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16:勞動與社會保障法配套測試(第十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9159字
- 2022-07-28 11:20:38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B。勞動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依據勞動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實現勞動過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蛘哒f,它是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勞動關系是勞動法律關系產生的現實基礎,勞動法律關系是勞動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
2.答案:C。勞動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依據勞動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實現勞動過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歸根結底它是一種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而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正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相互權利和義務,并且,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是勞動法律關系主體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紐帶,因此,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是勞動法律關系的核心。
3.答案:C。勞動法律關系的產生,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依法確立勞動法律關系,而產生相互權利和義務。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必須是合法行為,并且其中必須有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合意行為。個體餐館雇傭童工為違法行為,甲與所在單位協議改變崗位是引起勞動法律關系變更的法律事實,丙與某賓館協議延長合同期限將導致勞動法律關系的續延,而非勞動法律關系的再次發生。
4.答案:D。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是當事人雙方利益關系的連接點。在實踐中,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有復雜多樣的表現形式,根據其在勞動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分為基本客體和輔助客體兩大類。基本客體是勞動行為,輔助客體主要是勞動條件。其中,勞動條件有的表現為行為,有的表現為物,有的表現為技術,有的表現為行為、物、技術的結合,有的表現為一定狀態。
5.答案:B。參見簡答題第8題。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CD。本題的考點是勞動法律關系內容的特征。其特征主要有:各項權利和義務都與勞動力的使用和再生產緊密聯系;各項權利和義務所實際體現的勞動者利益,不得低于法定標準;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必須由本人親自實現,而不得由他人代理;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的實現,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行為支配;勞動者的某些權利和義務存續于勞動法律關系終止之后,并且有的權利還擴及勞動者供養的親屬。此外,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法定的勞動權利與義務,而非勞動。
2.答案:ABC。勞動關系以及與其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經勞動法的調整,就形成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此即勞動法學中的法律關系。它包括兩大類:一是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所形成的法律關系,一般稱之為勞動法律關系。二是勞動法調整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可稱之為附隨法律關系,其中主要是勞動行政法律關系和勞動服務法律關系。
3.答案:ABD。勞動法律關系的續延,是指勞動法律關系的有效期依法延長,即既存的勞動法律關系在原有效期限屆滿后仍然依法存續一定期限,在該期限內,雙方當事人繼續享有和承擔與原有效期限屆滿前完全或基本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具體情形見簡答題第4題。
4.答案:ABD。勞動法律關系的暫停,是指勞動法律關系在存續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主要權利義務依法在一定期限內暫停行使和履行,待暫停期限屆滿后恢復以前的正常狀態。實踐中,主要在停薪留職、停產息工、借調職工、職工放長假、廠內待崗、職工涉嫌違法犯罪而被暫時羈押等情況下發生。職工自費出國留學并不一定導致勞動法律關系暫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來加以確定。
5.答案:BCD。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終止的,既可以是行為、事件,也可以是行為和事件的結合,并且,單方行為和雙方行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均可。但勞動法律關系的變更,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要件,因此,引起勞動法律關系變更的法律事實中必須要有行為,而不能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件。
6.答案:ABCD。勞動行政主體是勞動行政法律關系中處于管理者地位的一方當事人,它包括專司勞動行政職能的勞動行政機關和兼有勞動行政職能的其他行政機關(如人事行政機關、衛生行政機關、行業主管行政機關等),以及經依法授權具有一定勞動行政職能的機構(如職業介紹機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等)。
