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深信不疑的大騙子——不可靠的記憶
記憶的“七宗罪”
記憶幫助我們區分敵友,提醒我們不要貪杯,但它真的可靠嗎?如果你曾經忘記重要的紀念日,突然想不起某個老熟人的名字,或經常丟三落四,那么不妨來看看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記憶的“七宗罪”吧!
第一宗罪:記憶的短暫性
(1)人人都希望擁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可惜我們的頭腦不是照相機,不能把見到的所有信息都存儲下來。

記憶的三級加工模型
(2)有些事你以為能記一輩子,結果不到兩天就丟在了腦后。進入頭腦中的信息,我們只能記住20%左右,而這20%的記憶也并不是永恒的,而是會隨著時光不斷流失。時間越長,記憶越不連貫。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3)你努力想記住一件事,卻怎么也記不住,這時就要警惕,是不是有什么事物在妨礙你的記憶。如果你心情不佳,或者連續記憶兩種內容相似又缺乏意義的事物,那么記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前攝干擾:舊記憶擾亂大腦對新信息的記憶。
上完法語課再上西班牙語課,西班牙語一點也記不住。

后攝干擾:新信息阻礙大腦對舊信息的記憶。
今天交了兩個新朋友,一個叫露絲,一個叫……哎呀,我把第一個人的名字忘了。
第二宗罪:心不在焉

當全部精力傾注在一件事上時,我們會忘記其他的計劃。

我把錢包放在哪里了?
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會使我們忘記眼前的事,變得丟三落四。
第三宗罪:阻塞
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熟人,卻一下子叫不出他的名字,說明你的記憶發生了阻塞。

阻塞為什么會發生?
·缺乏背景線索——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可就是想不起來。
·注意力分散——我忘了來這里的目的。
·壓力——考試時,突然想不起很簡單的題目的答案。
第四宗罪:錯誤歸因

我們的頭腦天生不喜歡不完整的事物。當我們提取的記憶不完整時,大腦會自動填補空白,為記憶的內容賦予意義。
錯誤歸因的后果:
錯誤的證詞——
受到傷害的女人在應激經歷的影響下,回想起曾在電視上看到過的面孔,而不是兇手的面孔。


無意識抄襲——
歌手在聽了朋友的新歌后大受啟發,創作了一首新歌,卻犯了無意識抄襲的錯誤。

第五宗罪:易受暗示

我們的記憶有時并不準確,當受到暗示時,很容易發生扭曲。


第六宗罪:偏差
(1)期望偏差。
我之所以認為事實是這樣,是因為我希望結果就是這樣。
(2)自我一致偏差。
當我們開心時,回憶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當我們情緒低落時,回憶里滿滿都是憂傷。
第七宗罪:糾纏
有時,我們想要驅趕頭腦中的畫面和想法,可怎么也揮之不去,這就是糾纏。

Epilogue
結語
“記憶的七宗罪”由記憶專家丹尼爾·沙克特提出,并已被許多心理學實驗所證實。
記憶之所以不可靠,是由大腦的記憶機制決定的。簡言之,我們的大腦并非一臺精準的記錄裝置,而更像是百度百科的頁面,由你、我、他不斷變化的認知和遐想來共同編輯、改寫——這么一來,錯誤的發生就變得不可避免了。
不過,“記憶的七宗罪”也有好處。比如,記憶的短暫性使得我們能夠忘記那些不重要的事,從一大堆記憶中篩選出重要的、更有意義的信息。而記憶糾纏則令我們變得更加警覺,從而得以遠離危險。此外,正因為記憶具有可塑性,我們才可以使用科學的方法來提高記憶效果,比如有意識地避免連續學習兩套相似的材料以避開記憶干擾,在記憶枯燥乏味的信息時,設法將這些信息與有意義的事物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