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理論篇

一、相互性實詞的配價及句法語義共性

漢語相互性實詞的配價中存在著一種“分合價”,其論元分時為二,合時為一。前面已通過(1)—(4)反映了相互性動詞的這一特點,形容詞和名詞也有這個特點。先看形容詞:

(5)張明(一直)跟李剛很要好。

(6)張明和李剛(一直)很要好。

(7)他們(倆)很要好。

(8)*張明很要好。

這四句的配價情況跟(1)—(4)句大致相當,區別在于當“分合價”處于分的狀態時,某些動詞的兩個論元可以分別出現在主語和賓語的位置上,而形容詞的兩個論元只能分別出現在主語和狀語的位置,從而構成(5)和(1)的區別。例句中插入“一直”是為了區別介詞“跟”和連詞“和”。再看名詞:

(9)張明(一直)跟李剛是同事。

(10)張明和李剛(一直)是同事。

(11)他們(倆)是同事。

(12)*張明是同事。

這四句的配價情況跟(5)—(8)完全相同,唯一的區別是相互性名詞前多一個系動詞“是”。換句話說,“是+相互性名詞”就相當于一個相互性形容詞的作用。

“分合價”的內在成因是相互性實詞共同含有的“相互”義素?!跋嗷ァ笔莾蓚€方面對等的相互作用或相互關系,因此它要求有兩個方面(至少兩個個體)的名詞性論元與核心同現。在表層句法中,這相互雙方可以占據兩個句法位置,跟二價詞語相似,也可以合為一個句法成分(通常是主語),看起來又像單價詞語,但這個成分必須是包含兩個方面的并列結構或復數單位(下文稱“并列/復數”單位)23,這又跟一般的單價詞語很不相同。借用商品術語,我們可以名副其實地把這個特殊的并列/復數論元叫作“二合一論元”。在相互性謂語句的表層只出現一個論元的情況下,該論元取并列/復數形式是句子自足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充分條件。假如該并列/復數成分是合為一個整體或代表一個方面的單一論元,則句子仍是不自足的。24這表明,相互性實詞的真正特點是要求有兩個方面構成其論元,因此其實質更接近二價詞語而不是單價詞語(有些相互性動詞還接近三價動詞,但涉及相互性的論元仍是兩個,不存在“三合一論元”,詳見下節)。

從義素分析的角度看,“相互”可以分析為一個“二合一”的義素,這在某些詞語上表現得特別明顯,請看:

張明看見了李剛+李剛看見了張明=張明和李剛相互看見了=張明和李剛碰見了(即例(2))

張明對李剛很好+李剛對張明很好=張明和李剛相互很好=張明和李剛很要好(即例(6))

“價”的概念是從化學中借來的,上面的分析啟示,這種借用還能發展,相互性詞語的配價就是由兩個同形同義的二價詞語“化合”而成的?!盎稀钡慕Y果,使相互性詞語在語義上形成一個很不同于普通二價詞語的特點,即相互性詞語的兩個分合性論元語義地位對等,沒有施—受之別。對于行為性較強的相互性動詞來說,這兩個分合性論元都是施事兼受事,如例(2)中的“張明”,既是“碰見”的施事,也是“碰見”的受事,另一個論元“李剛”同樣身兼這二職。對于行為性弱的相互動詞和其他相互性實詞來說,兩個論元可看作對等的當事。正因為語義地位對等,所以兩者可以合一,并且即使在兩者分開的情況下,也可以交換句法位置而語義關系不變;而一般二價詞語的兩個論元不能合一,換位則會導致語義改變,比較:

(1)張明碰見了李剛。=(1)a.李剛碰見了張明。

(13)張明看見了李剛?!伲?3)a.李剛看見了張明。

相互性實詞所要求的兩個方面,既可以是兩個單數性單位(個體),如例(1);也可以是兩個復數性單位(集體),如例(14);還可以是一個單數和一個復數,如例(15)和例(16):

(14)張明和李剛碰見了他們。

(15)下半天寡婦碰見他們五人。(錢鍾書)

(16)兩人跟汪厚處平素不往來。(錢鍾書)

