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華人,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出版家、歷史教育家。金相成先生指出,何炳松既是我國“歷史教學法”學科的開拓者和建設者,又是我國力圖摒棄“歐洲中心論”、獨立編著中學《外國史》課本的第一人。1 劉善齡先生曾言:“民國時期著名史學家普遍關心學校的歷史教育,但以歷史教育家名世恐怕只有中國新史學派的創立者何炳松?!?span id="lq9qhnd" class="CharOverride-13">2 足見何炳松先生在我國歷史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何炳松先世為南宋何基,創立北山學派。其父何壽銼,篤守朱熹之學,是金華有名的塾師,以教書嚴厲著稱。何炳松從五歲到十四歲,都在父親的教授下接受傳統式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父母親為人處世的影響,促成了他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無論是在浙江視學,北京教書,還是掌管浙一師,以及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和后來掌舵暨南大學,他均全力盡心而為,孜孜以求盡好。

自1903年起,何炳松就讀于金華府中學堂。1906年,他被保送入浙江高等學堂學習。1912年,他留學美國,先后就讀于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威斯康星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1916年7月,何炳松在父母的嚴函催促下回國。這一段留學生活,是何炳松的史學思想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在談到這一段留學生活時,這樣說道:“倘使我那年老的雙親不嚴函催促,我決不會只在美國讀了五年的書?!逼洳簧嶂橐缬谘员?。

何炳松于1916年回國,此后的三十年,是何炳松報效國家的三十年。這三十年,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大革命、十年內戰(1927—1937)、抗日戰爭,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歷史話劇真實地逐次上演,中國社會從內到外經受了一次次劇烈的震蕩。作為時代先鋒的知識分子將國家的興衰與個人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何炳松即是其中的先進一員。1916年9月,他被任命為浙江省省長公署助理秘書。1917年3月,又被任命為浙江省視學。1917年9月至1922年9月,在北高師、北大任教,開設西洋文明史、歷史研究、歐洲史等課程,并擔任過北高師史地部主任、英語部主任、國文部主任、北高師《史地叢刊》編輯部主任等職。1922—1924年,何炳松在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擔任校長。為報桑梓,秉力辦學。然而浙江一師毒案實在慘痛,何炳松為此心力交瘁。用他的話說,是“出于意外地吃了兩足年的苦”。1925年任武昌師范大學校長。這期間,何炳松翻譯了美國魯賓遜的《新史學》(1924),編譯了《中古歐洲史》(1924)和《近世歐洲史》(1925)等。

1926年何炳松到上海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不久就擔任史地部主任,后又兼國文部主任。在1928—1935年間,何炳松先后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副所長、所長、大學叢書委員會委員等職,兼光華大學、大夏大學教授。1934年被選為中華學藝社理事長。他參加了很多大型辭書的編纂和校訂,主編《中學史學叢書》《教育雜志》等書刊。在商務印書館的十一年,是何炳松學術的鼎盛時期。他致力于西方新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大力譯介西方學術著作,撰寫大量論著。這期間他發表論文幾十篇,著作、譯著十六種,代表著作是《歷史研究法》(1927)、《西洋史學史》(1929)、《通史新義》(1930)等,為當時史學界了解西方史學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在歷史教育上翻譯出版了約翰生的《歷史教學法》(1926),參與編寫了1929年初中歷史課標等,出版了《新時代歷史教科書》《復興歷史教科書初中外國史》《復興歷史教科書高中外國史》等。

1935年7月,何炳松被任命為國立暨南大學校長。其時,國民政府將一些公立大學、學院和??茖W校重新組合并成立了13所國立大學,暨南大學即是其中之一。他到校后,一方面修建校舍,增購大量圖書設備,一方面延聘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充實教授陣容。何炳松掌舵十一年,辦學突出了華僑教育的辦學特色。他對僑生關懷備至,強調學行并重,以“忠信篤教”為校訓,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還主張學以致用、學術救國,從而使得暨大學術研究蔚然成風,社團林立,刊物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

