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忙里偷閑”的員工
每個企業可能都存在員工偷懶的現象,這些員工里有些是“慣犯”,任憑管理者使盡渾身解數,都無濟于事。我們都在說:“企業管理離不開嚴格,要把處罰當成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能讓這種手段變得人性化一點,好讓受處罰者更容易接受呢?有些企業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把“違章處罰單”改成“友情告知單”,這種方法不僅能讓偷閑的員工受到應有的處罰,同時還能讓其領會到違規的危害以及發生事故的后果,使處罰更有教育意義。
嚴厲的處罰經常勞而無功,一方面是因為過于嚴格容易使員工產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是因為過于嚴格成了員工發揮積極性和創造力的障礙。“杜絕習慣性違章”的條例,我們已經用了幾十年,監管的手段越來越多,處罰的力度也不斷加大,員工們仍然在犯同樣的錯誤。因此,我們不得不停下來反思一下,到底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制度制定好了,處罰力度也加強了,還缺什么呢?其實,我們缺少的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硬性規定太多,人性化規定太少了。
員工中出現的偷懶現象,可能也是出于上述原因。從人性化的角度分析,企業所需要的應該不只是表面上的效率,而是更多的“放松”。這里的“放松”并不是放縱的意思,而是指不要讓員工過度地忙于例行公務。有時候“偷閑”不是一件壞事,他們也許是在利用腦中的新構想,為公司的新方案出謀劃策。
◎案例
荷蘭有一個城市衛生狀況十分糟糕,街道兩旁時常垃圾成堆。為解決這個問題,當地政府特意裝置了很多垃圾桶,以此培養市民們的環保意識。但是隨意亂扔垃圾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改善,人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行為,不愿意受到約束。
為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該市衛生機關先后出臺了三套方案:
第一方案:抓住亂扔垃圾者,處罰25~50歐元不等,結果沒有奏效。
第二方案:街道巡邏人員的數量增加一倍,開始見到成效,但并不明顯。
第三方案:將普通垃圾桶設計為電動,并且逐個安裝感應器,當垃圾掉入桶內時,會自動播放一段笑話或一個故事,其播放的內容,每半個月更換一次。
最后這個方案頗受市民的歡迎。人們為了聽一段故事,整日守在垃圾桶旁,不停地往里扔。這座城市的環境質量終于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
◎點評
從嚴厲的處罰到市民自覺環保,該城市政府可謂煞費苦心。我們從中可以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那就是婉轉的、頗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遠比罰款的效果好得多。這種方法既能讓管理者達到有效約束的目的,又不至于使市民反感。
同樣的道理,企業內部要防止員工忙中偷閑,嚴密的監督效果往往是不好的,關鍵要看員工是否愿意自我約束。另外,我們還要問自己這樣兩個問題:員工偷懶,是他本來就懶,還是迫于工作壓力的沉重?是不是公司的管理方式出現了問題?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經常讓下屬加班加點并且束縛其思想,在現代企業里已經不再適用。給下屬多一些關懷和體諒吧,解決了下屬的問題,讓其產生歸屬感,也會給企業帶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