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宋朝自毀長城的教訓:拯救個人方能拯救組織
關愛和幫助那些受到過不公正待遇的人,為他們洗清不白之冤,或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待遇,并不僅僅事關個人,也是讓一個組織重新變得有效和堅強起來的必要的行動。
歷代王朝越是挨到后期,就越沒有生氣,沒有能力中興、自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們在錯待忠良之后又不給人家好好平反昭雪,甚至老是遮遮掩掩、拒絕認錯。
那些自以為政治藝術高超,可以為了“大局”而置人道于腦后的昏庸帝王和三流謀臣,以他們在團隊關系上一次又一次的“隨機應變”,只會把越來越多的社會精英以及他們的輿論(雖一時未能公開發表,但將來一定寫進史書)都給驅趕到自己的對立面或體制的外圍。
當中央政府(或任何管理中樞)與社會上(或組織內部)的才華橫溢、拒絕流俗之士被隔離開來,它自然也就陷入了無人可靠、無人可用的被動的戰略處境。一到危急關頭,必然屢屢表現出捉襟見肘、應付不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尷尬,直到把自己在公共關系、社會認同上的資源全都耗盡為止。
這樣的情況,極而言之,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自毀長城”?!白詺чL城”的典故,出自南朝宋將領,三十六計的提出者檀道濟的故事。檀因屢立戰功,諸子皆善戰,被宋文帝忌而殺之。被處決時面對統治者憤怒高喊:“乃壞汝萬里長城!”
但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自毀長城的案例,應該算是南宋名將岳飛。后世有人就其中的一些細節糾纏不休,比如為臣是否出言不遜,抗戰是否超出國力,等等。但這些都不要緊,因為最重要的一個事實,就是岳飛是國家可依靠的最擅長帶兵的能臣,而將其從前線召回處死后,當局即使媾和也缺少了一個重要的實力籌碼。
“當朝自餒中興志,出塞徒勞上將心?!?a href="#jz_3_15" id="jzyy_3_15">(15)在國家危難的關頭,隨著岳飛死訊的傳出,民間對朝政的態度急轉直下,先是失望,后是冷漠,眾志成城的基礎隨即毀于一旦。
岳飛死后,即有武昌軍士滿腔哀怨唱道“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尸?!痹馐苷C的主戰派宰相胡銓也記錄有“石頭城下聽輿論,萬姓顰眉亦可憐。”雖然后來受害者得到當局平反,民間不滿仍未停止蔓延,儒生葉紹翁(就是“一枝紅杏出墻來”的作者)公然說岳飛不妨“早知埋骨西湖路,學取鴟夷理釣船”,干脆像范蠡一樣遠離朝廷,出走他鄉。(16)
陸游更直截了當把岳案當做國恥,作詩云:
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
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淚沾衣。
(《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
詩中說假如北方的老百姓知道南宋當局是如何迫害宗澤和岳飛的,見到“漢使”,又豈能僅僅是哭泣而已?還不得氣得罵娘?
宋亡后,身為前朝宗室的趙孟頫毫不諱言地承認:“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元人貫云石說:“自從公死錢塘日,宋室江山把不牢?!鼻迦岁愔蔚涓毖裕骸爸灰蛉f里長城壞,吹過崖山柁底風?!?a href="#jz_3_17" id="jzyy_3_17">(17)崖山是1279年宋朝最后一個皇帝殉國之處,至此兩宋統治宣告完結。
當然,宋朝亡國之前,岳飛已獲昭雪。不過,如清人袁枚所說的:“天意小朝廷已定,豈容公作郭汾陽?!?a href="#jz_3_18" id="jzyy_3_18">(18)“郭汾陽”就是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功居平亂之首”,后被封為汾陽郡王的郭子儀。由于統治集團沒有勇氣,也沒有興趣把岳飛當做一面政策的旗幟樹立起來,它的政治遺產,也只能是面對半個國家的殘山剩水,而彌漫著整個政壇上的無所作為、無可奈何的情緒。
但統治者錯殺忠良,絕非岳飛一個;歷朝歷代的政治迫害,從明朝誅殺大將,清朝鎮壓改革者,到蔣介石集團刺殺不同政見者,再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無數冤獄。魯迅為哀悼孫中山秘書、學者楊杏佛,曾作詩“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后人為緬懷被迫害致死的賀龍元帥也有“滄海橫流天地閉,不容公作郭汾陽”的嘆息。(19)
其實,自打陳勝、吳廣起,古代專制王朝大都是被自己制造和積累的一茬又一茬的冤獄和迫害的結果所削弱、所淹沒的。這些冤獄和迫害,很多都是大敵當前的關頭(或是以大敵當前為理由),在原本不是敵人的人們中間制造敵人,其結果都是自毀長城——通過制造出一個謊言充斥的政壇和一個謠言四起的社會,把統治者自己賴以生存的制度推到了極度脆弱、不堪一擊的境地。
“文革”后期,經濟停滯,百業凋敝,北京大街上到處可見衣衫襤褸、神志恍惚的上訪者,即使過路人也能感到,國家管理已到了不大舉更張就無法正常運轉的地步。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平反冤、假、錯案開始,因而絕非偶然。
