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城市文明史作者名: 薛鳳旋本章字數: 1609字更新時間: 2022-08-10 16:17:54
文明的分類、“文明沖突”與“文明衰落”
綜合前述,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前3000—前2000),在20°N—35°N的東北非、中東、東亞和南亞的大河流域,灌溉農業的出現促進了社會與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使一些史前文化跨入了文明時代,形成了原生的四大文明——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印度河文明。這些基于河谷平原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古文明有一定的穩定性、持久性和保守性,被稱為大河文明。但有些西方學者把所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都視作古文明,如不少美國學者就把中美洲和南美洲一些石器時代文化視為古文明,事實上這些文化在社會與科技進步等方面仍沒有達到文明標準。現今仍存在的原生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其他三大古文明早已在文明的沖突或衰退中消失了。
然而原生文明通過長期擴散催生了不少次生文明,如希臘文明是兩河流域及古埃及文明的次生文明,日本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次生文明,美國文明則是歐洲的次生文明。這些次生文明亦因位于海島或沿海等地理位置而缺乏河谷平原的地理環境,以一個明顯與大河文明不同的方式發展,即利用海上航行的便利,通過強化對外貿易、殖民與搶掠,達致更快速的財富集中,以實現經濟規模與領土的擴張,展現了掠奪性、功利性和有強烈物欲等特點。這些文明被稱為海洋文明。在大航海時代之后,歐洲國家通過船堅炮利的強勢在歐洲以外各大洲搶占殖民地,使西方文明,亦即海洋文明(中國一些學者稱之為藍色文明)成為世界近200年間的主導性文明。
歷史上文明的起落與盛衰引起了學者對文明演變的興趣,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文明沖突”與“文明衰落”等論說。詹森(Jensen 2006)認為,因為本地資源枯竭,所以一個正在上升的文明需要大量依賴進口資源,這促使它采取擴張式的帝國主義策略,形成高度軍事化以及壓迫和勞役外族及其他文化的政策。公元前8—前4世紀的希臘城邦,特別是雅典,是個典型例子。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之后,歐洲文明對東方印度及中華文明的侵入與搶掠也印證了亨廷頓所說:最危險的文明沖突是沿文明的斷層發生的,即印度和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它們的藩屬國。
1990年代,蘇聯解體,中國已經打開國門推行改革開放,美國的地緣政治學者從美國利益和國際關系角度,對后冷戰時代的文明沖突進行了新的解讀并賦予其現實意義。如基辛格就認為:在這個新世界中,區域政治是種族政治,全球的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沖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文明之間在政治和發展方面的重大差異,顯然是根植于它們不同的文化之中。亨廷頓亦說:在后冷戰世界,人民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上的區別,而西方文明的擴張將會終結,國際體系將首次擺脫西方掌控,成為多文明的世界體系,文明沖突將出現在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三者之間(Huntington 1996)。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其著作《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提出了文明衰落概念,與上述奎格利的文明發展七階段呼應(Toynbee 1934;湯因比,池田大作1997)。湯因比認為,一個文明走向衰落的主因是其統治階層缺乏道德和創意,未能應對經濟和環境轉變的挑戰。其他原因還包括,一些文明被一個上升和擴張中的外來文明入侵和取代,如兩河流域文明被古提人及閃米特人侵襲而滅亡、古埃及文明被希臘征服及毀滅等。西方學者亦研究了古羅馬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下走向文明衰退,以及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文明因土耳其人的進攻而衰敗。但亦有人,如約瑟夫·坦特(Tainter 1988),認為古羅馬文明的衰落是因為其領土擴張得太快、太廣,導致社會變得太復雜而不能有效管控。賈雷德·戴蒙德(Diamond 2005)提出是對遠途貿易的過度依賴、頻繁的內外戰爭,以及對環境的破壞等諸因素的合力導致了文明的衰敗,而過快的人口增長亦會造成人口過剩,使一個文明難以支撐而沒落。
概言之,西方學者所主張的文明沖突與文明衰落的概念,基本上是建基于古希臘、古羅馬對地中海和黑海沿岸,以及大航海時代起西方對非洲、亞洲和美洲新大陸的殖民歷史,強調了戰爭與侵略是文明(主要指海洋文明)持續發展與擴大影響力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