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句法語義探思錄
- 劉丹青
- 1879字
- 2022-07-22 15:42:54
三、準相向動詞
在相向動詞句中,行為所關涉的參與者可以不止兩個個體,對于典型相向動詞來說,這種情況并不改變行為的相向性質。
有時,超過兩個的個體實際上形成兩個集體,因此,行為仍在兩方面之間進行。如(35),其實就是五名對五名,有時還用連詞或介詞標明這兩方面,如(36)。
(35)這十名運動員正在比賽籃球。
(36)兩人跟汪厚處平素不往來。(錢鍾書《圍城》)
根據變換句式,我們知道,當兩個S用在主語中時,其他位置就不能出現S;如果其他位置又有S出現,那主語必定只是形成集體的一個方面(S1),不再是雙方(S1S2),例如,“張紅李清”在(37)中是S1S2,整個句子是(a)式句,在(38)中卻只是一個S1,S2是王華,整個句子是(c)式句:
(37)張紅李清碰見了。(S1S2+V)
(38)張紅李清碰見了王華。(S1+V+S2)
兩句中個體數目雖然不同,但是都只有兩個方面參與行為。
有時候,這些個體組成若干個“對子”,動詞表示的是許多個小行為的總和,而每個小行為仍是在對子的兩方面之間進行的(不排斥同一個體進入不同對子,如例(40)):
(39)今年春節村里的五對青年將結婚。
(40)十幾個孩子在交換著揀到的貝殼。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只有(a)式,因為(b)(c)都是明確劃分出S1和S2兩方面的,如:
(41)他們在跟那三個孩子交換貝殼。
(42)下半天寡婦碰見他們五人。(錢鍾書《圍城》)
漢語中另有一類詞,它們所表示的行為也涉及不止一個參與者,如“商量、討論、合作、共事、聚會、串通”,但當主語由超過兩個的個體充當時,這些個體既不形成兩個方面的集體,也不組成若干個對子,而是每個個體只作為集體的一分子在起作用,因而可以叫作“集體動詞”。如:
(43)會上大家在熱烈地討論。
(44)這六位排壇宿將再次合作。
顯然,集體動詞不是典型的相向動詞。然而,我們注意到,集體動詞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具備相向動詞的重要特征。
在一般情況下,這部分詞要求有并列或復數的詞語做行為主體,不能只出現一個個體,因此(43)(44)都是合語法的,而(45)(46)卻站不住:
(45)*會上老王在熱烈地討論。
(46)*小李再次合作。
參與行為的每個個體,可以分用在主語和介詞后兩種位置(相當于(b)式),有的還可以分用在主語和賓語兩種位置(相當于(c)式),這樣就把行為參與者分成兩個方面,和相向行為十分接近,如:
(47)你們……不跟群眾商量。((b)式)(浩然《春之歌》134頁)
(48)他們三人在村口會集了東莊的青年們。((c)式)
行為參與者也可以少到兩個個體,這時,語法、語義特點愈加接近相向動詞,如:
(49)兩個人商量一陣,達成這樣一個協議。((a)式)(劉澍德《拔旗》)
(50)趙太爺便在晚飯桌上,和秀才大爺討論。((b)式)(魯迅《阿Q正傳》六章)
(51)他串通了一個走私犯,盜竊文物。((c)式)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把這類動詞看作“準相向動詞”——B類,它區別于A類之處是,當(a)式的主語是超過兩個的個體時,不表示相向行為,而表示共同行為。
這里說的只是“集體動詞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說,另外有一部分是并不全部具備這些特征的,如“傳閱、湊合、鼎立、起哄、群居、散居、云集”,它們也要求用復數或并列詞語做主語,但一般不能分成兩個方面用在(b)(c)式中,這部分集體動詞不屬于準相向動詞。
根據主要的語法、語義特點,A類詞和B類詞基本上是能夠分清的,但也不是處處涇渭分明。有少數詞在同樣意義上兼著相向和共同兩種性質,如“比賽”用于球類,具體行為必定在兩方面之間進行,用于田徑,就可以是分不出兩方面的共同行為。甚至有些典型的相向動詞在一定條件下也難以分出行為的兩方面,而接近于共同行為,如“他們三人在三岔路口碰見了”。因此,本文附表中具體詞項的歸類,是按照主要特點做的初步處理,有待進一步討論。
準相向動詞可以分為B1、B2、B3三個小類,分別對應于A1、A2、A3三類。它們用在(a)式中一般表示集體行為,用在(b)式、(c)式中則表示分成兩方面的相向行為。
B1類如“合作、合影、集合、交談、結盟、分手”。用在(a)式中的例子如(44)。(52)(53)是用于(b)式的例子:
(52)咱倆得跟他們三個人合作。
(53)陳校長王老師正在和同學們交談。
B2類如“聯合、團結、會合、會集”,用于(c)式的已見(48)(51)兩例,以下兩例分別用在(a)式和(b)式中:
(54)這條大河的三條支流已經匯合。
(55)我們已經跟小王他們會合了。
B3類如“合謀、合演、合用、討論、商量、商議”,以下兩例分別用在(a)(b)兩式中:
(56)全家人正在商量挖井的事。
(57)我家一直和另外兩家合用一個廚房。
當然,賓語O也常常不用,如(43)、(4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