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16:勞動與社會保障法配套測試(第十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7234字
- 2022-07-28 11:20:33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B。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為了加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國家頒布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勞工法規”。第一個早期“勞工法規”是由英皇愛德華三世于1349年頒布的。
2.答案:C。早期“勞工法規”有如下特點:以國家強制手段迫使被剝奪土地的農民到資本家的工廠做工,即強迫勞動者與資本家建立雇傭勞動關系;規定最低工時和最高工資,強化雇傭剝削。因此,它主要是涉及勞動者接受延長工作時間、獲得最低工資方面的勞動條件。
3.答案:C。19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自由競爭階段,“勞工法規”被逐步廢止,并隨之出現一種新的立法——“工廠立法”。最早的“工廠立法”是英國1802年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
4.答案:D。較之早期的“勞工法規”,工廠法是保護勞動者的立法。它通過規定工時上限和工資下限,以限制資本家的剝削程度。因此,各國學者都公認工廠法為現代勞動法的起源。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是最早的“工廠立法”,因此,它被視為現代勞動法產生的標志。法國的《工廠法》頒布于1806年、美國的《勞動關系法》于1947年通過、前蘇聯的《蘇俄勞動法典》制定于1918年。
5.答案:D。勞動法成為獨立法律部門的時間較晚,一般認為是在20世紀初。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標志著現代勞動法的產生,但并不意味著勞動法已經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工廠立法”是保護勞動者的立法,因此被認為是現代勞動法的起源。但此種勞動立法尚未脫離于民法,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勞動關系仍然由“工廠立法”與民法共同調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20世紀初,特別是隨著1910年法國《勞動法典》、1918年《蘇俄勞動法典》等勞動法典的頒布,各國民法中規定“勞動力租賃”的內容與工廠法的內容融合于一體,勞動法完全從民法中脫離出來,開始獨立發展,形成了自身的品格和傳統,即形成了一個兼有當事人平等協商和“國家干預”的特點,以保護勞動者為主旨的獨立法律部門。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CD。1918年列寧親自參與和領導制定了《蘇俄勞動法典》,這是第一部社會主義勞動法典。它從法律上鞏固了工人階級的權利,確立了勞動關系的一些具體原則,對集體合同、勞動合同、內部勞動規則、工資、工時、休息時間、女工和未成年工、工會、勞動保護、勞動保險以及勞動爭議處理等各方面都作了詳盡的規定。
2.答案:ACD。進入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勞動立法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工廠立法的發展,包括內容不斷充實、適用范圍有所擴大等;工會法的演變,工會逐漸取得合法地位;勞動爭議處理法首先出現在新西蘭,其他國家開始效仿;社會保險立法的產生與發展等方面。在憲法中規定勞動權是資本主義國家壟斷階段勞動立法的一大特點。
3.答案:ABC。20世紀后半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處在國家壟斷階段。這時期各國的勞動立法有了許多新的進展,在勞動標準、社會保障、就業保障、反對歧視方面的發展更為明顯。
三、不定項選擇題
1.答案:ABC。勞動法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勞動法的產生是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是發展生產力的要求,是維持自由競爭條件的需要。(具體參見簡答題第3題)至于D項則是本題的陷阱,勞動關系的產生是勞動法誕生的前提,這個前提具備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而非已經進入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的19世紀初期。
2.答案:AB。“勞工法規”的出現是在資本主義進入自由競爭階段之前,而“工廠法”則產生在自由競爭階段。“勞工法規”主要規定了工時的下限和工資的上限,以強化剝削,而“工廠法”則通過規定工時的上限、工資的下限來限制資本家的剝削。因此,“勞工法規”是保護資本家的立法,“工廠法”則是保護勞動者的立法。
3.答案:ABD。19世紀中葉以后,西方各國相繼進入了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勞動立法有了較大的發展。勞動立法雖然正在脫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初期工廠立法的范疇,但其缺陷仍很明顯。例如,很多法律只適用于某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或某類工人、某些地區;勞動合同仍由民法來調整;工廠法中有很多法律條文為雇主逃避法律責任留有余地。
4.答案:B。本題考查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立法。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的第四天,蘇維埃政權就頒布了由列寧簽署的關于8小時工作日的法令,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一個勞動法令。隨后在1918年《蘇俄憲法》中,為保障公民的勞動權,規定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承認勞動為共和國全體公民的義務”。這是歷史上第一部規定有勞動問題的憲法,為后來的許多國家憲法所仿效。根據該憲法的原則,1918年列寧親自參與和領導制定了《蘇俄勞動法典》,這是第一部社會主義勞動法典。結合憲法學知識,可知《蘇俄憲法》應該在《蘇俄勞動法典》之前制定,故B項錯誤。