何炳松先生任暨南大學校長之際,正是日本侵略戰火緊迫之時。兩年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八·一三”事變,何校長及時組織力量把暨大遷至法租界,繼而又遷入公共租界繼續辦學,成為當時上?!肮聧u”上唯一的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1940年春汪精衛在南京就任偽職,令上海各校放假慶祝,何炳松堅決拒絕。何炳松還參加了“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淪陷區古籍,至太平洋戰事爆發,搜購工作暫停。兩年間,遍訪各地書肆、藏書家,得善本4864部,48000余冊,其他線裝書11000多部。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占租界,何炳松積極籌劃在內地創立了暨大分校,搶在上海淪陷之前,率師生遷往福建建陽,保存了實力,使暨南大學弦歌不輟。何炳松先生主張學術百家爭鳴,當時暨大有“東南民主堡壘”之稱。

何炳松在不同的階段承擔不同的使命,每每鞠躬盡瘁,殫精竭慮,身體狀況遂急轉直下。1946年6月,何炳松調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卻因病未能到任。同年7月25日逝世于上海中華學藝社,墓葬金華城北道院塘。

就歷史教育而言,何炳松在長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取得了豐碩成果,撰寫了《歷史教授法》等歷史教育論文,翻譯了著作《歷史教學法》,著成《新時代歷史教科書》《復興高級中學外國史》《復興初級中學外國史》等中學歷史教科書,還翻譯、編著了一些與歷史教育有密切關系的史學和教育論著,如:《新史學》《歷史研究法》等。另外,何炳松還多次參與制定了歷史課程標準。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是豐富的,然而長期以來少有學者關注。這一局面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有所改變。

1990年何炳松先生100周年誕辰之際,劉寅生、謝巍、何淑馨主編的《何炳松紀念文集》3 出版。在該論文集中,陳科美4、邱永明5、胡裕樹6等學者對何炳松的歷史教授法和外國史教科書等進行了簡要論述。如邱永明指出,何炳松從“幫助明白現狀”的歷史效用出發,強調歷史教學應該幫助學生明白現狀,以達到解決現實問題和改造社會的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歷史學和現實的關系。胡裕樹認為,何炳松編著的《外國史》既不贊同西方史學家所采用的歐洲中心論,又不愿把世界史寫成國別史的拼湊,而是要顯示世界史所應探索和所要說明的主題。同年,劉寅生、謝巍、房鑫亮編校的《何炳松論文集》7 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百年誕辰紀念之后,在劉寅生、房鑫亮等學者的努力下,《何炳松文集》第一至五卷在1996—1997年間陸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何炳松論文集》與《何炳松文集》都是有關何炳松的綜合性資料匯編。前者收錄了何炳松畢生的主要史學與教育學論著,后者則不僅將何炳松的專著與論文收錄其中,而且還包括序跋編、函電編,以及與暨南大學直接有關的報告編。8 這為后來學者研究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就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單篇論文來說,金相成的《何炳松對歷史教育的貢獻》是較早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進行探討的專文。9 該文發表在《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文章對何炳松參與編制的《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草案》進行了探討,指出該草案為我國中學歷史課程在教學目標、課時分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作業設計等方面逐步趨向規范化、體系化、科學化奠定了理論基礎;“草案”對于“教法要點”的規定,首先考慮到“引起學生興趣而收其應有之成效”,這指明了教學方法必須服務于教學目標和效果這一重要問題。10 朱煜在1999年發表的《論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11 是第一篇對何炳松歷史目的觀、歷史教材觀、歷史教學觀等都有所涉及的文章,在框架上為后來者研究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提供了借鑒。該文指出,何炳松主張編寫外國史教科書要摒棄“歐洲中心論”,恢復亞洲應有的地位,力求客觀地反映歷史發展變化的真實面貌,體現出科學的歷史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何炳松以編演歷史劇來“活現”歷史的教學方法屬于當今的情景教學法,何炳松所提出的養成學生“自動研究習慣”,其實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而這正是美國布魯納“發現法”的宗旨,等等。但是,限于篇幅,該文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論述不夠深入。同年,韋慶媛發表《何炳松與歷史教科書》12 一文,對何炳松的《新時代外國史教科書》中蘊含的教科書思想與觀點進行了探討,指出何炳松編撰的外國歷史教科書因受新史學思想的影響,內容上增加了很多政治以外的歷史。

