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法原理簡明教程
- 潘皞宇
- 2181字
- 2022-07-26 11:52:49
第二節 從典型歷史案例看知識產權制度的生成動因
目前,我們已知,知識產權是一種為了實現權利人財產利益的絕對權、支配權,其主要的權利類型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但顯然,這些描述對于我們理解知識產權來說還遠遠不夠,而新的一連串的疑問也會隨即產生:在財產權體系中,為什么知識產權與物權的特性最為接近?既然知識產權和物權十分相似,那為什么知識產權產生的歷史時期要遠遠晚于物權?在共性之外,知識產權和物權之間的本質差別究竟是什么?差別有多大?差異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若要解答這些問題,僅僅對概念進行抽象的比較顯然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走進歷史之中,從知識產權及其制度的形成過程出發,探尋權利面貌背后的秘密。
下面用一則小故事作為找尋以上問題答案的切入點。故事發生在17世紀,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曾經發明了一種灌溉機,為此,他向當時的威尼斯國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國王陛下,我發明了一種方法簡單、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揚水灌溉機械,僅用一匹馬的力量,即可使二十個管口不斷地向外噴水。我費了很大力氣,花了很大代價才完成它。因此像這樣的發明,如果變成所有人的共同財產,是不能被容忍的。所以懇求您,除了我和我的子孫或從我的后代手中獲得這種權利的人以外,在四十年內或在規定的期間內,不允許任何人制造和使用我所發明的新機械,即使是制造了,也不準使用。如果有人違反,希望陛下考慮處以適當的罰金,將罰金的一部分歸我所有。如蒙陛下垂恩,為了社會的福利,我將更熱心地將力量傾注于新的發明上,為陛下效勞。”[3]
伽利略的這封信,可以看作專利制度產生和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對于這封信起因的分析和故事走向的預測,有助于我們對以專利制度為代表的知識產權保護原理產生直觀的認識。
首先,我們要問,伽利略對于他人未經許可制造和使用自己發明的行為感到憤慨,為什么不直接起訴自己的財產利益遭受侵犯,而是向國王尋求禁止他人制造和使用新機械的禁令呢?對此,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發明創造是一種無形的財富,它不能像有形的物那樣直接掌握在權利人的手中而免于他人的侵犯。雖然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但這只能表明,如果發明創造是一種財產利益,那么這種利益是無法通過占有的方式避免被侵害的。而現在的重點在于,即便伽利略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要求行為人給予相應的賠償,他也沒有正當的依據,起訴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這是因為,伽利略的訴求并不是遭受了財產上的實際損失,真正讓他備受打擊的是他人擅自制造新機械的行為,會導致其基于發明獲得潛在市場收益的愿望落空,甚至這些原本可以歸己的收益,會因為他人對新機械的制造和使用而落入他人的腰包。
但是,對于傳統的民法原理來說,一來,法律難以保護私人當前還未獲得、只是在未來通過市場交換所取得財產收益的可能性;二來,伽利略的訴求內容并不是對自身已經遭受的財產損失的賠償,而是對他人未經許可制造使用新機械行為的禁止和約束,這種限制他人行為的意愿,與民法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價值取向是相違背的。所以,在沒有正當依據的情況下,這一訴求無法得到民法的支持,而伽利略向國王尋求幫助,本質上是向國王尋求一份特權,即希望自身能夠獲得制造、使用、銷售新機械的市場壟斷地位。
其次,我們好奇的是,威尼斯國王會同意伽利略的請求嗎?在此,我們可以揣摩一下威尼斯國王的心思。從情理上看,某項產品的銷售市場原本并不是伽利略的,甚至不應該為任何人私有,因此,是否同意伽利略的請求應在模棱兩可之間,甚至國王可能并不在意一個發明家能掙多少錢或者遭受了多少潛在損失。真正觸動國王的,其實應該是這句話:“我費了很大力氣,花了很大代價……變成所有人的共同財產,是不能被容忍的。”對于國王來說,他真正在意的,是發明創造活動可以有效提高本國的生產力,且提升民眾從事發明創造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刺激和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一旦一位發明家的創造積極性遭受了打擊,國家對這樣的訴求不聞不問,則等于認可了任意使用他人的發明創造在行為上的正當性,進而向民眾暗示:“自己發明”不如“等待別人發明”。
可以想見,這樣的結論所導致的惡果并不在于一個發明家可能因此少獲得多少收益,而在于整個國家的發明家都可能會喪失發明的動力和熱情。但相反,如果伽利略的壟斷特許請求得到了支持,之于國王來說,他自己不僅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反而能給全社會提供一個積極的示范——鼓勵民眾向伽利略那樣多多從事發明活動,發明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通過上述分析,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國王最終的選擇。
在知識產權制度萌芽的早期,像伽利略這樣基于發明或圖書出版向王室或政府尋求市場壟斷的行政特許在歷史上比比皆是,不出意外,這些申請基本都得到了公權力的認可,而當一個國家開始按照統一標準向發明家或出版商們批量授予“行政特許”時,這些特許便最終以專利權或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早期形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因此,通過這起歷史上發生的真實案例,我們應當認識到,雖然為了方便理解,在學習知識產權之初,往往習慣于用抽象的權利概念比較物權與知識產權的同與不同,但知識產權的歷史發展過程則在提醒我們,知識產權與傳統民事權利的本質差異,也許比通過概念比較所得出的結論還要大。而要正確認識知識產權的本質屬性,并且深入理解知識產權制度的運行原理和價值取向,可以在接下來的分析中,以伽利略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發為線索,步步推進,進而得到最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