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釋論:條文縷析、法條關聯與案例評議
- 蔡穎雯 秦英
- 1897字
- 2022-08-01 19:32:07
第一千零四十四條 【收養的原則與禁止性規定】
收養應當遵循最有利于被收養人的原則,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
禁止借收養名義買賣未成年人。
本條來源
《收養法》第二條規定:“收養應當有利于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撫養、成長,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則,并不得違背社會公德。”
《收養法》第二十條規定:“嚴禁買賣兒童或者借收養名義買賣兒童。”
立法演變
一審稿第八百七十一條規定:“收養應當有利于被收養人的健康成長,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
禁止借收養名義買賣兒童。”
二審稿第八百二十一條之一將“兒童”修改為“未成年人”,將法條從第五章收養挪到第一章一般規定中。
征求意見稿第一千零四十四條將“收養應當有利于被收養人的健康成長”修改為“收養應當遵循最有利于被收養人的原則”。
條文釋義
本條規定了收養子女的原則與禁止借收養名義買賣未成年人。
收養是指自然人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領養他人的子女為自己的子女,依法創設擬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也就是說,收養是一種在自然人與他人子女這兩個本來沒有法律關系的民事主體之間創設親子法律關系的法律事實。[28]本法規定,被收養人是未成年人,由于民事行為能力欠缺,被收養人非常需要家庭、父母的精心調教和指引。本法還規定,被收養人主要是失去了父母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他們更需要有家庭、社會的深切關懷。因此,建立收養關系,應當遵循最有利于被收養人的原則。
收養應當遵循最有利于被收養人的原則,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一條規定:“凡承認和(或)許可收養制度的國家應確保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我國已于1991年12月29日經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批準加入了《兒童權利公約》,因此在我國,收養就必須以有利于被收養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首要目的。《德國民法典》第一千七百四十一條第一款第一句也規定:“以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為收養的基準。”該準則于1976年首次被當作未成年人收養的前提性要件而被納入收養法中。
該原則貫穿于整個收養行為過程,主要體現在:第一,收養人具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能夠為被收養人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第二,被收養人原則上只能是那些因種種原因得不到生父母撫養的未成年人及那些父母雙亡的孤兒、無依無靠的棄兒或父母因某種特殊困難而無力撫養的子女;第三,嚴禁借收養名義買賣兒童,嚴禁親生父母借送養之名遺棄嬰兒或販賣親生子女,否則將被處以罰款;第四,在被收養人成年以前,原則上不得解除收養關系,即使收養人與送養人雙方協議解除,如果養子女年滿八周歲以上的,應當征得本人同意。
法條關聯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條 自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關于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系的規定。
養子女與生父母以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23.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將子女送給他人收養,如收養對子女的健康成長并無不利,又辦了合法收養手續的,認定收養關系成立;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不得以收養未經其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
38.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后,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應準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案例評議
李樹某拐賣婦女、兒童案[29]
◆裁判規則
一審法院認為,李樹某構成拐賣兒童罪,鑒于其起次要作用,系從犯,應當減輕處罰。判其有期徒刑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李樹某上訴主張其只是幫助領養,并沒有拐賣。二審法院認為,李樹某系從犯,認罪悔罪、積極繳納罰金,改判主刑1年。
◆評議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一千零四十四條是關于收養子女的規定,該條為民法典的新增條款。收養法對收養子女的條件、流程等有明確的規定,該條規定第一款是對合法收養關系中收養人與被收養人權益的保護性規定,而第二款則是對借收養之名行買賣之實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合法的收養關系受法律保護,但是現實中存在各種不合法的收養關系,特別是有些“收養人”借著收養孩子的名義行拐賣兒童的卑劣行為。除在刑事犯罪領域作了明確的禁止規定,在民事領域也予以否定性評價,以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否定非法的收養關系,特別是違反公序良俗的收養關系。本案中,一、二審法院對被告人的犯罪定性沒有問題,對這種非法的乃至于犯罪的“收養”行為就應當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