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內容簡介



何炳松是我國民國時期著名史學家和歷史教育家,在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歷史教育思想。

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經歷了萌芽、形成、成熟的演變過程。萌芽時期,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只集中在歷史教育的目的、中小學史學研究法等幾個方面,顯得較為零散;形成時期,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內容已較為全面,涉及歷史教育目的、歷史教學、歷史教科書、歷史與他種科目的關系、歷史考試等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而成熟時期,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得到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何炳松從歷史的功效出發,認為歷史教育的目的有:“幫助明白現狀”,將歷史教育與現實問題的解決聯系起來;“培養人的智慧”,將歷史教育與人之素質的全面培養結合起來;“推進民族復興”,將歷史教育與愛國救國、振興中華結合起來。這三個方面是有機結合的整體。

何炳松所編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以進化總體史觀為指導思想;在選材上遵循三原則,即“綜合眼光”標準:反對“歐洲中心論”和“中國中心論”,主張關注世界各地的歷史發展。“綜合研究”標準:反對偏重政治史,主張從整體上把握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民族和文化源流”標準:反對只根據地理空間來劃分中外史的范圍,主張根據民族和文化發展的源流來確定各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的內容;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要求“簡明而切實”、“詳近略遠”、詳于人類文化重心;歷史教科書采用章節體的通史體例,語言表達力求明白確切、生動形象。此外,何炳松對歷史教科書和參考書的選擇也進行了一定探討。

何炳松指出,歷史教學以“活現過去”為根本原則,通過“親臨其境”、運用“種種人為的東西”、“設身處地”、利用“教師口頭的說明”等方式來再現歷史;當時歷史教學有“從個人傳記入手”和“從社會全體入手”兩條基本途徑,而何炳松更贊成從第二條途徑入手;何炳松主張,歷史教學應重視“動的”教授法和歷史比較法;歷史教育具有培養學生質疑習慣和辨別能力的功用和訴求,開展史學研究方法教學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中小學應該去除史學研究高深莫測的思想障礙,根據不同年級進行史學研究法教學,尤其應注重組織史事的練習和史料的搜集與辨別。

何炳松認為,歷史課程資源不僅僅局限于歷史教科書,還包括圖書、參考書及校外的歷史遺址、博物館、朝宇等;歷史考試應該“促進學生用功”,養成學生“應付環境的能力”,歷史考試的內容應關注“應用知識的能力”,突出學科研究方法的運用,考試的方式方法應靈活多樣,“不能偏廢”任何一種;歷史學科的包羅萬象要求歷史教學必須注重學科滲透。歷史學科滲透尤其應注重歷史與地理、歷史與文學、歷史與政治學之間的關聯性。在學科滲透中應堅持歷史為“中樞”,避免引入他學科方法的盲目性。

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初步構建了我國現代歷史教育的學科體系;其歷史教育思想較為直接地為當時的國家課程標準所吸收;他所編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影響廣泛而深遠。由此可見,何炳松是史學家關心并積極參與中學歷史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我國近代歷史教育的開拓者之一,是推動我國近代歷史教育學科體系建立的第一人,是近代最偉大的歷史教育家。

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對當前的歷史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最為突出的是:第一,注重歷史教育的本土化。在對外來理論進行本土化時,應力求真實地引入外來歷史教育理論;應對外來理論進行批判性地吸收;應將外來理論與我國歷史教育的現狀和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并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創新。第二,注重歷史教育的學科性。從歷史自身出發探討歷史教育問題,在“歷史”中尋找歷史教育的發展之路;對引入的教育理論應進行“歷史”的學科化處理。第三,注重歷史教育的銜接性。初中、高中、大學歷史教材編排應有效銜接,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階段,可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密市| 广水市| 沅陵县| 光山县| 于都县| 农安县| 岢岚县| 巩留县| 梁平县| 松溪县| 江孜县| 赤水市| 兴国县| 西宁市| 灵宝市| 乳源| 舒城县| 徐水县| 石渠县| 沙坪坝区| 佛坪县| 邹平县| 绥化市| 青田县| 衡山县| 柞水县| 襄汾县| 福鼎市| 吴川市| 桦川县| 合阳县| 车致| 海兴县| 密云县| 宁阳县| 南昌市| 循化| 海盐县| 漳浦县| 江源县|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