“相互”義素使相互性動詞、形容詞和名詞在詞性不同的情況下形成相似的句法特點。下面試用一些統一的公式展示三個詞類的相互性實詞的句法共性。

先約定幾個符號。N代表與相互性實詞同現的名詞性論元(包括代詞),表示相互雙方的兩個論元分開時用N1、N2區別,Np表示復數義名詞性論元(不含并列短語)。M表示相互性(mutual)實詞,必要時用Mv、Mn、Ma分別表示相互性動詞、相互性名詞和相互性形容詞。V指相互性動詞以外的動詞(通常是系動詞或虛義形式動詞)。公式和自撰例句一律用“和”表示并列連詞,用“跟”表示介詞以減少歧解,引用例句則仍照錄原文。下文須補充的符號隨時說明。

公式1 N1+(和)+N2+(V)+M=N2+(和)+N1+(V)+M

說明:1. 括號中的連詞“和”有時可省,如“張明和李剛碰見了”也能說“張明李剛碰見了”;2. N1、N2等數字只用來區別名詞,沒有語序意義,兩者可以對換位置而不改變語義,所以有等號兩邊的同義形式,其他兩個N分開的公式亦然;3. 括號中的V對于相互性謂詞來說不需要,但也可以用“有、存在、進行、產生、發生、形成”等虛義形式動詞讓整個動賓短語作為一個相互性實詞,如“雙方正在進行交涉”(=雙方正在交涉),對于相互性名詞來說則是必須用系動詞及準系動詞“是、像、當、成為”等,如“張明和李剛是/成為鄰居”,下同;4. 符合這一公式的動詞句見例(2),形容詞句見例(6),名詞句見例(10),不另外舉例。

公式2 N1+跟+N2+(V)+M=N2+跟+N1+(V)+M

說明:1.公式中的“跟”是介詞而非連詞,不能省略﹔2.“跟”前還可以有狀語,如“一直”,在另加狀語的情況下,“跟”只能理解為介詞,絕不能省,如“張明一直跟李剛很要好”不能說“張明一直李剛很要好”;3.符合這一公式的形容詞句和名詞句分別見例(5)和例(9),動詞句如“張明(已經)跟李剛碰見了”。

公式3 Np+(V)+M

說明:1. Np表示主語名詞或代詞必須是復數,Np在語義上等同于上兩個公式中N1與N2之和,而公式1、公式2中的N1、N2沒有數的規定;2. 符合這一公式的動形名三類句子分別見例(3)、例(7)和例(11)。

以上三個公式可以相互變換而句子的語義關系(配價關系)不變,也就是說,所有相互性實詞都可以構成這三類共五種表達形式的句子,這種句法共性使相互性實詞形成一個跨詞類的句法聚合類,與通常的詞類劃分法構成了交叉關系,這在實詞中是不多見的。

下面再就這三類詞在句法和語義上分別具有的特點做點進一步的探討。

二、相互性動詞的句法特點

相互性動詞都能用在公式1—3中﹔除此以外,相互性動詞還有一些自身的重要句法特點,相互性動詞的內部也比較復雜,需要分類探討。相互性動詞可以分成三類,下面三個例句可以作為這三類動詞的代表性句式:

(17)張明和李剛(早就)來往了。

(1)張明碰見了李剛。

(18)張明和李剛(已經)交換了禮物。

(17)就是公式1,“來往”類詞不能帶賓語,例(1)、(18)都是帶賓句,而公式1—3都沒有包含賓語。按傳統分類法,“來往”是不及物動詞,與及物的“碰見”類和“交換”類相差較大﹔而“碰見”“交換”都是及物動詞,應該性質比較接近。但從配價語法的角度看,情況并不如此。

“來往”類動詞有兩個論元,而它本身不能帶賓語,因此主要用于公式1—3:兩個論元或者作為并列/復數單位出現在主語位置(公式1、公式3),或者分別出現在主語和由“跟”類介詞引出的狀語中(公式2)。下面是一些實際用例:

(19)這地方的風俗,姐夫小舅子見了面,總好說句打趣的話。(趙樹理)(公式1)

(20)那時候,上海的齊燮元和盧永祥正在打仗。(《短篇小說選·四》)(公式1)

(21)你快快去,……才能快快地回來,和我見面。(孫犁)(公式2)