7.答案:ABC。勞動行政相對人是勞動行政法律關系中處于被管理者地位的一方當事人,其中主要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此外,還包括工會和用人單位團體、勞動服務主體(如職業介紹機構、勞動就業服務機構)等。
8.答案:ABCD。勞動法律關系的終止是指既存的勞動法律關系依法不復存在,即雙方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依法消滅。實踐中,勞動法律關系終止的情形通常有:因有效期限屆滿或目的實現而終止;因主體資格消滅或喪失一定資格而終止;因辭職、辭退或協議解除而終止;因行政決定、仲裁裁決或法院判決而終止;等等。
三、名詞解釋
1.答案:勞動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依據勞動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實現勞動過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或者說,是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勞動法對勞動關系的調整,使一般勞動關系上升為法律關系,并在國家強制力的保證下,實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從而使勞動關系得到發展。因此,勞動法正是借助于勞動法律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的。它由主體、內容與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2.答案:事實勞動關系,是指雖然在勞動法調整范圍內但不符合法定模式的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是勞動法律關系的現實基礎,勞動法律關系是勞動關系的法律形式,但并非所有的勞動關系都表現為勞動法律關系。只有納入勞動法調整范圍,并且符合法定模式的勞動關系,才得以表現為勞動法律關系。如果雖然在勞動法調整范圍內,但卻不符合勞動法所設定模式的,則只能作為事實勞動關系存在。
3.答案:勞動法律關系的運行,是指勞動法律關系形成和存續的動態過程,表現為勞動法律關系的發生、續延、變更、暫停、終止(消滅)等環節和在這些環節之間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相互權利和義務的實現。
4.答案:勞動法律關系的續延,是指勞動法律關系的有效期依法延長,即既存的勞動法律關系在原有效期限屆滿后仍然依法存續一定期限,在該期限內,雙方當事人繼續享有和承擔與原有效期限屆滿前完全或基本相同的權利和義務。
5.答案:勞動法律關系的暫停,是指勞動法律關系在存續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主要權利義務依法在一定期限內暫停行使和履行,待暫停期限屆滿后恢復以前的正常狀態。
6.答案:勞動法律事實,是指勞動法所確定的能夠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發生、續延、變更、暫停或終止的客觀情況。構成勞動法律事實,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該客觀情況與勞動法律關系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二是必須為勞動法律規范所規定。它包括事件和行為兩大類。
7.答案: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行政主體與勞動行政相對人之間,為實現勞動關系而依據勞動法律規范和有關行政法律規范所形成的權力(權利)和義務關系。我國勞動領域中的一部分行政關系由勞動法和行政法共同調整,從而形成了勞動行政法律關系。在對勞動行政關系進行調整時,既適用行政法的各項原則和基本制度,也適用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它由主體、內容與客體三要素構成。
8.答案:勞動服務法律關系,是指勞動服務主體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在勞動服務過程中依據勞動法律規范和有關民事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勞務法律關系。它具有民事勞務法律關系的一般屬性,但較之一般民事勞務法律關系又有其特征。它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四、簡答題
1.答案:勞動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依據勞動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實現勞動過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蛘哒f,是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事實勞動關系,是指雖然在勞動法調整范圍內但不符合法定模式的勞動關系。勞動法律關系和事實勞動關系盡管都在勞動法調整范圍內,但二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屬性,主要表現在:
(1)勞動法律關系是符合法定模式的勞動關系;事實勞動關系則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法定模式,尤其是缺乏勞動法律關系賴以確立的法律事實的有效要件,如未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無效等。(2)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即權利和義務,是雙方當事人所預期和設定的;事實勞動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權利義務,但這一般不是雙方當事人所預期的,更不是由雙方當事人所設定的。(3)勞動法律關系由法律保障其存續;事實勞動關系如果不能依法轉化為勞動法律關系,就應當強制其終止,但事實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利益仍然受勞動法保護。
2.答案: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即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相互權利和義務,由勞動法律規范、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圍繞著勞動力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即勞動力的使用和再生產而具體規定。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是勞動法律關系構成中主體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紐帶。勞動法律關系內容,有下述主要特征:
(1)各項權利和義務都與勞動力的使用和再生產緊密聯系,或者說,都是實現勞動力的使用和再生產所必要的權利和義務。(2)各項權利和義務所實際體現的勞動者利益,可以高于法定標準但不得低于法定標準。(3)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必須由本人親自實現,而不得由他人代理。這是由勞動力與勞動者人身的不可分性以及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組織隸屬性所決定的。(4)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的實現,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行為支配。這是同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處的被管理者地位相聯系的。(5)勞動者的某些權利和義務存續于勞動法律關系終止之后,并且,有的權利還擴及勞動者供養的親屬。
3.答案: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即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客體作為權利與義務的承載體,實際體現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同時,客體作為雙方當事人所支配的共同對象,是雙方當事人相互利益關系的連接點。所以,它是勞動法律關系賴以存續的客觀基礎。以在勞動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為標準,它可分為基本客體(或稱主客體)和輔助客體(或稱從客體)兩大類。
勞動法律關系的基本客體是勞動行為,即勞動者為完成用人單位安排的任務而支出勞動力的活動。它在勞動法律關系存續期間連續存在于勞動過程之中,在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利益關系中主要承載或體現用人單位的利益。勞動法律關系的輔助客體主要是勞動條件,即勞動者因支出勞動力而有權獲得、用人單位因使用勞動力而有義務提供的勞動力的使用和再生產所必需的各種條件。其中,既包括為勞動力使用所必需的生產資料條件,以及為在勞動力使用過程中不損害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又包括為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工資、福利、保險等勞動力消耗補償條件,以及休息條件和培訓條件等。
4.答案:勞動法律關系的續延,是指勞動法律關系的有效期依法延長,即既存的勞動法律關系在原有效期限屆滿后仍然依法存續一定期限,在該期限內,雙方當事人繼續享有和承擔與原有效期限屆滿前完全或基本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它不同于勞動法律關系再次發生,后者是原勞動法律關系終止后原雙方當事人重新確立勞動法律關系。在我國實踐中,勞動法律關系續延的主要情形有:
(1)職工在規定的醫療期、孕期、產假期或哺乳期內,若勞動合同期限已屆滿,則應順延到醫療期、孕期、產假期或哺乳期屆滿時終止。(2)勞動合同所確立的勞動法律關系,在勞動合同依法續訂后繼續有效。(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期限屆滿前依法訂立承包合同,如果承包期限超過勞動合同期限,勞動法律關系在勞動合同期限屆滿后就應當續延到承包期屆滿才終止。(4)勞動者擔任工會特定職務,其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到任期屆滿,但任職期間有個人嚴重過失或達到退休年齡的除外。
5.答案:勞動法律事實,是指勞動法所確定的能夠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發生、續延、變更、暫?;蚪K止的客觀情況。構成勞動法律事實,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該客觀情況與勞動法律關系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二是必須為勞動法律規范所規定。它包括事件和行為兩大類。勞動法律事實的主要特征有:
(1)勞動法律事實的構成具有復合性。即勞動法律事實一般是兩種以上的客觀情況所構成,或者是兩種以上行為相結合,或者是某種事件與特定行為相結合。(2)勞動法律事實中含有特定程序。即勞動法律事實中的其種或某幾種行為,一般要按照特定程序實施,只有在履行特定程序之后,才能導致勞動法律關系發生、續延、變更、暫?;蚪K止。(3)勞動法律關系運行的各個環節對勞動法律事實的要求不盡相同。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發生的,必須是合法行為,并且其中必須有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合意行為。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續延和暫停的,既可以是行為也可以是事件和行為的結合,既可以是單方行為也可以是合意行為,但這里的行為都必須是合法行為。引起勞動法律關系變更和終止的,既可以是行為也可以是行為和事件的結合,并且,單方行為和雙方行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均可。
6.答案: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行政主體與勞動行政相對人之間,為實現勞動關系而依據勞動法律規范和有關行政法律規范所形成的權力(權利)和義務關系。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行政法律關系,具有行政法律關系的一般屬性。同時,它還具有為一般行政法律關系所不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1)它以實現勞動關系為目的。各種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盡管其具體目的不完全一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即促使和保障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締結勞動關系并實現相互間權利和義務。(2)它以保障公平兼顧效率為價值取向。在勞動力市場中,市場機制自發地傾向于效率而難以顧及公平,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正是要彌補市場機制這一缺陷,保障公平并不斷協調公平與效率的關系。(3)它以勞動法律規范為依據。勞動行政法律關系雖然適用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但其構成和運行規則主要是由勞動法所規定的。(4)它以宏觀勞動管理為基本內容??梢哉f,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表現為行政法律關系形式的宏觀勞動管理關系,在其內容中,勞動管理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
