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沉思錄:14個法學流派撮要
- 何勤華主編
- 1883字
- 2022-07-28 11:41:00
一、法社會學派產生的背景
(一)法社會學產生之社會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
正如馬克思所說:“法的關系正像國家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
從19世紀末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面對社會化浪潮的沖擊,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日益繁多、嚴重,西方各國不得不更多地關注自由主義法律所沒有涉及的領域,如勞動、福利、教育等,有關勞工、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社會法不斷被制定出來,“法律社會化”成了時代的潮流。到20世紀,資產階級更是強烈要求充分利用國家權力和各種法律手段來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法律不僅要注意保護個人利益,更應強調保護社會利益,因此用“社會化的法律”代替強調個人權利、自由的法律成為時代的潮流。
面對上述形勢,法學家和社會學家均感到17—18世紀形成的傳統的法律思想和分析思路已經不能很好地解釋日益變化的社會狀況,法學理論必須相應地作出新的調整。如果法學研究依然與現實生活脫節,仍然像分析法學那樣局限于現有的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結構分析,進行純粹的法律探討,機械地注釋成文法和判例法,不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見,就不能適應社會和法律實踐的需要。[2]正是在上述社會形勢變化的推動下,借助于社會學家提供的新觀念和方法,法律社會學應運而生。
(二)法社會學之傳統淵源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人們對社會、對社會與個人關系的了解及對社會其他現象的觀察早已出現。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里士多德的社會觀念,從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伊米·卡爾頓的社會思想到啟蒙學者們對人和社會本質的看法,都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學因子。[3]及至十七八世紀,學者們開始意識到應當在法與社會的關系中,或在法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法律,并進行了一定的嘗試。
英國哲學家休謨在《人性論》一書中就認為,法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制度,它起源于社會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一直試圖探討社會環境對法的影響,強調地理、氣候、國土和人口等自然條件對法律制度的影響,注意在社會現實中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并把法的精神解釋為“法律同各種政治、風俗、氣候、宗教、商業等應有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孟德斯鳩被奉為法社會學的先驅。[4]而德國的薩維尼和英國的梅因等歷史法學家則從法的發展動力角度,強調“民族精神”與法的變遷是法的發展的真諦。
顯然,上述觀點和研究方法具有某種法社會學傾向,但亦僅僅是一種傾向,只能說它預示著法社會學的產生,而不能冠之以“法社會學”的名稱。
(三)法社會學之理論及方法論來源
西方學者認為,法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是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社會學。[5]19世紀30年代,孔德提出了一整套實證主義哲學和社會學理論,它標志著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并從兩個方面促成了法律的社會學運動。首先,孔德開創的實證主義哲學主張運用自然科學的方式(實驗的方式)研究哲學,研究社會,認為哲學應該是實證的,其任務是分析經驗現象。實證哲學引導人們從社會生活、社會效果等可以感覺的現象出發去研究法律,促使了法律的社會學運動的形成。其次,孔德的社會學為法社會學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6]他認為確保知識內容是可靠或科學的事實的唯一途徑,是將知識建立于觀察經驗的基礎之上;哲學不應以抽象推理而應以“實在的事實”為依據;知識的進步只能通過觀察和實驗。他首次使用“社會學”這一術語去標明一個獨立的學科。[7]
遺憾的是,孔德本人并沒有將社會學的方法運用于法學研究。但是,他有關社會學的目的論和方法論啟發了一批學者運用社會學的原理和方法觀察和研究法與法律制度,他們在社會中研究法律或通過法研究社會,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基于此,孔德甚至被人們推崇為早期法社會學的創始人。在他之后的斯賓塞、沃德、鞏普洛維奇、耶林等社會學家和法學家,運用其開創的理論,解釋了法的社會根源、社會特征和社會目的,確立了法社會學的某些重要基礎。但是,明確提出“法社會學”“法學社會學”或“社會學法學”概念,把與法的社會起源、社會功能、合乎社會效果等相連的各種不同問題聯結成為系統的法社會學主題,并把法社會學作為一個專業方向或學科,則是20世紀的新生事物。[8]盡管這些學者的研究基本上屬于摸索和開拓性質,然而,法社會學恰恰是在這些學者的杰出思想推動下孕育誕生的。
奧古斯特·孔德
(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ois Xavier Comte,1798—1857)
法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和實證主義的創始人
開創了社會學這一學科,被尊稱為“社會學之父”
知識是為了預見,預見是為了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