(22)我們頭一次見面,談不上十句。(巴金)(公式3)

(23)他們都不和我來往了。(郁達夫)(公式3)

(24)你們倆什么時候訂婚?(錢鍾書)(公式3)

上述例(19)、(21)、(22)都用了“見面”一詞,分別屬于公式1—3,其他該類動詞也是如此?!皝硗鳖悇釉~是相互性動詞中數量最大的一類(詳見附錄),是“二價不及物相互動詞”。

“碰見”類動詞也只有兩個論元,跟“來往”類的兩個論元語義性質相同。它跟“來往”類的主要區別是除了用在公式1—3以外,還可以讓其中的一個論元處于賓語位置,構成“二價及物相互動詞”,如例(1),從而形成公式4:

公式4 N1+Mv+N2=N2+Mv+N1

公式中的Mv表示相互性動詞,因為此式只適合于動詞。下面再舉些“碰見”類動詞的實際用例:

(25)我和柳金刀就是在那時候結識的。(《散文特寫選1949—1979》)(公式1)

(26)蓮臺寺……東、西、北三面的廟墻都和山石連接。(《現代游記選》)(公式2)

(27)他們的臉緊挨著,注視著我。(冰心)(公式3)

(28)為得揀到這菜園來割菜,因而結識了老程。(廢名)(公式4)

(29)她常常去上街……,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老舍)(公式4)

(25)是公式1,但也可以變換為其他各式(其他“碰見”類動詞以此類推)。如:

(25’) 

a.我就是在那時候跟柳金刀結識的。(公式2)

b.我們就是在那時候結識的。(公式3)

c.我就是在那時候結識柳金刀的。(公式4)

“交換”類動詞有三個論元,其中兩個是相互關系的雙方,屬于在表層可分可合的“分合價”,還有一個是受事價(廣義),所以是“三價及物相互動詞”。這類動詞的主要適用句式有三個,由公式1—3再分別帶一個受事賓語(NO)構成,下面我們就把這三個公式看作公式1—3的帶賓擴展式而不另外編號:

公式1a N1+(和)+N2+Mv+NO=N2+(和)+N1+Mv+NO

公式2a N1+(跟)+N2+Mv+NO=N1+(跟)+N2+Mv+NO

公式3a Np+Mv+NO

它們的典型例句如:

(30)張明和李剛交換了禮物。(公式1a)

(18)張明和李剛(已經)交換了禮物。(公式2a)

(31)他們(倆)交換了禮物。(公式3a)

從義素構成看,這類動詞也確實是由兩個三價動詞化合而成的,如:

張明給李剛禮物+李剛給張明禮物=張明和李剛相互給了禮物=張明和李剛交換了禮物

三類動詞按傳統分類,該是“來往”自成一類(不及物),“碰見”和“來往”合為一大類(及物)。可是按配價觀點看,恰恰“來往”和“碰見”是一大類(二價,都能在公式1—3中自足),而“交換”自成一類(三價,要公式1—3另加賓語才自足)?!芭鲆姟笨蓭У馁e語是相互關系中的一方,可以和另一論元合并做主語﹔“交換”帶的賓語是相互雙方以外的對象,絕不能和另一論元合并,兩種及物性的句法性質相差很大??梢?,及物不及物的分類,對相互性動詞而言,解釋力是很弱的。

再從數量看,漢語動詞總體上及物多于不及物,而在相互性動詞中,不及物的“來往”類反而大大超過及物的另兩類的總和(見附錄)。從配價的角度這很好解釋。相互性行為的兩個論元語義對等,不分施受或身兼施受,動詞前的位置較能體現二者的對等關系,若讓兩方分別處于動詞的前后(即公式4),容易產生有施受之分的錯覺,所以大部分二價相互性動詞只能用于公式1—3而成為“來往”類,只有少數能用于公式4而成為“碰見”類。至于“交換”類,它是由三價動詞“化合”而成的,而語言中三價動詞本來就不多,因此語言中“交換”類自然也不會多。

三、相互性形容詞的句法特點

相互性形容詞做謂語的基本句式是公式1—3,跟“來往”類動詞的句法特點基本一致。由于漢語形容詞和動詞句法特點接近,有些詞還無法斷定是相互形容詞還是“來往”類相互動詞,如“對立、平行、相像”等。下面舉一些相互形容詞用于公式1—3的實例:

