法律還是應致力于在實現數據的自由流動以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與保護數據持有者(個人信息主體)的切身利益之間尋求平衡之道。在相關法律應關切促進技術發展的方向上,需要讓創造技術條件和投入資源收集數據的市場參與者獲得公平的投資回報,只不過要以技術向善、行為合法為底線與前提;畢竟包括數據利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內,促進創新而非扼殺創新,才是法律調整的最終目標。
在探究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的同時,法學不僅要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將會帶來的諸多問題,更需要關注在技術迭代發展的基礎上如何回應并適應當下已經發生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