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奪目紅
- 周汝昌著 周倫玲整理
- 1072字
- 2022-08-11 11:22:11
幻境四仙姑
寶玉到太虛幻境,第一個迎頭遇上的是“神仙姐姐”警幻,是為第一仙姑——這一仙姑隨即喚出了更多的仙姑,題名者計有四位:癡夢仙姑、鐘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
依劉心武先生的解讀破譯,這四位實是影射黛玉、湘云、寶釵、妙玉。
這是一個發現,我覺得大有道理。
第一仙姑出場時,是先聽她念有歌詞:
春夢隨云散,飛花逐水流。
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
這首歌,首句隱湘云,次句隱黛玉等人。
湘云的“曲文”是“云散高唐”,而她掣的花名酒籌是“香夢沉酣”。可知這與首句俱為前呼后應。
“飛花逐水”,即《葬花吟》的“花謝花飛”。“逐水流”,在寫寶玉將桃花瓣兜起,撒入沁芳溪水時,已然清清楚楚,完全合符。
可知,湘、黛二人在全書中的地位。
那么,“四仙姑”的排次,也是黛、湘居前,釵、妙位后。
黛玉是“癡”,由回目中“慰癡顰”即可證知;而她的菊花詩正是《菊夢》。
為什么說“鐘情大士”是史湘云?這須多一個曲折,費些注解,放在后面再解。
先說釵、妙。
世人皆知“金童玉女”,沒聽說過“金女”。而這里偏偏題之曰“金”,這就明顯是點破“金鎖”的故事了。“引”,有“指引”“引惹”“招引”等義,在此“引愁”者何指?似乎是“引發”“招致”的意思,符合原旨。
“度恨”的“度”,有“濟度”“超度”“度化”之義。“菩提”一詞規定了是指妙玉,是“覺者”的意思——梵語“菩提”是“覺”(醒、悟)義,“菩提薩埵”是覺悟者,簡化為“菩薩”。
以上都較易詮釋。如今剩下一個“鐘情大士”,我和劉心武先生認為是指史湘云。
定然有質疑:“從未把兒女私情略縈心上”的史大姑娘,如何又會成為鐘情的大士?
莫忘:湘云一到榮府,必先問“二哥哥”。她一見翠縷拾來了那個雄麒麟,托于掌上,默默不語……她是寶玉的真知己,所謂“數去更無君傲世,看來唯有我知音”。誰也沒資格敢說這一番意蘊情懷。
至于一個“大”字,舍湘而外,大約誰也當不起吧。正是“英豪闊大”“大說大笑”的風度,絕無第二人。
此四姑者,是寶玉一生所遇的四個最重要的女子,不但是寶玉心目中最敬重傾慕之人,也是關系到他一生所歷悲歡離合的“階段性”人物。
四仙姑起先不“理解”寶玉之來臨,以“濁物”視之,警幻為之作了解說介紹。
有大名家發表鴻文,說大觀園即是太虛幻境,是“虛構”的“理想世界”云云,不少人從而和之。真是這樣嗎?
大觀園是為了“皇家”的“曠古盛典”,特許嬪妃等貴人回家省親的“規制”布置營建,從工程材料到圖紙設計、經費來源、驗收工程、題詠匾額……般般落在實處——它與“警幻”和“太虛圣母”有什么共同點可言?
先弄懂中華民俗文化傳統,不要盲目一味搬來西方理念中的什么“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