7.答案: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行政主體與勞動行政相對人之間,為實現勞動關系而依據勞動法律規范和有關行政法律規范所形成的權力(權利)和義務關系。它由主體、內容與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1)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勞動行政主體和勞動行政相對人雙方。勞動行政主體是勞動行政法律關系中處于管理者地位的一方當事人,它包括專司勞動行政職能的勞動行政機關和兼有勞動行政職能的其他行政機關,以及經授權具有一定勞動行政職能的機構。勞動行政相對人是勞動行政法律關系中處于被管理者地位的一方當事人,即勞動行政行為所指向的對方當事人。其中,主要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此外,還包括工會和用人單位團體、勞動服務主體等。(2)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即勞動行政主體與勞動行政相對人之間關于宏觀勞動管理的權利和義務。它主要包括勞動力管理、勞動報酬管理、勞動安全衛生管理、社會保險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在這里,勞動行政主體依法實施的勞動管理行為對勞動行政相對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勞動行政相對人負有服從國家的宏觀勞動管理的義務。(3)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即勞動行政主體和勞動行政相對人的權力(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主要是勞動行政相對人按照勞動行政主體的管理要求實施的行為及其所支配的物和無形財產。
8.答案:勞動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依據勞動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實現勞動過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蛘哒f,它是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行政主體與勞動行政相對人之間,為實現勞動關系而依據勞動法律規范和有關行政法律規范所形成的權力(權利)和義務關系。
二者都是經勞動法調整而形成的法律關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1)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既分別是勞動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又都是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勞動行政相對人,因而同時享有和承擔這兩種法律關系中的權利(權力)和義務。(2)勞動法律關系與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應當在內容上保持協調。其中,以國家意志為主導的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應當注意反映體現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自主意志;而著重體現勞動者和用人單位自主意志的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則應當不違反寓于勞動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國家意志。只有這樣,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實現其中一種法律關系的權利和義務時,才不致影響另一種法律關系的權利和義務的實現。(3)勞動行政法律關系附隨于勞動法律關系而存在,它的運行應當符合勞動法律關系的本質要求,對勞動法律關系的正常運行和發展起保護、協調和促進的作用。
二者在勞動法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法律屬性,一為合同法律關系,二為行政法律關系。其區別主要表現在:(1)勞動法律關系是微觀領域的法律關系;勞動行政法律關系則是宏觀領域的法律關系。(2)勞動法律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著勞動者是用人單位職工的身份從屬關系;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勞動行政相對人則不屬于勞動行政主體的成員,而是獨立于勞動行政主體之外的主體。(3)勞動法律關系兼有平等和隸屬特征;勞動行政法律關系則是純粹的隸屬型關系。(4)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和客體的確定,在一定程度上是雙方當事人雙向選擇和協商一致的結果,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和客體則都是由勞動法規預先確定的,當事人一般無自由選擇和協商的余地。
9.答案:勞動服務法律關系,是指勞動服務主體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在勞動服務過程中依據勞動法律規范和有關民事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勞務法律關系。在民法中,勞務法律關系是指當事人之間以勞務為標的的法律關系,亦即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勞務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勞動服務法律關系具有民事勞務法律關系的一般屬性,但較之一般民事勞務法律關系又有其特征。主要表現在;
(1)它的雙方當事人分別固定為特定的主體。其中,勞務提供方固定為依法取得特定勞動服務資格的社會組織,勞務接受方固定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2)它以實現勞動關系為目的。即它的存續是為了在勞動力市場上和勞動過程中給勞動關系正常運行創造條件。(3)它的標的限定為勞動服務行為。這是一種特殊勞務,其服務對象、服務項目和服務規則為勞動法規政策和勞動行政部門所規定。(4)它的內容一般具有非營利性和公益性,其中有的是無償提供服務。(5)它的運行大多由政府有關部門或機構所組織,并且受到國家較強力度的宏觀控制。
五、論述題