四、名詞解釋
1.答案:勞工法規是指從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末葉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封建貴族為了加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公開使用國家暴力,頒布的一系列血腥恐怖的關于勞工方面的法規。它對勞動關系的調整,有如下特點:以國家強制手段迫使被剝奪土地的農民到資本家的工廠做工;規定最低工時和最高工資,強化雇傭剝削。實際上,它是反勞工法規。
2.答案:工廠立法是指資本主義進入自由競爭階段后,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頒布的一系列有關調整勞動關系的法規。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工廠立法的開端。工廠立法是通過規定工時的上限、工資的下限使工作時間只能比法定時間縮短而不能延長、工資只能比法定數額提高而不能降低,來限制資本家的剝削程度。因此,它是保護勞動者的立法,并逐漸得到發展,最終形成了獨立的法律部門——勞動法。
五、簡答題
1.答案:任何一個法律部門的產生都必須依賴于社會中產生新的社會關系。勞動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樣需要其產生的前提。勞動法作為一個以勞動關系為主要調整對象的法律部門,理所當然要以勞動關系的存在作為其產生的前提。勞動關系作為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以實現勞動過程的社會關系,只有在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需要通過一定社會關系結合的條件下,才會產生。只有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分別歸屬于不同主體,即勞動力的所有者和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或占有者不是同一個主體,雙方主體為實現勞動過程才會形成勞動關系。因此,可進一步說,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分別歸屬于不同主體,是勞動法賴以產生的前提。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并不具備勞動法產生的前提。原始社會中實行生產資料氏族所有制,氏族成員既是勞動力所有者又是生產資料所有者。奴隸社會中,不僅生產資料為奴隸主所有,而且寓于奴隸身體的勞動力也歸奴隸主所有。封建社會中,農奴與封建主有人身依附關系,為封建主無償勞動,被使用的勞動力歸封建主所有。至于小農勞動,則是小農以自己的勞動力運用自己的少量生產資料所進行的。當然,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也有奴隸、農奴、小農之外的少量自由人以自己的勞動力為他人勞動,但這種現象在社會中所占分量甚微;所以,在原始社會不可能產生勞動關系,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不可能大量產生勞動關系。
到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農民被驅出土地而成為除了載于自己人身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自由人,生產資料被集中于少數人也即資本家手中。這樣,無產者為謀生存,只得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使用,以取得用于購買生活資料的工資;資本家為使資本增值,就必須以支付工資的方式購買無產者的勞動力,使之與其生產資料結合,以實現勞動過程。至此,才大量出現了勞動關系,從而具備了勞動法產生的前提。
2.答案: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為了加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國家頒布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勞工法規”。它對勞動關系的調整,有如下特點:以國家強制手段迫使被剝奪土地的農民到資本家的工廠做工;規定最低工時和最高工資,強化雇傭剝削。到了19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自由競爭階段。“勞工法規”被逐步廢止,隨之出現的是一種新的立法——注重保護勞工的“工廠法”,它被各國學者公認為現代勞動法的起源。“勞工法規”與“工廠法”雖然都是有關勞工的立法,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產生的歷史時期不同。“勞工法規”出現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比較脆弱,還不可能單獨依靠經濟關系的力量,必須借助國家政權的幫助,通過血腥的“勞工法規”,才能確保資本家榨取足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進入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這時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已經成長壯大,單靠經濟關系的無聲強制已足以保證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再無須借助國家的非經濟強制手段。
(2)立法內容不同。“勞工法規”規定了工時的下限和工資的上限來延長工時、壓低工資,在勞動關系的調整上,以運用行政力量加強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為特征;而“工廠法”是通過規定工時的上限、工資的下限使工作時間只能比法定時間縮短而不能延長、工資只能比法定數額提高而不能降低,來限制資本家的剝削程度。
