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戰略是一種心態
那是一種心態上的準備。是在日常環境下,甚至在整個世界好像都沉浸在消沉或陶醉中的時候,仍在企盼命運召喚,隨時一躍而起去干一番大事業的心理狀態。
有一個現象。那就是生意容易做的時候,好像大家都在埋頭做生意,沒有人顧得上什么戰略不戰略、計謀不計謀;到了生意困難的時候,尤其當危機到來,沒有人能做得好生意,卻好像人人都在講策略。
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后,英國《經濟學家》曾發表文章,說多虧危機再度降臨,使企業家、經理人有機會再次拿起了塵封多年的《孫子兵法》、《戰爭論》等經典著作,去重新琢磨戰略這個看似“玄而又玄”卻永遠也繞不開的課題。那么到底什么是戰略?《經濟學家》文章把它定義為一種“準備狀態”或“臨戰狀態”(preparedness),也就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隨時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去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以及去排除影響這一目標實現的一切干擾。
管理學家慣于從企業能力(capabilities)的角度來探討企業戰略。那些把戰略定義為“準備狀態”的人,也認為只有追求隨時可應對不測的能力,企業才可能真正建成學習型組織。
在這種“準備狀態”里,到底要準備什么?應該不是做書法時要備齊文房四寶,見顧客時要穿上西裝革履那種形式上、表面上的準備。那是一種心態上的準備。是在日常環境下,甚至在整個世界好像都沉浸在消沉或陶醉中的時候,仍在企盼命運召喚,隨時一躍而起去干一番大事業的心理狀態——那是李白“壯士懷遠略,志存解世紛”的心態,是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心態,是辛棄疾“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心態,以及陸游“起傾斗酒歌出塞,彈壓胸中十萬兵”的心態。(1)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者,本來是有能力的人,可為什么執掌大權后不大功夫就能把一個本來看起來好端端的企業(或事業)輸掉?
這也往往跟他們的優柔寡斷、一味守成的心態有關。這樣的領導人,無論什么錦囊妙計都沒有興趣聽,聽了也沒有意志去實行;他們關心的,只是不出差錯,可各種差錯偏偏最容易從這樣的領導力下滋生。
于是,與其跟人們(或你自己)一上來就討論兵法、計算得失,倒不如先矯正一下心態。這就如同跟一向怕狗的小孩子解釋小狗是人類多好多好的伙伴一樣,不如先調整一下他的心態,比如帶他慢慢接近鄰家的小狗,先跟它招招手,然后一邊走過去一邊說:“你看小狗是不是很好看呀?你看它是不是很乖呀?你也養一只這樣的小狗好不好呀?……”
或者再冷峻一點,像某些教練那樣,直到在訓練場上把體育隊員折磨到半死——等到他們一個個都癱倒在地板上的時候,再向他們冷冷地說:“還有想當冠軍的人嗎?如果有的話,那就站起來給我看。”
“功名機會,要須閑暇先備(2)。”跟怕狗的小孩子討論人與動物的友誼,與喪失意志的運動員討論競賽策略,是白費口舌。同樣道理,與那些沒有意愿去改變平庸、顛覆市場的企業領導人去討論戰略又會有什么成果?假設你的職業是戰略咨詢,當你從面前客戶的言談舉止中看不出他們有任何帶領團隊、營造成功的精神,那么對那種“望之不似人君”的人又有什么戰略咨詢服務可提供的?
為了回答人們對他紙上談兵的批評,哈佛大學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也說:“概念的本質是一樣的——戰略和操作問題都只在行動的層次上才能被理解得最好。”德魯克更反復強調:長期計劃是建立在短期計劃基礎上,短期計劃又是建立在當下行動的基礎上的。話都說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么不清楚的?連動都不動,甚至連動的沖動都沒有,你還浪費什么時間討論什么戰略?
振作精神,鼓起勇氣,先動起來,換個活法——這是企業家、經理人讓自己同時也讓自己的團隊進入“戰略狀態”的第一步。至于這一步如何邁出,是采用誘導法還是激將法,相信具有一定管理經驗的人自己就能把握。其實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在企業里,尤其在中層經理人中間,競爭心態,天然存在。有時哪怕是與他們交談幾句,企業領導人都應感到滿心激動。
在祖國處處紅歌嘹亮的今天,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很多年前的一首兒童歌曲,唱的是:“準備好了嗎?時刻準備著!”當小孩子“時刻準備著”的時候,難道成年人還能有理由吊兒郎當、得過且過嗎?然而一個冷酷無情的現實,卻是很多成年人以及成年人的組織,都是在按照得過且過(或了無新意的生存)的邏輯在生活、在工作的——人們顧不得思辨,拉不下臉皮批判,沒有毅力堅持,也沒有耐心等待,從來也想不到,或懶得想未來的變化。
戰略是一件不用心就做不成的事。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的企業、很多的組織,可能制訂過很多的戰略,卻自始至終并沒有真正實行過什么戰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