進入新世紀,研究獲得進一步發展,學界發表直接相關碩士學位論文6篇、學術論文10余篇,但未見著作。第一篇系統探討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碩士論文是筆者在2005年寫成的拙作《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13。該文在查閱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形成、歷史教育目的觀、歷史教材觀、歷史教學觀、評價觀及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地位與現代啟示進行了深入探討。論文指出,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經歷了萌芽、形成、成熟的演變過程。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明白現狀”、“培養人的智慧”、“推進民族復興”的有機結合;何炳松所編撰的歷史教科書以進化總體史觀為指導思想;選材標準是“綜合的研究”;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要求“簡明而切實”、“詳近略遠”、詳于人類文化的重心;歷史教科書采用章節體的通史體例;歷史教科書的表達力求明白確切、生動形象。何炳松主張歷史教學的根本原則是“活現過去”,注重“動的”教授法和歷史比較法;主張歷史教學“從社會全體入手”;歷史教學的資源不僅僅局限于歷史教科書等。何炳松認為,評價的功能在于促進學生自身發展,評價的內容應注意知識和能力相結合,評價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構建了我國現代歷史教育的學科體系,其歷史教育思想較為直接地為當時的國家課程標準所吸收,他所編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影響廣泛而深遠。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在本土化和學科性上尤其值得后人借鑒。

此后,首都師范大學的碩士生曹偉、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生黎文俊、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生閆明月均以相同或相似的題目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展開了進一步的探討。曹偉的學位論文《試論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2009)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史學理論基礎進行了較大篇幅的探討,并從課程論的角度對何炳松歷史教育目的觀和課程資源觀展開了一定的研究。該文指出,何炳松將魯賓遜為代表的“新史學”派思想輸入中國,在中小學歷史教學方面傳播和推行這一學派的主張。他還兼收并蓄,綜合美國魯賓遜、德國朋漢姆、法國格諾瓦,以及我國章學誠等多位史學家的觀點,形成了獨特的史學觀——進化的總體史觀。14 黎文俊在其學位論文《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研究》(2011)中將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與同時代其他教育理念進行比較,同時也將他的這種教育思想同現今的教育理念對比。最后,對其思想進行系統的概述,闡述其歷史教育思想的時代特征和對現今歷史教學中的借鑒和影響作用。15 閆明月的學位論文《淺析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2014)首先通過社會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三方面分析其思想產生的淵源,其次將其教育思想的內容分為課程論與教學論兩節進行逐層論述,最后論述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對當今歷史教學的啟示和影響,其中包括強調教育本土化、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和注重教育的學科性三點。16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秦潤瓊的學位論文《何炳松〈外國史〉教科書研究——以初中版為例》從編寫背景、體裁結構和知識結構、教科書的特色和啟示對何炳松的《外國史》教科書進行了專題研究。17何炳松對歷史教育的重要貢獻之一是翻譯了約翰生·亨利的《歷史教學法》。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匡林林的學位論文以《約翰生·亨利〈歷史教學法〉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2012)18為題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進行了較多論述。

新世紀以來,有關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研究的專門學術論文也不多,筆者共收錄13篇。其中,本人先后發表了《何炳松歷史教科書選材思想探析》19《何炳松外國史教科書選材思想的現實啟示》20《何炳松考試觀及其現實啟示》21《何炳松外國史教科書對人種問題的敘述》22《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嬗變》23《何炳松“活現過去”教學思想探析》24《何炳松論歷史教育的學科性》25《何炳松歷史教學思想探析》26《進化總體史觀與何炳松歷史教科書的編寫》27《何炳松歷史教育目的觀探析》28等論文。

