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道德的譜系
- (德)尼采
- 664字
- 2022-07-22 16:41:26
5
歸根到底,在當時我正操心于某些事情,我自己或別人設立了哪些道德起源假說,遠不如這些事來得重要(或者更準確地說:設立假說只是為了一種目的,是達到此目的的多種手段之一)。我關注的是道德的價值,——對于這一點,我幾乎是獨自一人同我的偉大老師叔本華進行辨析,那本書及其中的激情與隱秘矛盾都是面向他的,就像當面有人一樣(——因為那也是一篇“駁文”注14)。特別是關系到那些“非利己者”的價值,那些同情之本能、自我否定之本能、自我犧牲之本能的價值,就是對這些價值,叔本華進行了如此長久的粉飾、神化,將之置于彼岸,直到它們終于作為“自在之價值”在他那里留存下來,他以此為基礎,對生命,也就是自己對自己說不。而恰恰是對此類本能,有一個越來越蝕及根本的疑心、一種挖得越來越深的懷疑論在勸我放棄它們!恰恰在這里,我看到全人類的大危險,它最精巧的勾引和誘導——究竟要誘引到何處?到虛無里去么?——恰恰在這里,我看到終結的開端,看到佇留,看到往回望的注15疲乏,看到意志轉而反對生命,看到那最后的病在溫柔而消沉地宣告著:我是在把那個越來越廣為擴散的同情道德——它甚至侵襲了哲學家們,使他們生了病——理解成我們這個變得陰森叵測的歐洲文化的最陰森的癥狀,理解成歐洲文化通向一種新佛教的歧途嗎?通向一種歐洲佛教?通向——虛無主義注16?……因為現代哲學家對同情的厚遇和高估是件新鮮事:恰恰是對同情之無價值,是迄今為止哲學家們一致認同的。我只舉柏拉圖、斯賓諾莎、拉羅什??坪涂档?a href="../Text/chapter011.xhtml#zw747" id="zww747">注17,這四個思想人物彼此的差別大得不能再大,可在一件事上卻是一致的:對同情的貶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