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發展法治保障研究
- 孫佑海
- 2440字
- 2022-08-02 15:31:16
上篇 科學立法
第一節 應當重視環境共同侵權的研究[1]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重要任務。2018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專門部署和系統安排。這一方面表明了中央堅決向污染宣戰的堅定決心和堅強行動,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復合污染及由此帶來的環境共同侵權問題就是諸多環境問題中的一個突出表現。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的新時代,這個現象還可能有增多并向中西部和農村地區逐步轉移的趨勢。
我曾先后在國務院、全國人大和最高人民法院等中央國家機關從事環境資源等領域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在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兼及教學和科研,親歷并見證了近幾十年來中國環境法治建設的歷史進程。退休后又在天津大學法學院從事相關學術及實踐活動。這種特殊的工作經歷,使我對包括環境共同侵權在內的中國環境問題及環境法治建設的緊迫性重要性,有著異乎尋常的切身體會。
從環境共同侵權現象來看,它是侵權法上的發生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共同侵權問題,而其根源則是多主體的復合污染。沒有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多樣性,就不可能產生環境共同侵權問題。所以,環境共同侵權與復合污染是密切相關的,后者長期以來是我國環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
傳統侵權法關注的共同侵權主要是在一般侵權領域,對環境侵權等特殊侵權類型關注不多。而環境法理論又更多地關注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本身的損害,對環境污染造成的私法上的損害著力不多。這種現象源于侵權法和環境法的不同功能定位,自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對環境共同侵權和復合污染的整體性考量及系統性治理。
我對環境共同侵權問題的上述思考,在2008年前后侵權責任法的研究制定過程中更加強烈,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將在立法過程中成為一個難點,其研究十分必要而且迫切。于是在2009年上半年,借司法部開展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申報的機會,我立即帶領唐忠輝同學申報了《環境共同侵權責任研究》這個項目,后來獲批并被確定為該部重點項目。考慮到這個項目任務重要求高,并且唐忠輝承擔了大量工作,我建議他以這個項目為基礎,以“環境共同侵權研究”為題開展博士論文寫作,這樣可以心無旁騖、深入系統地研究,取得一舉兩得的成果。他接受了我的意見。
以實踐需求為導向,結合課題研究或立法項目開展博士論文研究,是我一貫推崇的一種博士生培養機制和博士論文寫作模式。早前,我帶的第一個博士李丹,也是通過選擇隨我參與相關立法項目確立了相應的博士論文選題。事實證明,這樣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它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研究者從實際問題中導出觀點、提煉理論,以提出的理論觀點闡釋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知、知以致用。《環境共同侵權責任研究》這個項目,在后來的評審驗收中,包括清華大學法學院崔建遠等教授以及全國人大法工委的有關領導專家等均對項目成果給予充分肯定。而唐忠輝還在學校獲得了優秀博士論文培育項目的資助。2011年博士畢業后,他又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申請并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的出版資助,從而有了現在這個更加成熟的成果。
回到這部著作本身,它以多學科視角和多種研究方法,以環境共同侵權的現象、規則、本質、責任、救濟及其預防為基本框架,對環境共同侵權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作者精心收集了全國各級各地法院從1987年至2015年間審理的大量有關環境共同侵權案例,并對其進行了梳理、匯總和分析。正是建立在扎實的案例分析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基礎上,作者提出的不少觀點既有創新也令人信服。
書中有一個重要觀點是,多個環境行為只要產生同一不可分割的損害結果,即可構成環境共同侵權,不必然要求意思聯絡或者行為關聯。提出這個觀點,在理論界應屬首次。這種分析,符合共同侵權本質認定標準客觀化的發展規律,而且體現了環境共同侵權因“環境”而關聯的基本特點,也有利于司法裁判和受害人救濟。書中進一步明晰了連帶責任與按份責任背后各自的利益導向,論證提出了連帶責任在環境共同侵權中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擴大了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該書對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7條的具體含義作了分析,提出第67條沒有對數人環境侵權的行為屬于共同侵權還是分別侵權作出明確定性,因而也不是共同侵權按份責任的規定,該條只是對數人侵權后劃分內部責任的基本規則的說明。這一研究結論也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
從社會影響來看,本書的形成,能夠得到多方面的資助,本身就說明了其研究成果的價值。書中的不少研究觀點,譬如關于環境共同侵權“共同結果論”的分析、類型劃分以及關于《侵權責任法》第67條的理解等,有的曾在《法學評論》等知名期刊上發表,在理論界產生影響;有的與最高人民法院后來出臺的有關環境侵權司法解釋在部分規定上不謀而合。應該說,成果為推動環境共同侵權及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發揮了積極作用。
書如其人。這是一部很用功的書,書的背后,是一位很用心的作者。本書作者唐忠輝,2008年考取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生,在我的指導下研習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他為人厚道質樸、真誠謙遜,行事認真負責、沉穩踏實,是我很認可的學生之一。他就讀國內多所知名法學院校,具有扎實的法學功底,喜歡研究且有稟賦,曾在高校工作過,讀博期間又跟隨我做了好些課題,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學術成果。有這些基礎,他完全可以在學術領域發展得很好。他畢業時最終選擇了國家部委的政策研究機構,后來又歷經行政管理等多方面鍛煉。他的每一次選擇,都讓我既高興又有些遺憾,高興的是他一直在進步,遺憾的是他的專業優勢似乎未能更好地發揮。可喜的是,他以自己一貫的努力和堅持,比較順利地實現了不同角色的切換,而且在管理工作之余不忘初心,堅持思考,不斷完善研究成果,終于修成正果。
在這部書即將出版之際,我欣然應允為之作序,向讀者推薦該書,也祝賀作者。希望讀者閱讀的旅程有收獲,祝愿作者思想的人生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