此外,相關的論文還有:何繼潤的《淺論何炳松歷史教學的學科滲透思想》對何炳松歷史教學學科滲透思想展開了探討29;范紅軍的《新史觀、新通史方法、新世界史——何炳松〈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外國史〉述評》對何炳松歷史教科書的史學觀進行了研究30;秦潤瓊的《何炳松〈外國史〉教科書對當代歷史教科書編撰的啟示》一文31也是與其碩士論文《何炳松〈外國史〉教科書研究——以初中版為例》相關。朱煜的《歷史教學的幾個基本問題——讀20世紀初美國約翰生·亨利〈歷史教學法〉札記》32 對何炳松1926年翻譯由美國歷史教育家約翰生編寫的《歷史教學法》進行了介紹和評析。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一些論著,如房鑫亮撰寫的《忠信篤敬——何炳松傳》33、劉馨的專著《何炳松史學研究》34、劉超的專著《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35 和唐景、楊永勝、呂強、王姝等有關何炳松史學思想研究的碩士論文36,岳穎的《何炳松教育思想研究》37,以及姜愛智的《現代新史學理論建設研究》、王友軍的《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研究》、楊紅波的《清末民國時期歷史課程標準的教育學審視》、何鑫《對兩次中學歷史教科書爭論的思考》、李宗奇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學歷史教學法研究(1929—1937)》、王晶晶的《民國時期中學生歷史探究能力培養研究》38 等,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也有不同程度的論及。

另外,一些學者還發表了很多有關何炳松史學方面的論文,如朱發建、張晶萍的《論何炳松在通史理論上的創新》、高石綱的《何炳松對中國史學近代化所作的杰出貢獻》、周文玖的《何炳松的史學理論及其史學史研究》、薛其林的《試論何炳松的史學闡釋方法》、邱樹森的《何炳松史學研究二題》、洪認清的《何炳松史學思想的特色》、杜曉艷的《何炳松中西文化觀的演變》、劉家輝的《何炳松對西方新史學思想的融合與實踐》39等。雖然這些文章幾乎沒有直接提到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但史學是歷史教育的根基,因而它們也為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著很多不足,值得我們注意,主要如下:研究所涉及的材料基本上是何炳松的歷史教育論著,如:《歷史教授法》《新時代外國史教科書》《歷史教學法》《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草案》等,這些論著直接體現了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但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何炳松的歷史教育論著很少被研究,《中古歐洲史》(1924)、《近世歐洲史》(1925)就是其中二例。研究很少涉及何炳松歷史教育論著之外的“其他材料”。“其他材料”包括:(1)何炳松非歷史教育的論著,如何炳松的一些史學和教育等方面的論著。近年來有很多人研究何炳松的史學論著,但探討的僅是史學思想,對于其中所蘊涵的歷史教育思想則很少論及。(2)何炳松論著以外的其他材料,如何炳松的年譜、書信、報告、雜文、隨筆等。(3)有關研究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材料,就目前來說主要是論文,有些著作中也有涉及。所有的這些“其他材料”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要全面研究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這些材料不可或缺。研究主要是通過對某一材料(如《歷史教授法》《歷史教學法》《課程標準草案》《外國史》)的研究來探討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而幾乎沒有通過梳理大量的相關材料對歷史教育思想的某一或某些方面(如何炳松歷史教學觀、學生觀等)進行專門探討;研究多于介紹而少于分析,很多分析也不夠深入;研究基本停留在靜止的“點”上,而很少將之放到“面”的層次上討論,缺乏橫向與縱向的比較。研究一個歷史人物的思想,最重要的是找出其思想的特色和歷史坐標,而這必須通過分析他的思想與前人、同時代的人和后人的思想間的相互關系才能得以實現;研究基本上是對何炳松的論著和言論進行分析,而很少對其實踐行為展開探討,有些實踐行為也反映了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研究角度較為單一,只是從歷史學或教育學角度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進行簡單分析,幾乎沒有從心理學、哲學等多個角度進行全面剖析。以往研究集中在何炳松教材觀、教學觀兩大方面,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形成、歷史教育目的觀、學科滲透、課程資源觀及歷史教育思想在其整體思想中的地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在我國歷史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本土化、學科性的現代啟示等方面有不同程度地論述。但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師生觀、銜接性等沒有專門探討。

這本著作在本人碩士論文和已發表相關論文的基礎上,吸取學界其他學者們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嘗試進一步解決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力圖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展開全面系統地梳理和分析。

