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法原理簡明教程
- 潘皞宇
- 2060字
- 2022-07-26 11:52:49
第四節 知識產權的權利特征
在充分討論了知識產權的權利本質以及知識產權法的根本目的之后,再回顧比較知識產權和物權,二者之間的差異一目了然,知識產權的整體面貌也更為立體清晰。沿著前述已經整理好的思路,以物權等財產權作為參照,我們可以分析得出,知識產權與其他民事權利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客體的非物質性
傳統的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它們的客體分別是文學藝術作品、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和商譽等。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又不斷有新的知識產權類型在實踐中應運而生,如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權、地理標志權、商業秘密權等,這些權利又分別對應著前綴名詞所描述的客體類型。綜合上述客體類型可以發現,知識產權的所有客體都是非物質的,即所有的權利類型指向的都是基于自然人腦力勞動或其他行為所生成的非物質成果。
由于客體具有這一屬性,對于權利的行使和保護來說,知識產權的客體不可能像物那樣通過占有和公示來展示權利的主體歸屬。而客觀占有知識產權客體的物質載體,只能公示這一物質載體歸誰所有,而無法通過這一占有外觀對知識產權的主體歸屬進行認定。例如,對一本書的占有,并不能證明或推定這本書的著作權就歸書的占有人所有。由于無法占有知識產權客體,也不能通過占有而進行自力保護,給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侵權認定帶來了很大困難,這就需要通過立法技術加以解決。
二、專有性
針對這一特性,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對于物權來說,其內涵也是對于物之客體的專有性權利,既然都有“專有”的意思,為何還要將專有性作為知識產權區別于其他權利的典型特征?其實,只要領悟了知識產權的權利來源和權利屬性,這一疑惑就會迎刃而解。根據前文可知,知識產權的本質是公權力授予私人以市場壟斷地位的行政特許,而知識產權的權能是一種禁止權,即權利人有權禁止他人從事“利用智力成果等客體獲得市場收益”的行為。因此,知識產權專有性的實質內涵,就在于體現知識產權法定權利的本質,即其專有的對象并不是那些先天應當歸于個人所有的私有財產,而是公權力基于智力成果等客體所劃定的市場范圍。
由此可知,所謂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可以被理解為“非經知識產權人許可或法律特別規定,他人不得實施受知識產權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否則,構成侵權”。[5]這一內涵意味著,專有性的特征使知識產權的權利人獲得了排斥他人進入特定市場壟斷區域的合法依據。換言之,在特定知識產權的市場控制范圍之內,如果沒有權利人的授權許可,或是法律給予的特別寬限,任何人都不能進入權利人所壟斷的領域,并對其所指向的智力成果加以利用。
三、地域性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意味著知識產權的效力并非沒有邊界,一般其效力僅限于本國境內,超出這一范圍,權利人所擁有的權利將喪失壟斷效力。這一特征,是由知識產權的法定權利本質及其服務于國家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超出了一國的法域,他國便沒有義務為本國的公共政策提供便利。所以,知識產權的效力范圍取決于本國的行政效力邊界,只要知識產權行政特許的本質不發生變化,其地域性的特征也就無法消除。
但是,地域性的特征畢竟給權利人行使權利帶來了諸多不便。一方面,權利人想要進一步擴大壟斷的市場范圍,必須分別在不同國家獲得不同的授權,其難度和成本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產權的侵權手段更加多樣,波及面也更廣,針對同一客體的侵權行為往往會在世界各國同時發生,單憑權利人一己之力,很難與侵權行為相抗衡。因此,為了確保知識產權的鼓勵與刺激功能,國家會努力通過國際條約、雙邊或多邊協定等方式,與其他各國一道努力,嘗試在某些領域打破國界的限制,淡化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特征,以增強知識產權的利益轉化能力,維護知識產權制度的政策性目的。
四、時間性
所謂知識產權的時間性,是指知識產權一般都是有時間限制的,一旦超過了法律所規定的保護期限,權利人就喪失了禁止他人使用智力成果或從事市場交換的合法依據。從制度原理來考察,知識產權具有時間性的原理如下:公權力賦予權利人智力成果的市場壟斷地位,在于讓權利人獲得因其創作或創造行為而應得的市場回報。一旦權利人的財產利益得到滿足,獎勵和表彰的目的就已經實現,這時如果繼續讓權利人獨占市場,反而會破壞市場經濟規律,鉗制他人創作和創造的自由,限制公眾充分利用智力成果的可能,這與公權力鼓勵創造、刺激創新的初衷相違背。因此,知識產權的時間性是公共政策、權利人權益和公眾利益三方平衡下的產物。知識產權制度會根據政策的實際需要,針對不同的權利內容設定不同的保護期限,以確保利益之間的平衡狀態。
[1] 參見吳漢東等著:《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頁。
[2] See W.R. Cornish,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s,Copyright,Trade Marks and All Rights,(forth edition),London,Sweet&Maxwell,1999,p.3.
[3] 參見[日]吉藤幸朔著:《專利法概論》,宋永林、魏啟學譯,專利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4頁。
[4] 參見王遷著:《知識產權法教程》(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9~10頁。
[5] 參見王遷著:《知識產權法教程》(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