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句法語義探思錄
- 劉丹青
- 1934字
- 2022-07-22 15:42:58
三、“有的”的語用功能
3.1 “有的”既能指示,又能稱代,這跟其他指示代詞是一致的。但“有的”不管是指還是代,都只能用在動詞前,不能位于其后,這又是跟其他代詞迥異的。原因只能從“有的”的語用功能中去尋找。
除了“有的”,只能前置于動詞的名詞單位還有表示普遍性的量詞重疊式。另外,有定的名詞單位也具有強烈的前置傾向。“有的”表示有指,是說話人一方已知的(§1.2.1),周遍涉及全體,因而也是確定的單位,一樣帶有確定性——廣義的有定,共同與無定構成對立。我們知道,話題是句子的起點,一般是已知信息,它的主要特征是有定性和前置性。上述三類成分恰好符合這兩點,因此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它們都是句子的話題。29“有的”只能前置于動詞,就因為它是一種話題的標志。
3.2 然而,人們仍然可以問,有定的單位也有后置于動詞的時候(我買了這條黃裙子,不要那條綠裙子),為什么“有的”只能前置?
這是因為有定的單位也可以是句子新信息的一部分,并不一定要充當話題,而“有的”卻是話題的專門標志。漢語被列為注重話題(相當于注重主語)的語言,主語缺少形式標志(主謂一致關系等),常常與話題合而為一(李訥、湯普森1976/1984)。“有的”所指代的對象,對聽話人來說本是無定的新信息,如果需要拿它們來做句子的話題,或句法結構上要求它們做主語(同時也就兼了話題),就需要變無定為有定,變未知為已知,辦法就是在前面加上“有、有些、有的”之類。這些詞都來自存在動詞“有”,說話人先借此確定它們的存在,使它們成為已知信息,帶上某種確定性,從而取得話題的地位。如“桌上放著一本書”,其中的“一本書”是無定的新信息,若要以“書”為話題,就要說“有一本書放在桌上”或“有的書在桌上放著”等。不難體會,后兩句中的“書”是先經過了說話人的確定成為已知信息后再做話題的。這種話題化的手段便是所謂“有指”。但是在“有”字兼語句中,引出的話題已做了兼語,不再是典型的話題形式,而“有的”卻是地道的話題化手段。“有的”作為有指的專門標志,自然不能用在動詞之后。“有的”句不能直接變換為是非問句或正反問句,就因為到了這些問句中,說話人也不能確定這種對象的存在,也就不能帶上有指標志充當話題了。
3.3 人們還可以問:“有的”除了用在句首(句式1)外,也能用在全句主語后做“小主語”(句式2),這時它還是不是話題?
這時的“有的”仍宜看作話題。“有的”區別于其他有指手段的特點是強調“部分”,常常是幾個“有的”句并列,形成并列話題(§1.2.3),而在突出“分”(各個部分的不同情況)的同時也隱含了“總”,因為各個部分屬于同一個總體。如例(10),三個“有的人……”并列,既表現了笑的不同原因,也表現了總體——周圍的人都在以不同的原因而笑的情況。正因為并列話題屬于共同的整體,所以有可能把總體抽出來放在最前面做話題,形成句式2。這時表達的內容跟句式1是相同的,只是從以“分”隱“總”變成了總分并重。假如總體成了幾個并列分句的“總話題”,那么幾個“有的”便是其并列的“支話題”,總話題只有靠支話題才能得到實現,沒有“分”,也就不存在“總”。事實上,有總話題的句式2一般也都可以改用沒有總話題的句式1 (總話題為代詞的須在句式1中改用適當的名詞)。
“有的”這種兼表總分的特點也是它不能后置于動詞的一個原因。“有的”所指代的“部分”對聽話人來說是無定的,如例(7)“有的討過飯,有的當過長工”,但其總話題多半是有定的,如例(7)的“我們的紅軍戰士”,因此“有的”不能后置。
3.4 根據上述,我們可以把“有的”的語用功能總結如下:
“有的”是一個既能指示、又能稱代的“有指”代詞,具有話題化和兼表總分的雙重作用。“有的”可以使同屬一個總體的幾個無定的部分變成有指的話題,同時也隱含了總體的情況,形成句式1(如例(2)),這時“有的”作用是指示代詞性的。但第二個分句“有的”后的名詞也可以承前不出現,形成句式2(如例(1)的后兩個“有的”),這時的“有的”是稱代性的。“有的”所指代的幾個部分的總體可以作為有定的總話題出現在全句開頭,“有的”則用作支話題,一般以句式2的形式存在(例(3)),“有的”是稱代性的。如果總體已在上文出現過,就可以省略,形成句式3(如例(5)、(6))。“有的”句的表達兼及總分,既概括又具體,具有較大的信息容量,而“有的”的稱代作用又可以避免表達中的重復,收到簡潔明快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李 訥、湯普森(Li, C. N.,& Thompson, S. A.) 1976/1984 主語與主題:一種新的語言類型學,李谷誠摘譯,《國外語言學》第2期。
陸儉明 1986 周遍性主語及其他,《中國語文》第3期。
湯廷池 1976 國語的“有無句”與“存在句”,《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原載《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與段業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