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運勢:這個市場誰不動心
- 周光軍
- 2123字
- 2022-08-16 16:11:54
施羅德亦莊見證國產奔馳“掛擋”
不知道德國是否有汽車外交的說法。不過,我能明顯感受到德國汽車外交的強勢,從科爾見證上海大眾當年合資到施羅德參加北京奔馳投產,再到默克爾訪華專程去沈陽的華晨寶馬參觀,德國多位總理的視野從未遠離汽車,并且親力親為。
施羅德在訪華期間專程抽出時間見證國產奔馳亦莊“掛擋”。對于北京奔馳而言,這是一個提前實現的夢想——2004年12月6日15時50分,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新工廠奠基儀式在亦莊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的施羅德,在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及時任北京市長王岐山的陪同下,親臨現場揮鍬奠基。奔馳在北京的生產,為北京汽車工業增添了新的高級轎車品種,全面提升了北京汽車工業的技術、制造、品牌、質量水平和形象,“大奔”北京造同時標志著北京汽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天下午的開工典禮現場西側展區,兩輛黑色的奔馳樣車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一輛奔馳E級和一輛奔馳C級。2005年7月的一個上午,從生產線緩緩駛下的新車被“打上”北京奔馳的標簽。兩款新車的機器蓋上貼著的“馳騁中國——Ready for China”字樣,寓意不言自明。按照項目推進計劃,國產北京奔馳在2005年開始分階段推向市場。
“這就是‘夢想成真’。”安慶衡時任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2002年安慶衡在接受我專訪時就表示,他期盼2008年前能夠在北京生產奔馳轎車。時過兩年,盼望成為現實。按照規劃,2005年7月1日CKD“京產”奔馳下線,并在2006年達到一兩萬輛的規模。
盡管相關變更手續還在進行之中,但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已經以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亮相眾人面前。“北京吉普升級成北京奔馳。”時任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童志遠有感而發。北汽控股公司與戴姆斯·克萊斯集團(以下簡稱戴·克)10天前,正式就奔馳轎車項目簽訂增資合作合同,標志著落戶北京的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將全面開始運行。新組建的公司新增注冊資本1.4368億歐元,中外雙方各占50%股份。合資初期,生產E級和C級2萬輛,合資期限為30年。根據協議,雙方對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進行重組,大切諾基、Jeep2500、三菱歐藍德等車型調整后從東三環的勁松橋整體搬遷到亦莊新廠生產。
“一切的進展都很順利。”時任戴·克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北京奔馳-戴·克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趙利民當天特地戴了一條鮮紅的圍巾,為這個大喜的日子助興。“我們的目標是在北京生產的奔馳工廠將嚴格遵循梅賽德斯-奔馳生產體系運作,確保每輛汽車都達到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標準,甚至在質量上要超過母公司。”新廠區面積為198萬m2,其中廠房占地面積為62777m2,包括車身車間、車輛總裝區、部件裝配區、工程技術區和行政管理區,新增年產能2.5萬輛奔馳E級和C級轎車。
從2.5萬輛的計劃產能看,當時奔馳的胃口并不算大。戴·克高層稱,在北京生產全球統一標準的奔馳是他們考慮的首要因素。奔馳的上市要到2005年7月,但是網絡建設已經有了雛形。截至2005年年底,在中國建成50多家特許銷售和服務中心。而在2007年之前,把在中國的特許銷售服務中心增加至100多家。從某種程度上說,圍繞奔馳在中國上市的各種準備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奧迪、奔馳、寶馬在內的豪華車品牌已經全部在中國本土化。從時間上看,雖然奔馳是豪華車品牌中最晚到者,但是奔馳在中國人心中的品牌優勢是其他豪華車品牌無法比擬的。一項調查顯示,奔馳品牌的知名度位列所有汽車品牌的首位。
童志遠告訴我,北京奔馳的招聘范圍包括藍領、白領及中層管理人員。很多具有海外留學背景且具有一定從業經驗的人紛紛加盟。招聘計劃涵蓋采購工程師、財務審計、市場營銷、廣告策劃、公關、行政等專業,招聘職位起步就是400多人。公司還首次對高校進行巡訪,走遍全國16所名校廣發英雄帖。奔馳的工資待遇十分優厚,內容包括13個月工資、績效獎金,甚至生日、結婚和生子補貼等。童志遠表示,這不過是很多成功企業的慣例而已,北京奔馳會給符合條件的加盟者很大的發展空間,以及優厚合理的報酬。與此同時,他也希望加盟者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即努力工作、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因為任務重、工作量大。高級藍領的月薪超過3000元,高級技師的月薪為5000~6000元,這樣的薪水在當時極具誘惑力。
北京奔馳項目對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來說巧遇三個“第一”。首先是奔馳第一次在國外搞合資生產。以往在巴西、印度、泰國和南非等國建立的工廠都是獨資形式,而在中國以各50%股份的方式合資生產,對于奔馳還是頭一次。其次是遭遇國產化的要求。奔馳在世界各地的工廠都是組裝出廠,把原廠散件運來組裝。但在中國,由于國家產業政策的嚴格規定,任何品牌都必須按計劃實現規定比例的國產化要求。在這點上,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起初很難理解。通過談判最終同意國產化的要求。奔馳在質量控制上奉行的是“不妥協”政策,對零部件要求非常高。因此,北京奔馳的“國產化”將是所有合資企業中難度最大的。最后是銷售。全世界奔馳汽車都是由奔馳一家統一銷售的,從不讓他人介入。這次必須根據中國的產業政策,即合資企業的產品要建立獨立自主的銷售體系和服務網絡,這的確讓奔馳接受起來難度巨大,但最終還是談判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