目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不夠全面系統,有些方面還需要展開進一步探討。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材料的進一步梳理和分析,無疑會豐富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研究,使研究朝著全面、深入的方向發展。歷史教育思想是何炳松整體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教育思想、史學思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必然推動著何炳松其他思想的進一步研究。任何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研究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一方面豐富了他所處的民國時期歷史教育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也為近現代歷史教育發展史的整體研究提供素材。

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雖然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條件,但他所探討的問題卻是歷史教育中一些根本性問題,所持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對現在的歷史教育依然有一定的啟發性。如:歷史教育的目的觀、歷史教學方法、歷史教科書的編撰和選擇(尤其是外國史的編撰)、學科滲透、考試、歷史教育理論的本土化和學科性,等等。本研究無疑會為我國當前歷史教育提供歷史的借鑒。何炳松作為一個史學家非常關心歷史教育,編寫初中、高中歷史教科書,參與歷史課程標準的研制,探討歷史教育教學問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歷史學家積極參與歷史基礎教育的典范,其精神和經驗可以為當前史學家提供借鑒。

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歷史教育家,何炳松對我國歷史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然而由于歷史原因,何炳松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史學家而長期遭受冷落,他的歷史教育思想也由此遭到忽視。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已有學者關注起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但研究較少,且不夠深入。本研究將以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引起學術界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及何炳松其他各個方面的廣泛重視。中外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專家、學者,尤其是一些歷史教育家,他們對歷史教育都有其獨特的理解,為歷史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研究這些人的歷史教育思想,從他們身上吸取有益的東西為現在的歷史教育所用,不失為促進我國歷史教育發展的一條捷徑,但這恰恰是我國當前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之處。因而,本研究的意義還在于引起人們對古今中外歷史教育家的重視,從而對歷史教育名家的思想展開積極探討。

本書試圖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做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獻研究法:盡可能收集何炳松所有的文獻資料,如《何炳松文集》《何炳松論文集》《何炳松紀念文集》;查找何炳松同時代的有關歷史教育的文獻資料;收集有關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研究的資料等。在閱讀和梳理這些資料的基礎上,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進行全面、細致的描述和剖析。

本書研究思路大致如下:

首先,探討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理論來源。對西方新史學思想和章學誠史學思想以及魯賓遜和約翰生的歷史教育思想進行了扼要介紹。

其次,從縱向發展的角度梳理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演變過程。這是正確認識何炳松教育思想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只有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整體發展有所了解,才能深入認識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各個具體方面。

再次,從橫向的角度分析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全面而豐富,它主要包括目的觀、教材觀、教學觀、課程觀和評價觀等。對于別人已研究的較為充分的方面,筆者不再詳述,但為了顧及問題間不可分割的聯系和思想的整體性,也對其進行一定論述。研究盡量尊重何炳松對歷史教育思想的原本表述,盡可能如實地反映何炳松先生對歷史教育的理解與看法。

復次,通過對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進行“橫向”和“縱向”分析后,再將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放入我國歷史教育發展史的進程中與其他歷史教育專家進行對比,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探討它對前人的突破。

最后,將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從歷史教育的本土化和學科性、銜接性等幾個方面探討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對當前歷史教育的啟示。

整體而言,本研究致力于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全貌,為人們研究和探討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提供基礎。


1 金相成.何炳松對歷史教育的貢獻[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學),1991(2):60—63.

2 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

3 劉寅生,謝巍,何淑馨.何炳松紀念文集[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99—201.

4 陳科美.何炳松對我國近代理論與教育史及歷史教授法的貢獻[A.劉寅生,謝巍,何淑馨.何炳松紀念文集[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89.

5 邱永明.何炳松《歷史教授法》述論[A.劉寅生,謝巍,何淑馨.何炳松紀念文集[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99—201.

6 胡裕樹.何炳松先生與歷史教學——重讀中學教科書《外國史》的體會[A.劉寅生,謝巍,何淑馨. 何炳松紀念文集[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216.

7 劉寅生,謝巍,房鑫亮編校.何炳松論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8 岳穎.何炳松教育思想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2007:2.

