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單身社會
- (日)荒川和久
- 1319字
- 2022-08-10 17:58:25
比終身未婚率更嚴峻的終身無子率
“終身未婚率”這個詞是近幾年才走進大眾視野的,而“終身無子率”這一概念更是鮮為人知。即使在網上搜索,也找不到日本厚生勞動省或是總務省的統計局曾提到過這一概念。
因此,專家們只能從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估算的未來人口數據(包含家庭類型與配偶關系兩個維度)中提取數據來計算。終身無子率的計算要將只有夫婦二人的家庭數量與未婚者人數相加,從而推算出沒有孩子、獨自生活的人數。此外,家庭類型多種多樣,包括核心家庭以及其他親近關系的家庭,這些家庭都可能是“沒有孩子的家庭”。但是上述對終身無子率的估算卻沒有將其他親近關系的家庭計算在內。
然而,在計算時我們發現,在統計只有夫婦二人的家庭數量時,如果將15歲以上的年齡段都計算在內,數據是不正確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50歲以上、只有夫婦二人的家庭是不和孩子同住的,孩子們獨立后家庭中就只剩下夫婦二人了。因此,上述計算中,所謂的只有夫婦二人的家庭大都是家里只剩下老人的家庭。而在統計未婚者人數時,即便只計算20—59歲年齡段內的未婚者人數,數據也是不準確的。因為在20—30歲這個年齡段內的人今后還有可能會結婚生子。
因此,與終身未婚率一樣,計算終身無子率也應該將年齡段放在46—54歲之間。這樣算下來,截至2010年,日本男性的終身無子率為31.2%,女性則為21.2%(表1-3)。這一數據給我們的直接感受就是日本國民的終身無子率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簡單來說,將終身未婚率加10%就能夠得到終身無子率。據推算,2035年日本男性的終身無子率將達到41.4%,女性則為32.0%。也就是說,到2035年,日本將有4成男性和3成女性以終身無子的狀態度過一生。
2006年,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將女性分成6類進行了無子率的估算(圖1-5)。為什么只將女性作為分析對象呢?因為男性存在因離婚等因素造成無子的情況。我們無法判斷男性是因為原本就沒有孩子還是因為離婚導致的沒有孩子。
從圖1-5我們可以看出,1990年出生的女性(到了2035年是45歲)其終身無子率是已婚無子率13.8%+終身未婚率24.3%=38.1%,占比近4成。2006年估算的女性終身未婚率24.3%是偏高的。根據2013年的推算,到了2035年女性的終身未婚率為19.1%。因此,如果符合這一數值的話,2035年女性的終身無子率將達到32.9%。如果用同樣的方法來推算男性的終身無子率,就是將男性已婚無子率13.8%與表1-3中的男性終身未婚率28.9%相加推算得出42.7%。
表1-3 日本國民無子率估算

來源: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公布的《日本家庭數的未來估算》(2013年1月)制作而成
備注:表中的終身未婚率是根據《日本未來人口估算》數據自動計算得出,因此與2010年終身未婚率的確定值(男性20%,女性10%)略有誤差。
也就是說,到了2035年,根據表1-3,日本男性的終身無子率將達到41.4%,女性則為32.0%。這一數據基本上與我的推算是相近的。無論如何,日本的4成男性和3成女性將終身無子的這一事實是難以改變的。這里我們重點關注已婚無子率,1950年出生的女性其已婚無子率只有4.8%,而1990年出生的女性其已婚無子率達到了13.8%,幾乎是原來的3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想要通過結婚解決少子化的問題不過是幻想。

圖1-5 不同類型女性的終身未婚率以及生育孩子數
來源: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日本未來人口估算》(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