答案: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為實現勞動過程而發生的一方有償提供勞動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社會關系。勞動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依據勞動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實現勞動過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蛘哒f,它是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勞動法律關系與勞動關系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其聯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勞動關系是勞動法律關系產生的現實基礎,勞動法律關系是勞動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勞動關系的參加者依照法律規范的要求締結勞動關系,所締結的勞動關系便具備了法律關系的形式,而法律關系則以勞動關系為實際內容。國家總是依據客觀存在的勞動關系,制定勞動法律規范,從而形成勞動法律關系;勞動關系發展變化了,要求勞動法律關系作相應調整,于是勞動法律關系也會隨之變化。(2)勞動關系唯有取得勞動法律關系的形式,其運行與發展才有法律保障。勞動法對勞動關系的調整,是以法律規范對客觀存在的勞動關系作出抽象典型的規定,使之上升為法律關系,并在國家強制力的保證下,實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從而使勞動關系的運行和發展得到保障。
固然如此,但二者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主要體現在:(1)兩者所屬的范疇不同。一定的勞動關系最直接地聯系著一定的生產關系,勞動關系是生產關系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社會物質關系,屬于經濟基礎的范疇;而勞動法律關系則是一種意志關系,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它依據國家制定的勞動法律而形成,體現了國家的意志。(2)兩者產生的前提不同。勞動關系是在現實社會勞動過程中發生的,有共同勞動存在就會有勞動關系的存在,勞動關系的形成以勞動為前提。勞動法律關系則是被勞動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勞動關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須以勞動法律規范的存在為前提。每一種具體的勞動關系之所以成為勞動法律關系,正是因為有規定和調整這種勞動關系的勞動法律規范存在。如果沒有相應的勞動法律規范,就不可能形成勞動法律關系。(3)兩者的內容不同。勞動關系是以勞動為內容的,如果沒有相應的勞動法律規范調整,這種關系因不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不具有國家強制力。這時,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缺少有效的保護與保障。勞動法律關系是以法定的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任何一個勞動法律關系的參加者,都是作為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出現的。如果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侵犯對方的權利或損害對方的利益,另一方可以尋求國家法律的保護。
綜上所述,勞動關系與勞動法律關系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
六、案例分析題
答案:林某與公司之間是事實勞動關系,但他仍有權享受該公司提供給職工的工傷待遇。勞動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依據勞動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實現勞動過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作為勞動者一方,應該按照勞動合同的規定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自己所應承擔的生產或者工作任務,并享有領取勞動報酬和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待遇等權利;用人單位,則有權要求勞動者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自己所應承擔的生產或者工作任務,并且有義務按照勞動數量和質量給付勞動報酬,保障勞動者享受應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待遇等權利。勞動法律關系的發生,除了采用行政方式之外,普遍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通過依法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建立勞動法律關系。如果非依行政方式或通過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而只是通過口頭協議約定勞動權利義務,但事實上卻存在勞動者成為用人單位成員并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報酬的勞動用工關系的,則屬于事實勞動關系。事實勞動關系如果不能依法轉化為勞動法律關系,就應當強制其終止,但事實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利益仍然受勞動法保護。[1]
本案中,該公司銷售部聘用了林某與李某后向人事部作了反應,人事部未作表示,銷售部的用工行為應視為公司的用工行為,林某是公司的一員。林某與該公司沒有依法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因此二者之間不是勞動法律關系。但林某身為公司職工為該公司從事銷售工作,該公司支付了勞動報酬,林某與該公司之間形成了事實勞動關系。根據《勞動部關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條“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只要形成勞動關系,即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并為其提供有償勞動,適用勞動法”,以及《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之規定,林某在銷售過程中遭遇車禍,應認定為工傷,有權依法享受該公司提供給職工的工傷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