(3)根本性質不同。“勞工法規”是保護資本家的立法。在“勞工法規”中,勞動者主要是作為一種義務主體來對待,它實際上是反勞工法規。而“工廠法”把社會權概括為權利的第一要義,主張從對勞動者保護出發,對財產所有權做出明確的限制,它是保護勞動者的立法。正是如此,各國學者都把“工廠法”看作勞動法的起源。
3.答案:勞動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勞動法的產生是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產業革命在創造了一個大工業資本家階級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為數眾多的產業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為了追求自身生存權利,在18世紀中葉以后,就對資本家階級的殘酷剝削進行著強烈的反抗和斗爭。隨著勞資矛盾的日益尖銳,工人運動不斷高漲,沖擊著資產階級國家的統治和安全。這種斗爭的結果為資產階級政府采取法律手段干預勞資關系,以緩和當時日趨嚴重的階級斗爭,提供了社會政治前提。許多工廠法正是在工人階級斗爭的強大壓力下制定的。
(2)勞動法的產生是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勞動者是生產力系統中的決定性因素,勞動力再生產是生產力賴以發展的必要條件。因而,保護勞動者就是保護生產力,這符合全社會各階級利益的要求。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和自由競爭階段初期,資本家對工人的無休止的剝削,尤其是對勞動力的掠奪性、破壞性使用,危及了勞動力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勞動力資源面臨枯竭的威脅,僅用以“契約自由”為原則的民法來調整勞動關系,已不足以阻止、更無法扭轉這一危險趨勢。于是,亟須從立法上來限制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并對勞動者給予足以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保護。當時的工廠法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產生和發展的。
(3)勞動法的產生是維持自由競爭條件的需要。自由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內在規律作為外在強制規律對每個資本家起作用。自由競爭必然要求平等的競爭條件,要求對資本家的剝削實行平等的限制。當資本主義進入自由競爭階段時,這種要求顯得特別突出。但是,這種限制不可能由資本家自我實現。所以,只有在資產階級國家迫于工人階級斗爭的壓力而對勞資關系進行干預時,才有可能使資本家的剝削有所限制。當時產生的工廠法,正是起著平等地限制資本家剝削或者說保障資本家平等地剝削的作用。資本家之間的自由競爭正需要這種平等局面。
勞動法的產生以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分離為歷史條件,這一條件出現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法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要求,是維持自由競爭條件的需要,是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
4.答案:19世紀中葉以后,西方各國相繼進入了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國家不干預經濟的政策保障了經濟的正常發展,但勞資關系對國家干預的需求卻有增無減。由于工廠立法的產生以及工人運動的普遍高漲,各國更加重視勞動法的作用,大多數國家都在本國工廠立法的基礎上制定了大量的勞動法規。這一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勞動立法呈現出的特點是:
(1)勞動立法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①工廠立法的發展。各國的勞動立法基本上仍以工廠立法為主,制定工廠法的國家不斷增加,工廠法的適用范圍逐步擴大,工廠法的內容逐漸充實。②工會法的演變。工會法經歷了對工會絕對禁止、相對禁止、完全承認三個階段。到19世紀后半期,歐洲各國多已承認工會為合法組織,對工會的行動也給予了一定自由,但在罷工問題上有的國家還不承認是工人的權利。③勞動爭議處理法的出現。19世紀末,新西蘭于1890年通過立法,第一個開始對勞資糾紛實行強制仲裁,其他先進的工業國家也紛紛效仿,在勞動立法中規定了處理勞動糾紛的法律程序。④社會保險立法的開端。19世紀末,德國率先實行社會保險制度,先后制定了疾病保險、傷害保險、老年和殘廢保險的專門法規;隨后,英、法等國制定了工人傷亡事故賠償的法規。
(2)勞動立法雖然正在脫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初期工廠立法的范疇,但其缺陷仍很明顯。例如,很多法律只適用于某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或某類工人、某些地區;勞動合同仍由民法來調整;工廠法中有很多法律條文為雇主逃避法律責任留有余地。
(3)勞動立法的發展還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穩定性。有些重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幾十年之內未頒布勞動法,如美國,到19世紀末才有幾個州制定關于限制童工和女工工作時間的法律,但未得到聯邦法院的承認。已經頒布的工廠法規,卻由于受勞資雙方力量對比變化和法律本身不完備的影響而不穩定。工廠立法對工人的有限保護,本來是資本家階級迫于壓力所作的忍痛讓步,所以一旦工人運動減弱,就即刻收回自己的諾言或縮小讓步的范圍;加之工廠法缺乏執法措施和監督機構,也是造成某些權利得而復失的重要原因。
