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超單身社會
  • (日)荒川和久
  • 3112字
  • 2022-08-10 17:58:25

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結婚觀念

結婚本來就不是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是尊重個人意愿、不受他人所迫的權利。此外,養育自己的孩子也不是身為人唯一的社會價值。但是,那些“自以為是”的已婚人士就會說教別人,“結婚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才算是真正完整的人啊”,這就是日本人的婚姻觀念。

因此,那些過了40歲還沒結婚的人就很容易被貼上“人生不完整”的標簽。結婚是正常的,但不結婚的人也并不是怪物。在“全民皆婚”時代,人們只能接受5%這種程度的“少數派”是終身未婚者,一旦聽到“日本將有3成男性會終身未婚”的新聞,已婚者們就像聽到未知病毒擴散的消息一樣驚慌,然后想要立刻將病毒消滅。你或許覺得這種想法很奇怪,但是對于那些認為結婚是理所應當的人而言,這樣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這種結婚觀念在日本人心中尤其根深蒂固。

日本內閣府在2015年作的《關于少子化社會的國際意識調查報告》中有一些很有趣的數據證實了這一點。這項調查以日本、法國、瑞典、英國4個國家的20—49歲的男性和女性(包括已婚和未婚)為對象,調查這些人關于“戀愛”“結婚”“生子”“育兒”的看法(圖1-6)。

該調查就“是否認為結婚或者同居是人生必需品”這一問題對4個國家的被調查者進行提問。在日本的被調查者中認為“結婚是人生必需品”的占9.0%;認為“結婚比較好”的占56.5%。也就是說,擁有結婚意愿的日本人超過了65%。這一結果與2010年的調查、2005年的調查相比,基本沒有變化。

不同于日本,在歐洲各國的調查結果中,法國人和瑞典人認為“結婚是人生必需品”和“結婚比較好”這兩類人加起來只有3成。英國雖然略微高了些,但也只占40%左右。尤其是法國人,他們認為無須拘泥于結婚或者同居這種形式,只要有一位伴侶即可。

圖1-6 不同國家對結婚的看法

來源:日本內閣府2015年《關于少子化社會的國際意識調查報告》

備注:該調查中的“結婚”是指法律意義上的結婚。法國的PACS(公民同居契約)和瑞典的Sambolagen制度承認的同居形式在該調查中不算作結婚。

相反,認為“結婚、同居、戀愛都不是人生必需品”的人,在瑞典占31.1%,在英國占32.4%,都比日本的21.8%高出10%左右。與其說瑞典人和英國人否定伴侶的存在價值,倒不如說他們更能接受雙方不建立戀愛關系的這種形式。

當然,對于結婚的看法也因人而異。有配偶者與單身者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將有無配偶的人分開作一個比較(圖1-7)。

從圖1-7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有配偶者還是單身者,回答“結婚是人生必需品/結婚比較好”的人,日本人占比最高。尚未結婚也未同居的日本單身者有近6成的人都有著強烈的結婚意愿。而法國和瑞典的單身者均只有2成左右認為“結婚是人生必需品/結婚比較好”。可見,日本人的結婚觀念與法國和瑞典迥然不同。

也就是說,日本人無論是已婚的還是未婚的,全民的結婚意愿都很強烈。而歐洲的其他3個國家,只有有配偶者有強烈的結婚意愿,除此之外的人結婚意愿都很弱。

圖1-7 有無配偶的人認為“結婚是人生必需品/結婚比較好”的比例

來源:日本內閣府2015年《關于少子化社會的國際意識調查報告》

針對日本人結婚意愿的強烈程度,該調查還分性別和年齡段作了對比。從性別來看,有強烈結婚意愿的日本男性占比71.7%,女性占比60.5%,可見男性的結婚意愿更加強烈。從年齡段看,擁有強烈結婚意愿的男性,在20歲左右的人中占比70%,在30歲左右的人占比67%,在40歲左右的人中占比76%。而擁有強烈結婚意愿的女性,在20歲左右的人中占比66%,在30歲左右的人中占比56%,在40歲左右的人中占比62%。我們可以看出,并非越年輕的人結婚意愿越低,男性和女性均在30歲左右的時候結婚意愿更低,女性則是在20歲的時候結婚意愿最強。

這一結果難道不令人意外嗎?這并不是幾十年前的調查結果,而是2015年的調查結果。

無論是已婚還是未婚、男性還是女性、處于什么年齡段,幾乎所有日本人都有著強烈的結婚意愿。因此,對于那些無法結婚的人來說,被說教“結婚是理所應當的事”就仿佛被擊中要害一樣奏效。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結婚觀念會讓這些未婚者產生自我否定感,認為“沒能結婚的自己,人生確實不完整”。

