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軟實力:管理心理·生涯規劃·情商溝通·Office三合一·數據分析·教練技術·管理視角必備技能
- 焦學寧 王強主編
- 2805字
- 2022-07-28 10:26:04
第4章 如何突破長期養成的心智模式
第一節 性格的化整為零與心智模式的結構形成
我們經常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說的就是性格。
20多歲時,我們進入職場,此時,我們的秉性已經基本形成。有些性格特征,會幫助我們在職場獲得成功,如自信、高成就動機、細心、喜歡交流等。而有些性格特征,則可能會延緩我們的職業發展速度,如被動、自卑、低成就動機、孤僻等。
如果我們把性格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那么,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就太難了,因為要改變的是整個人。
生活中,一旦我們把一個人的某些特征歸為“這個人性格就這樣”時,往往也就放棄幫助對方成長的努力了。我們已經在潛意識里形成了一種認知,即性格跟遺傳有關,而且太難改變。
1.1 是心智模式,而不是性格
確實,改變一個人的整體性格太難,也無從入手。但是如果把性格變小,變成一個個的心智模式,并且把它的內部結構理清楚,那么,改變就會容易很多。
雖然也需要一些時間,但從心智模式而不是從性格入手,確實會容易很多,而且更容易找到明確的著手點。舉一個例子。
被動是職場中對職業發展速度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初入職場時,其實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能力可以通過鍛煉得到提升,而主動的人會主動爭取很多工作、學習、鍛煉的機會,所以事業發展速度快。而被動的人,只完成自己分內的事,至于其他,總是等著別人來安排,那么,他獲得工作、學習、鍛煉的機會,相比主動的人就會少很多,成長的速度也會慢很多。
而且,被動還跟職場中更高職級、更高崗位任命的“事后”方式相違背。大部分企業在晉升評估的時候,核心是看員工勝任更高職業、更高崗位的能力和潛力,無論是能力,還是潛力,都需要員工先表現出來,其他人才能看到,才能判斷你是不是有能力、有潛力,如果你沒有先表現出來,對方是看不到的。企業給你晉升,是因為你已經基本勝任,可見,晉升是“事后”,不是“事前”。
問題是,你還沒有晉升到新的職級、新的崗位,怎么就基本勝任了呢?
一方面是在你目前的工作中可以表現出來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你自己主動做了很多超出現有職級、崗位的事,已經把更高職級、更高崗位的工作提前做了,或者按更高職級、更高崗位的績效標準在做事,因為你已經做到了,管理者才看到并晉升你。
很多被動的人,經常在職場中抱怨晉升太慢,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有時候,無論你在本崗位做得再好,可能都沒有機會獲得晉升,因為你沒有表現出你可以勝任更高職級、更高崗位的能力和潛力,你沒有主動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1.2 心智模式的結構
每一種心智模式,都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
(1)適應的環境情況;
(2)我們的需要以及需要的強度;
(3)我們對環境的理解、認知;
(4)我們采取的行動;
(5)我們的情緒;
(6)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認知。
具體到被動的例子上,則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
(1)適應的環境情況:有額外的工作、學習機會。
有時候,是領導安排的額外工作;有時候,是以加班的形式出現;有時候,是領導詢問有誰想做;有時候,是責任不清的工作事項;有時候,是不同程度的努力可以獲得不同結果;有時候,甚至是大家都不想做的事。
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主動爭取的工作、學習、鍛煉機會,我們有機會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2)我們的需要以及需要的強度:表現欲、成就動機強度。
我們的表現欲越強,就越容易把這些被別人忽視的機會當成展現自己的機會。已經進行的工作,大家都習慣了,很難再獲得關注,相反,額外的工作表現,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另外,我們的成就動機越強,對自己的要求會越高,越想比其他人更快成長,也越希望做更多的事來快速提升自己,也就越容易主動抓住這些機會。
如果我們都沒有欲望,主動也就無從談起,我們的需求、欲望越強,就會越主動,需求、欲望越弱,自然也就沒有必要給自己添麻煩了。
(3)我們對環境的理解、認知:這是機會,還是麻煩?
遇到前面所說的情景,如果我們認為主動做這么多額外工作,是在為自己而做,是在幫助自己更快成長,就會把它當作機會,也就會主動把握,至少會去嘗試。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這是麻煩,是領導在為難自己,是別人的事,是老板在剝削我們或是在為領導做業績,那么,我們怎么會主動去做呢?
我們的想法、認知本身沒有對錯,怎么想都可以,但是一旦我們形成了一種認知,就會影響我們后續的行為。
(4)我們采取的行動:我們做了什么?
如果我們認為這是機會,在領導問的時候,我們會主動表達自己想做,領導不問的時候,我們也會主動去做、主動去爭取,在已經達到要求的情況下,我們會主動做得更好,也更愿意承擔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而且毫無怨言。
如果我們認為這是麻煩,在領導問的時候,我們會說自己沒時間或者做不了,領導不問的時候,我們也不會主動去做或主動去爭取,在已經達到要求的情況下,我們也會趕緊完成去交差,而不是做得更好,更不愿意承擔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有時候實在沒有辦法,迫于無奈做了,也會滿腹怨言,抱怨公司、抱怨領導、抱怨同事、抱怨自己沒有找到更好的工作。
(5)我們的情緒:是激情還是抱怨?
在環境、需要、認知、行為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我們的情緒只是自然的結果。
我們的成就動機強,認為這是機會并主動做了,會感覺特別高興、特別興奮,覺得自己又進步了。
如果我們的成就動機弱,認為這是麻煩,就不會主動去做。沒做,為自己慶幸;實在沒辦法去做了,會為自己額外的付出而生氣、抱怨。
我們的情緒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6)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有沒有自信?
我們對自己有信心,認為自己可以,才敢有更高的成就動機和更強的表現欲,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有、值得有。
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也才敢去嘗試,嘗試才可能成功。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行,認定主動帶來的一定是失敗,就算我們想主動,也沒有勇氣開始。
以上6個部分是每一種心智模式中都包含的內在結構,只有我們把它的內在結構看清楚了,更理解它,才能找到成長的具體方向和切入點。
1.3 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我們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是家庭教育的結果。
家庭教育通過兩種方式影響我們:第一種是父母的溝通互動方式,第二種是榜樣學習。
仍然以被動的心智模式為例。
從2-3歲開始,孩子開始嘗試自己穿衣服、穿鞋子,開始主動探索這個世界,主動為自己、為家人做一些事情。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是鼓勵、支持的,會有助于培養出孩子的主動性。
但是,如果父母說孩子做不好,別做了,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識,認為自己不可以;制止孩子,主動幫孩子做了,會讓孩子養成被動的依賴習慣;告訴孩子別多事,別招人煩,會讓孩子覺得主動就是麻煩。
如果父母采取的是以上教育方式,孩子的成就動機將會被遏制。成就動機只有得到強化、鼓勵才會進一步發展,如果很早就被打壓,孩子最初的成就動機也就慢慢消失了。如果這種家庭教育方式重復很多年,心智模式也會由此形成。
至于榜樣學習,如果父母都是被動的人,對自己沒有過多的要求,覺得主動是麻煩,經常被動等待安排,認為自己不可以,也不會對孩子有過多的期待。孩子耳濡目染,也會習得父母的被動心智模式,變得跟父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