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會方面
5.0 “親屬關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中起著決定作用”3,并且“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4。在其他社會關系逐漸產生后,親屬關系雖然變成了一種從屬關系,但至今仍在社會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所以,親屬關系名詞在各種語言里都有,是語言的一種普遍現象(universal)。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不同語言的親屬稱謂系統往往各有特點甚至差別很大。下面,我們就來進一步探討一下現代漢語親屬稱謂的特點,不難看出,這些特點跟使用漢語的社會的某些文化特征有密切的關系。
5.1 先來看一下親屬稱謂系統本身。
5.1.1 大家知道,漢語的親屬稱謂系統跟西洋語言比起來,是特別地繁復。這首先因為,西方語言往往只表示生育、婚配、同一這三種關系,而漢語則還多了一種年齡長幼關系,試比較brother ~哥哥/弟弟。其次,在表示間接關系上,西方語言不加區分的許多語義特征,在漢語中都是嚴加區別的,比如,英語同漢語比,grandfather相當于祖父和外祖父,aunt相當于姑母、姨母、伯母、嬸母、舅母,cousin竟相當于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這八個稱謂。
這說明說漢語的社會對親屬關系的重視遠超過西方社會,正像愛斯基摩人用好幾個詞來表示不同的冰,而廣州人用同一個詞來表示“冰”和“雪”一樣。
5.1.2 現代漢語中,親屬稱謂往往有口頭和書面兩種風格變體,前者用來稱呼對方和作為第三者談論(我媽媽來了,他奶奶走了),后者不能用來稱呼對方,但也可以作為第三者談論,色彩更正式一點(我母親走了,他祖母走了)。正式公文只用后者。再比如爸爸—父親,姥姥—外祖母,姨兒、姨媽—姨母。漢語中這種完全同義而色彩上明顯對立,都發生在比較重要的詞匯項目上。
5.1.3 許多親屬稱謂也是稱呼非親屬的用語,如“叔叔、大哥、奶奶”。有些,則常在前頭加上個同位的姓名來稱呼非親屬,如“張媽媽、周爺爺、喜旺哥、雙雙嫂子、秋英妹”。還有一些專用于稱呼非親屬的詞,從構詞成分上也可以看出跟親屬稱謂的關系,如“大爺、大娘、大嫂、大叔、阿姨、老哥、老伯、老弟”。說漢語的人看重親屬關系,用親屬稱謂能顯示親切、熱情。西方人對此就未必習慣,就像中國人不習慣西方影片《英俊少年》中,海因切以直呼父親(卡爾)外公(威廉)的名字來表示親熱。
5.1.4 在漢語的一些方言中,親屬稱謂前的領屬定語常用復數形式,即使彼端只是單個人,如蘇州話:伲(我們)、伲爹爹(我爸爸),唔篤(你們)、唔篤兄弟(你弟弟),老王篤(老王他們),老王篤家小(老王的愛人)。這種現象在近古漢語中很普遍,現代普通話也有殘存。這是看重家族超過個人的觀念在起作用。5
5.2 在運用親屬稱謂上,漢語也有明顯的特點。因為關系名詞外延不確定,所以給出不同的關系彼端,同一個人便可以適合不同的稱謂,人們便利用這一點來選擇稱謂,使稱呼最符合說漢語的人的交際需要。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5.2.1 用其他稱謂來稱呼配偶(非知識階層用得多一點),如“孩子他娘”(京劇《智取威虎山》)、“小栓的爹”(魯迅《藥》)、“我家小菊她爸爸”(電影《李雙雙》)。這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倫理觀念,而同西方人的my dearest(我最親愛的)、darling(親愛的)這些形成鮮明對照。
5.2.2 對晚輩用長輩稱謂來稱呼,如公婆稱兒媳婦“小明他媽”。這種叫法比較客氣,不多見。
5.2.3 用親屬稱謂來稱呼沒親屬關系的人,如:小明他媽、小紅的爺爺、他嬸兒。
5.2.4 在家庭內用以聽者為彼端的稱謂來自稱,以表示親近,在當代一般限于長輩自稱,有三種表達式:(一)只用一個稱謂:“孩子,爹求你”。(二)稱謂加復指:“不是爸爸我……”(見§3.2.6)。(三)加定語“你”:“小菊,你爸爸……” (《李雙雙》)。
5.3 以上所述都顯示了親屬稱謂在漢語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然而,也要看到,最近這幾十年來,中國人的親屬觀念也有淡化趨向,尤其在城市里。大家庭的瓦解、子女的普遍減少,在客觀上也降低了掌握多種稱謂的必要。因此,目前老一輩還分得清的許多親屬稱謂,尤其是基本關系超過兩層的(如“連襟、舅嫂、叔祖”),有些青少年已經知道得不大周全了。這是值得社會語言學注意的。
(原載《語文研究》,198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