5.答案: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都已進入壟斷階段。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完成,資本主義世界各種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勞資矛盾和斗爭也更加激烈。20世紀前半葉,人類歷史上發生三次重大事變,即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空前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當時各國的政治、經濟政策以及包括勞動立法在內的法律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因而勞動立法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曲折多變的過程。這一階段勞動立法的特點有:
(1)勞動立法獲得了很大發展。主要表現在:①勞動法已遍及絕大多數國家,制定勞動法的國家越來越多,特別是以前沒有頒布過任何勞動法規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都先后制定了自己的工廠法及其他勞動法規。②勞動法體系逐步趨向完善。勞動立法的內容在一些國家繼續充實和增多,勞動合同已由民法轉入勞動立法的范圍,疾病、老年、殘廢保險制度逐步在各國建立,還增加了失業保險制度,從過去只規定勞動關系的幾個主要方面,擴展為包括現代勞動法內容的各個方面;許多國家設立勞工部,作為勞動法執行及其監督的最高主管機關;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在一些國家已擴大到交通、商業等各個經濟部門和文教部門的雇主和勞動者;勞動法的形式中,已出現作為最高形式的勞動法典(如《法國勞動法典》)。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會和勞資關系方面的立法出現趨向民主和趨向反動兩種趨勢。前一趨勢,如法國在人民戰線執政期間于1936年頒布的法律中,承認工會有與雇主進行談判和締結集體合同的權利,承認工人代表有參加企業管理的權利;后一趨勢,如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在戰前和大戰期間,都在立法上對工會與勞資爭議進行了更嚴厲的控制。
(3)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和前后,勞動立法發生了幾次前進和后退的大波動。在前進時期,各國都制定過一些向工人階級讓步的法規;在倒退時期,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制定過一些向工人階級進攻的法規。
6.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東歐一些國家和朝鮮建立了工人階級政權。新政權關于勞動方面的立法,從20世紀40年代后期開始,經過較短的發展過程,很快趨向完備。此類立法具有如下鮮明特點:
(1)在憲法中對勞動權都作了明確規定,并宣布勞動為公民的光榮義務。如東歐各國的憲法都確認,一切公民都有勞動的權利,同時,宣布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普遍和光榮的義務。
(2)勞動法典是社會主義勞動立法的基本形式。這在勞動立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意味著以法典形式使勞動法徹底脫離民法的范疇。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法典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內容詳盡具體,包括勞動關系的各方面的勞動法典;二是內容較為概括和原則的勞動法典。
(3)各社會主義國家在勞動立法的初期,大多借鑒蘇聯勞動法的原則和內容,以后才逐步修改制定了適合本國國情的勞動法。由于各國的基本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不同,反映在勞動法上也出現了明顯的差別。
7.答案:從1802年英國頒布《學徒健康與道德法》開始,勞動立法在資本主義各國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相對應,資本主義勞動立法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19世紀后半期)、資本主義私人壟斷時期(20世紀前半期)、資本主義國家壟斷階段(20世紀后半期)。其中,盡管幾經曲折,但是最終走向成熟。資本主義勞動法是以私有制為基礎、以市場經濟為依托的勞動法;是在工業化和與此相應的法律社會化(特別是私法社會化)過程中由萌芽走向成熟的勞動法;是以保護勞動者為主旨,協調勞資雙方利益,實現社會安全的勞動法;是通過保障勞動力再生產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勞動法。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與市場化并存的現代化發展時期,面臨著資本主義勞動法演變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的許多問題。因此,研究資本主義勞動立法的歷史,不能只滿足于描述資本主義勞動法產生與發展的過程,而應當著重探求其中已經顯露的有益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法制建設的啟示。例如,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模式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轉換;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法體系的逐步完善受哪些因素的制約;勞動法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通過適時調整保護勞動者的度,以協調勞資雙方利益沖突;等等。為此,在分階段研究資本主義勞動立法產生與發展歷程的同時,應注重分國別研究資本主義勞動法的演變過程,尤其是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勞動法的演變過程作比較研究,以探求其中可供我國借鑒的勞動立法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