(32)售貨員與酒客大半相熟,酒客之間也大半相熟。(劉心武)(前分句公式1,后分句公式3)

(33)她知道父子間在公事上不和,常常拌嘴。(《當代》)(公式1,“不和”是相互形容詞,“拌嘴”是相互動詞)

(34)我爺爺當年跟他家熟得不能再熟。(劉心武)(公式2)

(35)她也想不到將來有一天會和這樣一個人要好的。(《當代》)(公式2)

(36)這種親切的笑容表明他們是相當稔熟的。(《月食》)(公式3)

據莫彭齡、單青(1985)的統計,形容詞的首要功能是做定語而不是做謂語,因此,我們順便考察一下相互性形容詞在定語位置上的表現。

劉丹青(1987)在分析形名同現時指出,在主謂和定中結構中,形容詞與名詞的關系都是屬性與屬性擁有者之間的關系,存在于前一種結構的同現關系一般也存在于后一種,兩種結構可以相互變換。單向(即單價)、雙向(二價)和相向(相互)形容詞都是如此。因此,我們可以從相互性形容詞做謂語的公式1—3推出做定語的三種情況:

(37)夫妻恩愛(公式1)~恩愛夫妻

(38)這個司機跟我很要好(公式2)~這個跟我很要好的司機

(39)兩種意見正好相反(公式3)~兩種正好相反的意見

右側的三個定名結構都包含了形容詞的兩個名詞論元或一個二合一論元,假如變成單一論元,定名結構也不能自足,如“恩愛的丈夫”“很要好的司機”和“一種正好相反的意見”。

四、相互性名詞的句法特點

相互性名詞也能用于公式1—3,跟其他相互性實詞一樣,其作為名詞的特點是相互性名詞前必須加“是”,用例見(9)、(10)、(11),茲不另舉。但是,用在“是”后做判斷句賓語并不是名詞的唯一功能。對于相互性名詞來說,公式1—3也不是體現其相互性特點的唯一句式。實際上,相互性名詞的句法特點還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第一,相互性名詞經常用于下面的公式5,從而區別于相互性動詞和形容詞:

公式5 N1+V+N2+(的)+Mn=N2+V+N1+(的)+Mn

在公式5中,N1、N2仍是相互關系中的雙方,N1和N2沒有語序意義,可以互換而不改變意義,V是聯系動詞或準聯系動詞,Mn是相互性名詞,“的”是可省略的領格定語標記,整個句子也可以任意變換為公式1—3而不改變語義。如:

(40)張明是李剛的同事。=李剛是張明的同事。

本句跟公式1—3的例(9)、(10)、(11)也構成同義關系。不加“的”的例子如:

(41)你成了他親家。=他成了你親家。

第二,相互性名詞在公式1—3以外的句式中若不帶領格定語就不能自足,公式5若去掉定語也變得不自足,因而也不能再算公式5。下面各句若去掉相互性名詞前方括號中的定語,句子就不能自足,而每句后的比較句沒有領格定語,句子照樣自足。(40’)由公式5去掉定語而來,其余是相互性名詞用于其他句法位置的例子:

(40’)張明是(李剛的)同事。(比較:張明是醫生。)

(42)出事的汽車撞傷了(我的)一個老鄉。(比較:出事的汽車撞傷了一個打工妹。)

(43)(小陳的)這幾個校友都到了南方。(比較:這幾個大學畢業生都到了南方。)

(44)(“清楚”的)反義詞在這篇文章里很容易找。(比較:文言詞在這篇文章里很容易找。)

(45)聯合國準備向(該國的)鄰國派駐觀察員。(比較:聯合國準備向受災國派駐觀察員。)