在這里我想介紹一個案例。我在2015年末出版了《不結婚的男人:持續增加的單身男的真相》一書。書中記述了那些選擇不結婚、認為單身萬歲的單身男性的真實生活狀態。這并不是一本勸大家不結婚的書。因為目前基本沒有關于不斷增加的單身男性的調查數據,所以這本書只能將單身男性的生活狀態與其消費行為相結合,分析單身男性的現狀。

書里想說的是,“這些人并不是不能結婚,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不結婚”,他們也努力工作,經濟獨立。有的人即便有女朋友,也會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不結婚。他們將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全部用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這些單身男性的生活狀態被很多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這本書出版后,我在網上發起了一個討論單身男性生活狀態的帖子,最終收到了1.6萬條回復。在帖子下方的回復中既有已婚者的經驗之談,也有未婚者的獨特見解。前者的反應很容易理解。已婚者不認可單身男性所謂的自由的生活方式,這一點也是我預想之中的。也有已婚者評價單身男性“說什么不結婚,就是嘴硬,實際上是結不了婚”。對于斷言自己不結婚的單身人士,已婚者說他們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我們都知道“狐貍與葡萄”是出自《伊索寓言》里的一個著名的故事。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只狐貍看到樹上結的葡萄,想要跳起來吃美味的葡萄,但是跳了好幾次都沒有吃到,最終只好放棄,并說道:“反正這個葡萄是酸的。”

在已婚者的眼里,單身者就是那只狐貍,結婚就是樹上的葡萄。當人們達不到自己期望的狀態時,會想要逃避內心中不和諧的聲音,從而為了適應當前的狀態調整自己的價值觀或信念。價值觀和信念并不是絕對不變的。將“未婚者主張不結婚”比作“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雖然也沒有說錯,但是我們要知道“已婚者認為結婚是件好事”同樣也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心理。總之,已婚者的反應都在我的預料之中。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未婚者的反應。我的言論被未婚男性反駁是完全沒有想到的。他們大多數人的想法和已婚者的想法是一致的,都表示“我并不是不想結婚,而是結不了婚”。而結不了婚的理由也各種各樣,例如經濟能力、外貌、性格、溝通能力等。這些“結不了婚的男人”竟有如此強烈的自我否定感和消極的想法,讓我感到很意外。

他們說自己并不是抱著“誓死不婚”的強烈意志而保持單身的。在他們看來,在我寫的那本書中,好像所有的單身男性都是“主動選擇不結婚”,看完書后,他們覺得自己“不能結婚”的狀態也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困惑。然而事實是,他們也并沒有積極主動地去相親,也沒有因為參加相親競選而落選的心靈創傷,因為這些人本來就遠離一切比賽性質的活動。但是他們還會說:“反正就算我去參加相親活動,也沒有人想和我結婚。”

能不能結婚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我雖然是這么認為的,但是一想到大家被強烈的結婚意愿所包圍,“結不了婚”讓這么多人喪失自信心,我就不寒而栗。

當然,單身男性當中也有一些不受周圍結婚觀念影響的人。他們不會自我否定,內心十分堅強。話雖如此,但是,當那些“自以為是”的已婚者說出“這些人也不結婚,還想倡導什么單身主義”時,單身男性們的內心還是不舒服的。這時候單身男性們通常會說“雖然很想結婚,但是結不了啊”,用這種貶低自己的說辭來達到自我防御的效果。因為只要你靈活用好“自黑”這一方法,周圍人馬上就會溫柔地對待你,對你說:“是嗎?那你要加油啊!”但是,這種方法終究只能應付一時。因為這種“自黑”本質上也是違背自己的內心意愿,他們在心理上還是有壓力的。

這也是未婚者們被強烈的結婚觀念所壓迫的一種現象。本書中將這種沒有結婚意愿的人稱為“單身男(solo男)”和“單身女(solo女)”。(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春市| 铅山县| 麻栗坡县| 巨鹿县| 丹东市| 巴林右旗| 新平| 景宁| 宁武县| 新津县| 玉龙| 赣榆县| 曲松县| 瓮安县| 凌源市| 永嘉县| 荆州市| 镇原县| 大荔县| 贵港市| 石台县| 景东| 江安县| 蚌埠市| 连云港市| 扎兰屯市| 麦盖提县| 乃东县| 安仁县| 右玉县| 饶河县| 六枝特区| 改则县| 珲春市| 大埔区| 东阳市| 辉县市| 手游| 山西省| 哈巴河县|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