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法原理簡明教程
- 潘皞宇
- 7字
- 2022-07-26 11:52:49
第二編 著作權法
第一章 著作權法律制度概述
重點問題
●著作權的內涵和外延
●著作權和版權的關系
●著作權制度發展的主要歷史階段
●我國《著作權法》的立法進程
關鍵術語
行政特許 著作人身權 著作財產權 鄰接權 版權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世界版權公約
作為知識產權中典型的法定權利,著作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基于作品及相關客體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在學習著作權的相關內容之前,需要先厘清理論和實踐中經常使用的術語和概念。
首先,在理論上和立法實踐中,“著作權”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著作權僅指著作財產權,即那些按照行政特許模式所設立的,由權利人所享有的壟斷市場并禁止他人利用作品獲得財產收益的專有權利;廣義的著作權,則是在著作財產權的基礎上,增加了著作人身權和鄰接權的內容,前者保護的是作品之上作者的精神利益,后者則是對于那些未達到作品的創作高度要求的智力成果,也按照著作權原理加以保護所設定的權利。由于歷史淵源的不同,有的國家的著作權法只規定了著作財產權,有的國家在著作權法中同時規定了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還有的國家則將著作人身權、著作財產權和鄰接權囊括在一部法律規范之中。我國的著作權法采取的是第三種立法模式。
其次,對于“著作權”這一術語,有時還用“版權”作為替換詞使用。針對這兩個概念是否存在差異的問題,我國《著作權法》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的著作權即版權。[1]也就是說,二者在我國當前的語境下,沒有任何內涵上的差別。但是,在歷史上,這兩個術語的生成背景并不相同?!鞍鏅唷保╟opyright)一詞來源于英美法系,其本意就是復制權,即通過權利阻止那些未經許可復制作品、損害權利人經濟利益的行為。也就是說,版權的內涵側重于強調通過保護權利人的市場利益來達到鼓勵、刺激創作作品這一公共目的的政策本質。與此相對應的,“著作權”的概念源于大陸法系的“作者權”(author’s right)一詞。在大陸法系著作權法看來,作品的本質在于作者獨立人格在其創作的智力成果之上的延伸,其反映了作者的精神世界,所以除了財產利益的保護之外,還應注重保護作者的精神利益。隨著著作權制度的發展,兩大法系的主要國家先后都加入了《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2],加之兩大法系之間在著作權法領域的相互借鑒,“著作權”和“版權”概念上的差別也在不斷縮小。我國《著作權法》的制定起步較晚,制度形成之時,兩大法系之間的著作權制度已有了較大程度的融合,我國在制定著作權法時,同時借鑒和移植了兩大法系的相關規則,所以,在我國使用這兩個名詞時,不再刻意區分二者詞源上的差異,其所指代的是完全相同的內涵。
在明確了著作權的詞源和內涵之后,需進一步考察相關法律制度發展的歷史脈絡。與其他財產權制度相比,著作權保護的歷史非常短暫,從制度發展的進程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行政特許時期。這一時期體現了著作權制度生成的歷史動因。當時,在圖書出版領域,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成熟讓圖書成為可供書商賺取可觀利潤的商品,但印刷成本的降低也讓盜印書籍的行為變得極為容易,進而威脅了書商的利益。于是,考慮到國家政策的需要,自15世紀開始,西方各國陸續出現了由公權力代表向書商頒布印刷、出版圖書的行政特許,以確立其市場的壟斷地位。[3]這一階段雖然沒有形成體系化的著作權制度,但其特權形態反映出了知識產權的禁止權屬性和法定權利的權源。
第二個階段為著作權立法時期。與前一個階段相比,其重要標志在于制度從保護書商的利益轉向保護作者的利益,以及行政特許轉化為民事私權。學術界的通說認為,英國議會于1709年通過的《安娜女王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現代意義的版權法。[4]該部法律明確指出,版權法的立法目的是鼓勵創作,所以賦予作者對其作品印刷、重印的權利,權利的保護期為14年。這些規定標志著現代版權法的雛形已經形成。隨后,歐洲各國也陸續建立了各自的著作權制度,但與英國的版權法相比,其更加看重對作者精神利益的保護,因而制度體系也有較大的不同。
第三個階段為著作權的國際法保護時期。隨著各國著作權制度的日趨完善,新的權利類型和內容隨著科技的發展日益豐富。為了更加充分地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弱化著作權的地域性壁壘,各國開始謀求國際間的制度協調,以促成國家之間著作權保護的協助和相對統一的著作權立法制度。例如,世界上第一個著作權國際公約——《伯爾尼公約》,其要求成員國之間給予彼此國民的作品與本國國民同等的保護。同時,還要求所有成員國立法給予著作權人的保護水平不低于公約所規定的標準;此外,公約還專門設置了一些要求成員國國內法予以貫徹和落實的具體規定。這樣一來,各成員國在公約的統一協調下,著作權的保護力度得到了顯著提升,權利的效力范圍也被極大拓寬。
在上述歷史進程中,我國的著作權立法起步相對較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90年正式頒布了《著作權法》,并在隨后一年頒布了配套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2年,中國加入了《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從發展進程來看,我國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較為完整的著作權法律體系,這一成就在世界范圍內是極為突出的;從制度內容來看,面對制度起點低、但著作權保護需求迫切的現實矛盾,我國著作權制度的建立,主要采取借鑒各國既有立法的法律移植方式,以大陸法系著作權立法為基礎,同時引入了大量英美版權法的相關制度。這樣的方式對于我國著作權制度體系的快速構建大有幫助,但提升和完善制度內部的協調性、科學性以及本土化過程,仍然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即便我國在2001年和2010年兩次修正了《著作權法》,相關的制度內容仍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隨著近些年著作權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和著作權保護經驗的進一步累積,著作權立法也再一次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于2020年11月11日通過并公布了第三次修正的《著作權法》,該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通過第三次修正,我國《著作權法》在完善網絡環境下的權利保護機制、提升權利保護力度、降低著作權維權成本、增加監管部門執法手段和監管力度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
[1] 1990年頒布的《著作權法》第51條規定:“本法所稱的著作權與版權系同義語。”《著作權法》在2001年第一次修正時,附則部分第56條規定:“本法所稱的著作權即版權?!薄吨鳈喾ā?010年和2020年的兩次修正,均沿襲了這一表述。但無論采取哪種表述,根據法律規定,著作權和版權在我國的法律實踐中是可以替換使用的。
[2]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因1886年9月9日締結于瑞士伯爾尼而得名。以下稱《伯爾尼公約》。
[3] 參見黃海峰著:《知識產權的話語與現實——版權、專利與商標史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
[4] 參見吳漢東等著:《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