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人大代表履職工作手冊(第四版)
- 許安標主編
- 1036字
- 2022-08-01 19:30:08
41.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等監督形式是怎樣的?
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各級人大常委會或者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重要權力,是各級人大常委會行使對“一府一委兩院”監督職權的重要形式。
質詢是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對政府及其部門、監察委員會、法院、檢察院工作中不清楚、不理解、不滿意的方面提出問題,要求有關機關作出說明、解釋的活動。提出質詢案的主體,必須是常委會組成人員,而且必須符合法定人數。質詢案必須以書面形式提出,不能以口頭形式提出。質詢案必須明確所要質詢的對象,包括本級政府及其各部門、監察委員會、法院、檢察院。質詢案必須明確所要質詢的問題,并提供該事項必要的有關情況。質詢案由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決定交由受質詢的機關答復;質詢案以口頭答復的,由受質詢機關的負責人到會答復;質詢案以書面答復的,由受質詢機關的負責人簽署;提質詢案的常委會組成人員過半數對受質詢機關的答復不滿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經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決定,由受質詢機關再作答復。
特定問題調查是國家權力機關為了正確行使職權就某一專門問題所進行的調查活動,是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監督權的一種非常措施。監督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屬于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需要作出決議、決定,但有關重大事實不清的,可以組織關于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由本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本級人大代表組成,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加調查工作。
撤職是對有違法、違紀或者失職、瀆職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其任期屆滿或者正常卸任之前,依法撤銷(解除)其所任職務的一種行為。因此,撤職同罷免一樣,具有懲戒性質,但不是行政處分或者政務處分。監督法對撤職案提出的主體、處理、審議和決定作了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撤職制度。可以向本級人大常委會提出撤職案的主體有三類:第一,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第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第三,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五分之一以上聯名提出。地方人大常委會決定撤職適用的對象范圍包括三類人員:第一,個別政府副職領導人員;第二,政府正、副職領導人員以外的其他組成人員;第三,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以外的由人大常委會任命的審判、檢察人員。據此,監督法關于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的規定,不適用于全國人大常委會,地方人大常委會也不能撤銷本級人民政府正職領導、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由本級人大選舉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