下面從配價的角度分析一下相互性名詞的這兩個特點。

相互性名詞屬于劉丹青(1983)所提出的“關系名詞”。關系名詞的特點是離開了關系的“彼端”(通常用領格定語表示),本身語義不自足,也可以說沒有所指,因而導致所在句子的不自足,帶上領格定語則可以獲得所指;而一般的名詞(可以叫“范疇名詞”或“類別名詞”)即使在孤立的狀態下語義也是自足的(具有所指)。上述例句中的“同事、親家、老鄉、反義詞”等都是相互性關系名詞,再如“父親、上級、助手、母?!钡仁欠窍嗷バ缘年P系名詞,而上述比較句中的“醫生、打工妹、大學畢業生、文言詞”等則是范疇名詞?!搬t生”是一類人,具有所指,“父親”不是一類人,沒有所指,“同事”也不是一類人,也沒有所指,但“軍人的父親、李剛的同事”就有所指了。從語義自足性看,范疇名詞可以沒有同現成分,因而是無價名詞,而關系名詞因為必須與領格定語同現而成為一價名詞。當關系名詞用在系動詞“是”等之后時,整個“V+Rn”(Rn指關系名詞)結構共需要兩個論元,一個是Rn所需的領格定語,另一個是V所需的判斷句的主項,這樣,“V+Rn”就成為一個二價結構。代入兩個名詞后,形式就跟公式5和(40)相似:

公式5a N1+V+N2+(的)+Rn

(46)老李是小李的父親。(*老李是父親。)

然而,作為關系名詞共有句式的公式5a畢竟不等同于公式5。公式5a中的N1、N2可以有語序意義,不一定能互換位置而保持原句意義,也不一定能變換成公式1—3。比如(46)不能變換成“小李是老李的父親”,更不能按公式1—3變換成“老李和小李是父親”等;而公式5中的N1、N2沒有語序意義,兩者可以互換。這正反映了相互性名詞和其他關系名詞的重要差別。其他關系名詞是普通的一價名詞,它的“V+Rn”是二價結構,兩個論元應分別出現;而相互性名詞是特殊的一價名詞,它的“V+Rn”(即“V+Mn”)是分合性二價結構,其兩個論元可分可合,在公式2、5中,兩個論元分成兩個句法成分,在公式1、3中兩個論元又合為一個復數/并列成分。

五、相互性和共同性

在實詞的語義特征中,跟“相互性”關系最緊密的是“共同性”。相互性涉及兩個個體或兩個方面,其語義關系的原型(prototype)互為施受,如“對罵”﹔而共同性涉及多個個體,其語義關系的原型是共為施事,如“齊唱”。“對罵”和“齊唱”所體現的兩者的差別見圖示:

但是有大量帶相互性或共同性的詞語并不嚴格符合其原型,而是兼有相互義和共同義,如“AB對唱”既互為對象又有共同演唱之義,“ABCD合作”既有四人共同從事義,也有每個人互以其他三人為合作對象之義。再從參與者數量看,某些相互關系也見于眾多個體構成的集體中,而共同性涉及的“多個”個體也可以包括“兩個”個體或分成“兩個”方面,因此兩類的關系相當復雜??偟年P系是交叉,但并不等同。具體說來,有相當一批詞語是兼有相互性和共同性特征的,在施事當事的個體為二或可以分成兩個方面時,表示的是相互性語義,在施事當事的個體超過二而又不能分成兩個方面時,表示的是共同性語義。此外,也存在較純粹(無共同義)的相互性詞語和較純粹(無相互義)的共同性詞語。更重要的是,相互義和共同義不僅語義關系不盡相同,而且語法配價也不同。

先看兼類的情況。下列成對的例子,a句表示相互性,b句表示共同性,區別在于做主語的論元表示的個體數不同:

(47)a.張明和李剛兩個人合作得很好。~b.張明、李剛、王軍三個人合作得很好。

(48)a.咱倆最好討論一下這個問題?!玝.大家最好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49)a.這對夫妻很和睦?!玝.這一家人很和睦。

(50)a.張明和李剛串通好了?!玝.張明、李剛、王軍串通好了。

(51)a.我們倆是校友?!玝.我們四個是校友。

這些句子都屬于公式1和公式3。a組句子表示相互性(而不是個體為二的共同性),它們不但能以二合一的論元出現在公式1和公式3中,也可以分成兩個論元變換為公式2、4、5。b組句子表示共同性(而不是個體超過二的相互性),其配價是單一的復數論元,這個論元不能以分開的形式出現,因而不能用于公式2、4、5。所以,a組句子可以有下面的變換形式而b組句子無法做如此變換:

(47)a’.張明(一直)跟李剛合作得很好。(公式2)

(48)a’.我最好跟你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公式2a)

(49)a’.這個人(一直)跟妻子很和睦。(公式2)

(50)a’.張明串通好了李剛。(公式4)

(51)a’.我是他的校友。(公式5)

b組有的句子好像能做變換,其實語義關系已經不同,如:

(47)b’.張明、李剛(一直)跟王軍合作得很好。

這個句子看起來像(47b)的變換句,其實已經把三個人分成“張明、李剛”和“王軍”兩個方面,表達相互意義,而(47b)把三個人作為一個整體,沒有做任何劃分,表達共同意義。其實,有共同義的詞語只要能用于公式2、4、5,那么在這幾個公式里必然表示兩個方面的相互性,不管施事當事涉及多少個體,如:

(52)他們已經跟我們分裂了。(公式2)

(53)你們……不跟群眾商量。(浩然)(公式2)

(54)我們應該盡量團結他們。(公式4)

(55)我們幾個現在是他們的冤家。(公式5)

上述“合作、討論、和睦、串通、校友、分裂、商量、團結”等,都是兼有相互性和共同性兩類語義特征的實詞。

另外,確有不少實詞表達比較“純粹”的相互義而沒有明顯的共同義。有些只能以兩個個體或兩個方面為施事當事,如:

(56)張明李剛的目光對視著。(*張明、李剛、王軍的目光對視著。)

(57)這兩個人是死對頭。(?這三個人是死對頭。)

有些詞即使以超過兩個個體的集體性成分為施事當事,也仍能分析出其中的相互性,即行為性質關系只發生在兩個方面之間。如:

(58)這十名運動員正在比賽籃球。

(59)中世紀時許多騎士曾在這兒決斗。

(60)孩子們忙著交換撿到的貝殼。

(58)根據常識可知“十名”實際上分成兩個隊,每隊五人,“比賽”在兩隊間進行﹔(59)根據常識可知決斗總是在兩人間進行,句子表示了許多次雙方決斗的總和﹔(60)每項具體的“交換”行為實際上也發生在兩個孩子之間,但一個人可以分別跟不同的人交換,句子表示了許多“交換”關系的總和。這些相互性行為雖然不能像(52)—(55)的句子那樣能直接變換為公式2、4、5,但憑借內在的相互性,我們仍能通過一些改造換用相互性更強的句式而不改變基本的語義關系,如:

(58’)這十名運動員分成兩隊正在比賽籃球。

(59’)中世紀時許多騎士在這兒一對一地決斗。

(60’)孩子們忙著跟別人交換撿到的貝殼。

反過來,有一些實詞則表達比較“純粹”的共同義而沒有相互義。有些只能以超過兩個個體或超過兩個方面的集體性成分為施事當事,如:

(61)眾多的考古專家云集于此。(*兩位考古專家云集于此。)

(62)這個家族的成員散居在兩個省份。(*這對夫妻散居在兩個省份。)

(63)這批群眾在集會。(*這兩個人在集會。)

(64)魏、蜀、吳三國鼎立。(*兩國鼎立。)

還有些雖然施事當事可以是兩個個體或兩個方面,但兩者不對稱,仍沒有相互義,句法特點是不能變換為論元分開,這主要表現在一些合稱名詞上,如:

(65)張明李蘭是夫妻。(公式5:*張明是李蘭的夫妻/*李蘭是張明的夫妻)

(66)他和我們是師生。(公式5:*他是我們的師生/*我們是他的師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泰兴市| 麻栗坡县| 九台市| 松溪县| 张家口市| 石泉县| 驻马店市| 怀柔区| 胶州市| 蓝田县| 盐城市| 巴青县| 葵青区| 靖安县| 重庆市| 阿荣旗| 米易县| 安泽县| 绍兴市| 溆浦县| 永宁县| 台江县| 宁强县| 普兰店市| 华安县| 登封市| 广水市| 阿瓦提县| 嫩江县| 淮北市| 阳新县| 虎林市| 穆棱市| 西青区| 竹北市| 五峰| 常熟市| 乐亭县| 博湖县|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