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克歇爾—俄林貿易理論
- (瑞典)伊·菲·赫克歇爾等
- 3293字
- 2022-07-22 16:38:20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俄林
俄林并沒有完全接受赫克歇爾的假設及結論。他對赫克歇爾的諸多“不現實的”假定都表示擔憂,而且俄林的大量著作都試圖使模型更加符合現實世界,包括將赫克歇爾完全無視的真實世界的特質納入分析。在過去數十年間,這些特質中的許多方面都被認可并逐漸形成“新貿易理論”。
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貿易將使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命題。俄林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命題對這一定理提出質疑。《貿易理論》一書把國家間的專業化生產看作是對現實世界中要素價格不均等的一種解釋,內容見下段文字:
可能沒有哪種商品像農業生產這樣需要如此少的勞動和如此多的土地。結果是,土地租金相對于工人工資要比其他國家更低,進而實現更廣泛的農業生產。這僅僅是不匹配的要素關系帶來影響的一個例子。……即使在一個地區存在這樣一種商品組合,其對生產要素的需求與生產要素的供給正好相等,那么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所有地區對這些商品的需求非常有限,以至于該地區無法專門從事這些商品的生產,同時還必須生產其他商品。那么這也就意味著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性背離了與其他地區一致的狀態。
最后一句話表明,他比赫克歇爾要走得更遠,并且將要素稀缺性的問題與世界需求模式相關聯〔這令人想起弗蘭克·格雷厄姆(Frank D.Graham)對固定成本情形下的米勒理論所作的修訂〕。他強調造成不完全均等化的其他因素主要是運輸成本以及影響商品交易的其他成本,還有國內要素流動的不完全性。
在正式模型(第三章“數學闡述”)中,他同樣拒絕將要素價格均等化看作具有邏輯上的必要性——甚至否認其邏輯上的可行性。他這么做是因為假定生產專業化。
模型的關鍵如下:考慮一個只有兩個國家、r種要素以及n種商品的世界。對每個國家而言,就有令要素市場的供給等于需求的r個均衡條件,而這些條件反過來又取決于產出水平和各類投入產出系數。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俄林僅僅是假設完全專業化:即沒有一種商品是同時在兩個國家生產的。接著他認為如果要素價格均等,那么這一方程組就無解,因為兩個不同的方程組將會有相同的解。
俄林在這一點上是正確的。經過此后不斷地拓展(Samuelson, 1948, 1949; Jones, 1971a; 1987),俄林的觀點演化為一條著名的結論:在多種商品以及多樣性要素稟賦的國際貿易均衡中,這些國家在不同的多樣性維度下進行生產,這些維度相互重疊以致那些在不同維度內生產的國家通常都只能生產一種商品。只有在那些具有相同多樣化維度的國家之間才能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也就是說只有在具有高度相似的要素稟賦的國家之間才能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
然而,俄林對這一定理的闡述相當不一樣。他從兩國生產相同商品組合的封閉均衡,轉向每一個國家都完全專業化生產差異化商品并且沒有重疊的國際貿易均衡。在這一點上他完全忽視自己創立的將形成非完全專業化并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的新古典多要素模型的關鍵機制。在《貿易理論》一書中,他并沒有說明為何要在模型中這么做。這一分析方法在兩個版本(1933年版和1967年版)的《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中都以附錄形式出現,內容幾乎沒有變化。只不過在1967年修訂版中有關于這一點的解釋說明,所以看起來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至于他是在1924年的時候就考慮到這一點,還是在1967年才對此問題進行事后解釋說明,我們無從知曉。他在此處的動機對我們而言依舊是一個謎。
俄林對從封閉均衡轉向貿易均衡的解釋如下:假設兩個國家在封閉狀態下都生產相同的商品集合。給定任意一個匯率水平,以便兩國封閉狀態下的價格可以進行比較。然后在A國,某些商品價格要低于B國,而另一些商品在B國的價格則會低于A國。在此基礎上,他總結道,A國將專業化生產在該國比較便宜的商品,而B國則會專業化生產其他商品。能夠實現貿易平衡的均衡交換比率將決定商品集合在A國和B國的確切分工。
