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文明史
- 薛鳳旋
- 2024字
- 2022-08-10 16:17:54
文明、城市與歷史
狹義地看,人類的發展要到有成熟的文字后才能夠被清楚和準確地記錄下來,成為歷史。在這之前的史前時期,人類社會發生的事情只能通過傳說或考古文物及相關推理來了解,因而史前期一般不被認為是歷史的一部分。然而隨著考古新發現涌現,關于史前社會和文明的信息越來越多,使我們可以重構史前史并讓它也成為歷史的重要部分,還令我們能夠更深切地了解過去,認識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身份是怎樣逐漸形成的。
文字的出現和應用更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分辨一個社會是否已跨入文明的主要標準,即區分文明與史前文化的主要標準。然而由原始的、表達擁有權和簡單數目的刻畫符號,發展到以象形為主要表意方式的早期文字,再到成熟的記事文字,其間有1000年以上的長過程。兩河流域刻寫在泥板上的原始象形文字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但成為成熟的記事文字,并應用于行政、律法、重大事件、王世系、文學創作等方面卻是在公元前2100年后。例如現存的王世系,以及最早的英雄史詩烏魯克第五任王的傳奇故事(《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成文時間,都遲至公元前14世紀。
古埃及象形文字也早在公元前3200年出現,記錄的主要是王的名字、物品的類型和數目,以及所有者的憑證。最早出現的一句句子是在公元前2740年。而成熟的圣書體,即在廟宇和王陵石壁和石棺上的超度法老或其王后的陵墓文書,也只是在公元前2133年后的事。現存的不同版本的王系也都是在公元前13世紀時刻寫的。古印度河文明亦發現有公元前2200年的刻畫符號,而在同一器物上出現8個符號的也只有一例。這些符號至今仍未能被解讀,而且也缺乏后世傳說,難以證明古印度河文明的存在。換言之,中國之外的三個古文明,除古印度河文明不存在狹義的歷史外,古埃及與兩河流域文明的可信歷史也只是從公元前13世紀才開始的,之前的歷史都是考古學者在20世紀后據考古文物推斷的,存在很多爭議和不同版本(薛鳳旋 2019)。
中國跨進文明的時代是龍山時代,時間與古埃及和兩河流域進入文明的時間基本一致。中國最早有當時詳細文字記載的朝代是商(前1600—前1046),時間上也和這兩個國外古文明現存可證的最早文獻相當。在中國,現存最早的且已十分成熟的記事文字乃晚商都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這批文字記錄了夏代的首位帝王禹、晚商時期對自夏代起的歷代商王的祭祀,以及晚商時有關天氣、人事、地區狀況和不同事物的占卜。同時,商代可能已流行在布帛、竹簡和木牘上書寫,文字與甲骨文相似或是其簡易書寫體。這些文字可能已在此之前經歷了約1000 年的發展,如零散地出現在陶片上的毛筆書,或在甲骨、陶器、玉石器上刻寫的個別字或符號。
據周代整理的古代政府文誥與政策的輯錄《尚書》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就是用竹木片串起來的記事文牘,“典”乃重要的文獻或負責記錄與存放這些文獻的官員。冊與典二字亦在甲骨文出現,只因其載體竹木片容易腐爛而失存,所以遺留下來的只有王室占卜用的、刻在甲骨上的特殊功能文書。因此中國的可信史(或狹義的歷史)至遲是在公元前14世紀出現,亦有可能在早商或夏初已出現了。
從現有數據看,文明在東西方的出現都約在公元前3000—前2700年,但在這之前已出現氏族社會的環壕聚落和酋邦時期酋邦聯盟的“初城”。初城孕育了真正的城市與文明,讓史前文化跨入了文明時代。在文明時代,城市仍然是最發達的地方,是文明要素的集中地。在進入歷史時期后,城市更是一國的政治、宗教、行政和經濟中心,也是典籍、文化、藝術創造與保存之所。由于文字載體易腐爛和氣候等原因,我們對史前文明與更早的史前文化的認識,除了傳說,依賴的往往是城市考古。得益于近50年的考古新發現及學界的研究,我們對人類文明史,特別是中華文明史的理解,已經推前至公元前6000多年。這也是《中國城市文明史》的起點。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歷史學界盛行的根據國別或以國家單位來研究歷史的做法是不合情理的,歷史研究的基本單位應該是比國家更大的文明。應該把歷史現象放到更大的范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這種更大的范圍就是文明。因此對歐洲歷史的理解,我們要從基督教或西方文明入手,因為歐洲不少國家都是在近數百年才逐漸形成的,而它們的邊界在近百年來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變更。文明由具有一定時間和空間聯系的某一群人形成,可以同時包括幾個同樣類型的國家。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其中文化構成了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同樣地,中華文明是自龍山時代起在多個主要地區文化的基礎上逐漸融合而成的。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中華文明,自夏代起至清代,亦不斷地融合周邊文化并持續發展。從文明史的角度看,在五代十國、南北朝和南宋等時期,中華文明的核心和中央王朝的覆蓋范圍有很大的變化,而其核心文化(儒家思想)的影響范圍卻有所擴大。中國歷史亦應涵蓋這更大的范圍。
這就是我這本《中國城市文明史》的寫作目的:以城市和文明為主軸,從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華大地出現滿天星斗的眾多地方文化開始,延伸至今天提出全球性的“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發展思路,以介紹中華文明發展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