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奪目紅
- 周汝昌著 周倫玲整理
- 893字
- 2022-08-11 11:22:07
太虛幻境
人們一見“太虛幻境”之名目,立即被那“虛”“幻”二字拴住了,一心只認定此等文字明明是“虛構”“假語”“編造”等“文藝理論”的條條框框,而再不會轉一個小彎兒,去想想雪芹筆下隱伏的是否還有其他內涵?有無重要文化意義?
從多方面思索一下,便會發現:中華語文的“太虛”,與虛幻、虛妄、虛假……毫無交涉。太虛本義即是最極廣大、無以名狀的空間——亦即今日科學術語依然承用的“太空”,亦即俗言口語中的“天”或“天空”。
詩圣杜少陵詠“云”的詩有句云:“溶溶滿太虛。”正是好例,不必多舉旁參了。
然后,還要懂一點兒中華民俗史。宋代大型小說集《太平廣記》中就有一段故事,說的是西岳華山的女神,名稱是“太虛……西王母”(中間還有很長的封號名銜字樣,從略)。
西岳太虛圣母,與東岳女神碧霞元君是一對——巧極了,雪芹所寫的這個幻景的建筑布局,又正與北京的古跡東岳廟一模一樣。
(門外牌坊,廟內有“七十二司”,有正殿、旁殿、后宮……后宮有一百零八位侍女塑像,出于元代名手。)
西岳的太虛王母,管領天下“得道”的女子。而雪芹的警幻仙姑,也正是管領天下的“薄命”女兒!不必煩詞贅語,雪芹的藝術聯想,來自我們中華民俗中的文化思想,不是已然洞如觀火了嗎?
所以,這兒的“太虛”,與俗義泛詞的“虛假”并非一回事。
至于“幻”,又是什么?
請看《戚序本》中的一首回前詩:“……總是幻情無了處,銀燈挑盡淚漫漫(mán)。”在雪芹的用字上,情即是幻,幻即是情——皆以“假名”寓實際,有意“迷惑”讀者的眼力與慧性。
總起來說,太虛幻境者,是指最極廣大的“情”之境界,從入夢境者直到警幻、四仙姑、十二舞伎……,所有“境”中人,皆是天下多情薄命之情種情癡。
這當然不是“真”,但也不是“假”。雪芹一生親歷,如同身到此境中,與全屬“假話”“虛構”者有其本質之不同。
文學理論上已有數不盡的這主義那主義,雪芹的“太虛幻境”,是“中華文化主義”吧?
在此“境”中,有冊子判詞,有歌舞曲文,有茶酒異名,有仙姑“情”訓。其內容至豐至富,不虛不空,此境是全書的注解和“仙化”——超脫世俗的表現方法。
此法與別處無涉,仍是中華民族喜歡的,相沿承用的。雪芹并未“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