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主持為四千多萬人平反昭雪,惠及近1.6億的中國人口,態度之坦誠和“不留尾巴”之決斷,可謂空前絕后(20)。新中國成立初期,胡在主持川北工作期間,就曾以政策溫和著稱,聯系到他主持中國大平反的事跡,后人在他去世后贊譽道:
生平平易對群倫,忠直敢言見性真。
川北何曾生右派?瀏陽有幸誕斯人。
一身正氣撐肝膽,兩袖清風教后昆。
萬眾含悲天亦泣,長安入暮雨紛紛。(常任俠《悼念胡耀邦同志》)(21)
“文革”后第一代大學生中,有大量曾因“出身不好”或“思想落后”而被剝奪受教育機會的青年;企業家中,也有大量是在政治運動中因雞毛蒜皮小事而遭受打擊的基層公民。在倡導改革開放的干部中間,也有很多人曾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被關押、流放。所幸這些非正義都在幾年間被推倒,才使國家重建得以可能。
由此可見,關愛和幫助那些受到過不公正待遇的人,為他們洗清不白之冤,或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待遇,并不僅僅事關個人,也是讓一個組織重新變得有效和堅強起來的必要的行動。拯救個人就是拯救組織——把被毀壞的萬里長城重新修建起來。
(1)引自查爾斯·漢迪的第一本書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中譯本《組織的概念》)。這本書在1976年出版后全球銷量達100萬冊,直到今天仍是很多大學和企業的學習用書。
(2)沈啟震《讀史》。
(3)羅鄴《長城》。極塞,指邊塞。
(4)蔣湘培《秦皇廟》。
(5)周權《長城》。
(6)坡陁(pō tuó),山勢起伏貌。
(7)黿鼉(yuán tuó),大鱉和鱷魚。
(8)王昌齡《出塞二首》;崔湜《大漠行》。
(9)此詩題為《過獨石口》,是康熙于1696年第二次親征噶爾丹途中所作。獨石口位于河北赤城縣北,為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軍事重鎮,有“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
(10)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位于北京密云古北口鎮東南。由臥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臺長城組成,為東北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德不在險”為《史記》中兵家吳起所言:“(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饘υ唬骸诘虏辉陔U。’”
(11)20世紀50年代初,由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掀起的美國全國性反共運動,在運動中,迫害和逼走了很多優秀人士。錢學森就是在當時遭到迫害,最終被驅逐出境的。
(12)出自司馬遷《史記》。圯(yí),橋梁。圯上老人又稱黃石公,他把鞋子扔到橋下讓張良撿回來給他穿上。張良通過了他的幾番考驗后,老人給了張良一本《太公兵法》,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太公兵法》又稱《六韜》,舊題周朝的姜尚(姜太公)著,但普遍認為是后人假托姜太公之名所作。
(13)陸賈(公元前240~前170年),楚人。西漢初期的政治家、學者。劉邦起初重武力、輕詩書,以“居馬上得天下”自矜,在陸賈的建議下采取“逆取順守,文武并用”的治國方略。
(14)王無競《北使長城》。
(15)潘音《讀岳武穆傳》。
(16)以上詩句依次引自:武昌軍士《無題》;胡銓《吊岳飛》;葉紹翁《岳武穆王墓》。范蠡(lǐ),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范蠡幫助勾踐興越滅吳,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chī)夷子皮(牛皮做的酒器),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而后經商成巨富,自號陶朱公。本書戰略篇中詳細評述了范蠡作為中國第一大“起死回生經理人”的傳奇經歷。
(17)以上詩句依次引自:趙孟頫(fǔ)《岳鄂王墓》;貫云石《吊宋岳武穆祠》;陳治典《吊宋岳武穆祠》。
(18)袁枚《謁岳王墓二首》。
(19)以上詩句依次引自:魯迅《悼楊銓》;羊春秋《題賀龍故居》。
(20)文中平反數字據劉濟生《論胡耀邦平反冤假錯案》(《炎黃春秋》網刊外稿,2010年8月)。
(21)常任俠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本詩引自錢理群、袁本良(注評)《二十事跡詩詞注評》(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9頁。此詩另一個版本前兩句為“大公無私對群倫,磊落光明見性真”(《群言》1989年06期)。
“川北何曾生右派”一句,常任俠自注,1957年反右運動時“各省多有右派名額,川北獨無右派”。但據胡家人介紹,胡耀邦此時已在中央工作,對當地反右進程有無間接干預不得而知。倒是他更早在主持川北鎮反、土改工作時就已被人視為“右傾”。瀏陽,胡耀邦故鄉。長安,代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