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歷史教育思想淵源

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最為直接的理論源頭是美國新史學派代表人物約翰生·亨利的歷史教育理論。1915年,約翰生·亨利所著的《小學中學中的歷史教學法》出版。何炳松受王云五和朱經農的委托,在1924年到1926年期間著手翻譯該書。考慮到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中文版改名為《歷史教學法》,1926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并被列入該出版社的“現代教育名著”叢書之中。

《歷史教學法》體現了作者主張進化,反對以歷史為褒貶或者作殷鑒的工具,反對專去記憶史實的歷史觀。該書包括譯者贅言、編輯者的導言、原序、十六章、五個附錄。十六章分別為:第一章——歷史是什么;第二章——各年級歷史分配的問題;第三章——目的同價值的問題;第四章——歐洲學校課程里面的歷史;第五章——美國學校課程里面的歷史;第六章——從傳記的進路到歷史;第七章——社群的研究;第八章——使過去成為真的;第九章——模型同圖畫的使用;第十章——地圖的使用;第十一章——歷史教科書;第十二章——教科書的使用;第十三章——參考書的選擇同處置;第十四章——學校的歷史同歷史研究法;第十五章——歷史同課程表中其他各種科目的互相關系;第十六章——歷史的考試。五個附錄為:附錄一——歷史教授法書目;附錄二——歷史名著的指南;附錄三——圖解的材料目錄;附錄四——參考書選要;附錄五——對于本書的問題。這本書內容涉及歷史教育目的觀、歷史課程觀、歷史教材觀、歷史教學觀、歷史評價觀、歷史與其他學科關系、歷史研究方法等。蘇壽桐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型的歷史教育著作”。朱煜認為,該書是20世紀初世界教育領域的經典作品,滲透了美國魯賓遜新史學觀,在歷史教學目的與價值、歷史教科書的定位與編纂、歷史考試改革等方面的思路具有前瞻性。

這本著作為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發展提供了足資借鑒的對象。何炳松發表的《歷史教授法》《西洋中小學中的史學研究法》《西洋史與他種科目的關系》等論文中的很多觀點都有《歷史教學法》的痕跡。同時,《歷史教學法》中有關歷史教育目的觀、歷史教科書思想、歷史與其他學科關系思想等在其編纂的初、高中外國史教科書都有所體現。其參與編寫的歷史課程標準也明顯滲透了《歷史教學法》中有關歷史教育目的、學時分配、歷史教學、歷史教育評價等方面的思想。

除了約翰生·亨利的這本著作,美國新史學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魯賓遜和其他人物以及中國古代史學家章學誠等人有關歷史教育的觀點和見解也對何炳松產生了直接影響。如,魯賓遜避開蘭克在歷史教學上客觀性的追求,提倡歷史實用主義。“在這種對歷史知識實用傾向推動下,魯賓遜努力改革歷史研究法和改進歷史教育。”31 他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對這種隨著歲月的流逝為我們自己和朋友最大的快樂源泉作保證的才能的培養。”32“歷史是我們的過去。我們要追問歷史,就像我們要回憶自己個人的行為和經驗一樣……我們往往調整我們的回憶來適應我們當前的需要和希望,而且還往往利用它來分析我們現在的問題。”33 歷史教育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中的問題。魯賓遜對當時施行的“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記憶”的歷史教育大綱和教科書提出了異議,主張選擇一些最迫切需要的“過去事實”,以便把他們培養成將來在生活和工作中成為一些有知識、有能力而且幸福的人。在教學過程中,他主張通過詳細的、艱苦的對最原始史料的審查以重建過去,要求學生閱讀、考證原始史料,以此培養歷史批判精神。34

需要指出的是,何炳松對這些思想并非是盲目照抄,而是批判性地吸取。何炳松曾指出,“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不是盲從他人,毀滅自己。”35 對于外來理論不能因其來自外國,“遂奉之為金科玉律也”36。對于我國學者不加別擇地任意援引國外理論,何炳松認為,“則其危險將與夜半臨池同,可不慎哉。”37 基于此,他對《歷史教學法》翻譯的過程是對該書思想進行鑒別、消化的過程。在翻譯完《歷史教學法》一書時,何炳松就對書中導言部分內容提出異議,“我們假使以為新史學派的主張是對——譯者個人很贊成新的——那末(么)我們對于本書前面那篇《編輯者的導言》覺得他太舊了一點,不能不說一句話。這篇導言雖然出諸鼎鼎大名的校長的手筆,譯者個人卻不敢附和他。”38 這種本土化思想在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形成過程中得到較好的落實,對當前國際化背景的歷史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海阳市| 调兵山市| 古蔺县| 德惠市| 彰武县| 潮安县| 乌兰察布市| 郑州市| 芒康县| 长寿区| 阳春市| 黎城县| 和政县| 彰化市| 大田县| 永寿县| 古蔺县| 昌黎县| 和龙市| 建湖县| 当雄县| 延边| 尤溪县| 阳曲县| 塔城市| 汕头市| 板桥市| 礼泉县| 宝清县| 凤山县| 武清区| 岫岩| 大理市| 临桂县| 东乡| 晋中市| 瓮安县| 项城市| 商都县|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