9 金相成.何炳松對歷史教育的貢獻[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1(2):60—63.

10 同上.

11 朱煜.論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99(3):13—16.

12 韋慶媛.何炳松與歷史教科書[J.歷史教學,1999(12):27—29.

13 張天明.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碩士,2005.

14 曹偉.試論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2009.

15 黎文俊.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2011.

16 閆明月.淺析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2014.

17 秦潤瓊.何炳松《外國史》教科書研究——以初中版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2013.

18 匡林林.約翰生·亨利《歷史教學法》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2012.

19 張天明,趙海紅.何炳松歷史教科書選材思想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7(8).

20 張天明,趙海紅.何炳松外國史教科書選材思想的現實啟示[J.中學歷史教學,2007(11).

21 張天明,趙海紅.何炳松考試觀及其現實啟示[J.教書育人(高教版),2008(3).

22 張天明.何炳松外國史教科書對人種問題的敘述[J.中學歷史教學,2008(9).

23 張天明.趙海紅.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嬗變[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2).

24 張天明.何炳松“活現過去”教學思想探析[J.中學歷史教學,2010(4).

25 張天明.何炳松論歷史教育的學科性[J.教育評論,2010(2).

26 張天明,趙海紅.何炳松歷史教學思想探析[J.教育評論,2010(2).

27 張天明.進化總體史觀與何炳松歷史教科書的編寫[J.中學歷史教學,2010(12).

28 張天明,趙海紅.何炳松歷史教育目的觀探析[J.教育探索,2011(1).該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1年第6期)全文轉載。

29 何繼潤.淺論何炳松歷史教學的學科滲透思想[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5,(5):49—51.

30 范紅軍.新史觀、新通史方法、新世界史——何炳松《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外國史》述評[J.歷史教學問題,2013(3):130—133.

31 秦潤瓊.何炳松《外國史》教科書對當代歷史教科書編撰的啟示——以“初中版”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13(7):84—86.

32 朱煜.歷史教學的幾個基本問題——讀20世紀初美國約翰生·亨利《歷史教學法》札記[J.課程·教材·教法2010(12):75—79.

33 房鑫亮撰.忠信篤敬——何炳松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4 劉馨.何炳松史學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35 劉超.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6 唐景.何炳松歷史學說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碩士,2003;楊永勝.何炳松史學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碩士,2011;呂強.論何炳松的史學思想[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2013;王姝.何炳松史學思想的特色[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2013.

37 岳穎.何炳松教育思想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2007.

38 姜愛智.現代新史學理論建設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王友軍.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楊紅波.清末民國時期歷史課程標準的教育學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何鑫.對兩次中學歷史教科書爭論的思考[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李宗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學歷史教學法研究(1929—1937)[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王晶晶.民國時期中學生歷史探究能力培養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4.

39 朱發建,張晶萍.論何炳松在通史理論上的創新[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高石綱.何炳松對中國史學近代化所作的杰出貢獻[J.《西北第二民族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周文玖.何炳松的史學理論及其史學史研究[J.求是學刊,2000(4);薛其林.試論何炳松的史學闡釋方法[J.《長沙大學學報》2001(3);邱樹森.何炳松史學研究二題[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洪認清.何炳松史學思想的特色[J.學術月刊,2002(3);杜曉艷.何炳松中西文化觀的演變[J.蘭臺世界,2010(23):26—27;劉家輝.何炳松對西方新史學思想的融合與實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74—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县| 建水县| 错那县| 黄大仙区| 应城市| 莆田市| 杂多县| 寿光市| 察雅县| 西华县| 朝阳区| 上高县| 绵阳市| 昌图县| 开平市| 杭锦后旗| 千阳县| 定州市| 宿迁市| 上高县| 平凉市| 土默特右旗| 衡阳市| 堆龙德庆县| 五大连池市| 南投市| 绍兴县| 新泰市| 阳江市| 日喀则市| 新宾| 清涧县| 沈阳市| 宁城县| 乌鲁木齐县| 阳江市| 伊金霍洛旗| 抚松县| 林口县| 建水县|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