根據《貿易理論》一書中其他地方的討論,這一邏輯令人難以理解。他認為,從封閉狀態向貿易的轉變將會導致每個國家都放棄某些商品的生產并增加其他商品的生產。因此,在給定的要素組合情況下將會在要素市場上出現超額需求和超額供給。這必將改變要素價格以及要素組合的變化(要素替代)并重塑要素市場均衡。如果要素稟賦高度類似就不會產生專業化:A國和B國都將繼續生產與封閉狀態一樣的商品組合。很顯然,俄林在其正式分析中的思路與他在《貿易理論》一書中的分析相反。可以通過如下引自該書中的文字來說明:
如果某種需要大量使用土地來進行生產的產品(比如小麥)的需求增加,而另一種需要大量資本的商品(比如高檔服裝)的需求下降。那么,前者產量的增加和后者產量的減少將引起土地租金的上升和資本利息的降低。這就會導致在所有不同商品的生產中,增加資本使用并減少土地使用的做法將變得更加有利可圖。這將使一部分土地被釋放出來用于增加小麥的生產。
如果要素價格沒有均等化,那么要素流動性問題就出現了:這一點事實上恰恰是赫克歇爾論文的主要論點。要素流動性是不完全的,否則的話根本就不會有貿易。俄林完全沒有涉及的一個政策問題是如何防止可流動要素在國家之間的流動。答案可能是關稅。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使用關稅限制或吸引某種要素意味著降低其他要素的價格,而這樣一來又會鼓勵這些要素離開。然而,如果存在土地之類的非流動要素,那么對不受約束的要素,也就是赫克歇爾論文中的資本和勞動力要素,采取保護措施就是值得的。
在有關要素價格通過收入以及需求變化對商品價格帶來的影響方面,俄林要比赫克歇爾更直接。在數學闡述的章節(《貿易理論》第三章),俄林用文字論述道:需求取決于收入以及要素價格。在《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的附錄I中,這一點被正式引入模型中。另一方面,不論是赫克歇爾的觀點還是《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貿易條件都沒有作用于需求。
對于赫克歇爾和俄林來說,內生的要素供給是重要的。《貿易理論》一書中對內生要素供給和要素流動性的論述要多于赫克歇爾的論文。然而,這一差異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兩本著作在長度上的差異。總體上來說,《貿易理論》一書要比赫克歇爾的論文包含更多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和反饋(更具有“一般均衡”的特征)。(在赫克歇爾的處理方式上,他沒有考慮要素供給對需求變化的影響,并進而對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構成影響)。在這里,讀者需要區分俄林的正規模型和他的文字論述。很矛盾的是,不論是在這一問題還是在其他問題上,正規化的模型卻要顯得更不具有一般性:要素供給在正規模型中是外生的,然而在文字論述中要素供給卻是(1)內生的,具有向上傾斜的供給函數,而且(2)在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由于收益的差異而存在流動性。當然(1)和(2)之間差異很大,而且赫克歇爾和俄林都對二者進行了明確的區分。
隨著貿易的開展,赫克歇爾和俄林都一方面強調國際要素價格差異對要素移動彈性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強調商品貿易對商品價格差異的反作用。此類系數的絕對和相對數值是重要的。例如,前面我們引用的赫克歇爾對于歐洲向美國移民的分析似乎就是對事件后續結果的描述。較高的運輸成本阻礙了商品和服務的貿易。當技術進步導致成本降低的時候,不論是商品貿易還是要素流動都將變得可能。首先是商品貿易的發生,大概是因為其對價格差異更加敏感。商品價格差異的不斷縮小會帶來要素價格的不斷接近。但是,如果要素價格差異沒有被消除,要素流動(如果存在的話)將會令這種差異消失。赫克歇爾進一步提出,如果兩個國家生產完全差異性的商品,也就是實現專業化生產,那么“僅貿易本身將無法消除這些不一致性”,還需要要素的流動。他強調說,假定包括土地在內的所有生產要素的異質性可以被忽略的話,那么此類要素流動對于全球效率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盡管在長達三頁的論述之后,他寫道“所有要素的完全流動是不可能的,因為要素包括自然資源”。)赫克歇爾和俄林都認為,要素流動將會帶來要素稟賦(以及價格)的高度一致性。這樣一來,那些商品貿易所無法實現的就可以通過要素移動來實現。
當要素的內生性意味著可變供給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開放貿易將會提升充裕要素的價格;如果供給方對此采取應對措施,這一要素將會變得更加充裕。因此,要素稟賦程度要比貿易開始之前更加迥異,盡管要素供給的反應無法扭轉由于貿易帶來的要素價格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