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文獻綜述

收入分配是經濟學理論的主要問題之一, 自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以來,無論是配第、斯密、李嘉圖、馬歇爾、馬克思,還是現代的經濟學家,都將收入分配作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研究視角從古典經濟學家強調的“土地與勞動”之間的替代關系,到新古典主義將替代關系發展到了各種生產要素之間。同時,分配理論也由自由競爭下的完全市場作用轉變為凱恩斯時代市場和政府共同作用,這些研究成果也體現在各國出臺的政策中,實現了分配的優化與經濟持續增長的雙贏,為西方國家的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國改革開放后,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和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成績,激勵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帶來了收入水平的增長。然而由于改革的非帕累托性,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收入差距卻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因此,收入差距問題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收入差距的現狀、形成的原因,以及縮小收入差距的途徑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收入分配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即功能型收入分配和規模型收入分配。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響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研究個體收入不平等的度量、個體收入差距擴大的解釋以及個體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等,分別從產業結構、所有制問題、行業分割、城鄉分割等角度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屬于規模性收入分配問題。與此同時,伴隨著我國勞動份額的不斷降低,從要素的角度探討功能性收入分配問題成為我國學界關注的焦點。

1.2.1 西方學者對要素收入分配的研究

對要素收入分配的研究起源于新古典經濟學分析,Kaldor(1961)曾指出,當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時,資本產出比與勞動收入占比處于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并將這一現象稱為經濟增長的“特征事實”。后來的研究指出,如果技術發生變化,且勞動強度不斷增加,那么勞動收入所占比例將保持不變(Acemoglu, 2000)。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在均衡的條件下,技術進步總會帶來勞動收入占比的增加,因而勞動收入占比是穩定的;但在轉型過程中,會帶來資本增強性的技術進步,此時,要素收入的占比將會發生變化(Acemoglu, 2002)。而要素收入分配效應會傳遞到人際收入分配,同時勞動收入所占比例越高,收入差距將會越小。在對國民收入中勞動份額的研究中,Blanchard(1997)指出,勞動份額在中期并不是一個常數,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資本收入在德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占比呈增長趨勢,但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的盎格魯-薩克遜地區卻沒有這種明顯的趨勢;Hofman(2001)則指出拉丁美洲在20世紀50—90年代,其勞動份額是呈下降趨勢的;Bentolia和Saint-Paul(2003)分析了13個OECD國家的數據后發現,很多發達國家勞動份額的變化趨勢并不一致,如芬蘭、瑞典的勞動份額約為72%,而法國、意大利的約為62%;Harrison(2002)則指出,過去諸多年,勞動份額在窮國呈下降趨勢,在富國則呈上升趨勢。

對于這一問題,馬克思與新古典經濟學家持有不同的觀點。在馬克思理論中,勞動者報酬的最低工資是由勞動力再生產費用決定的,且勞動者的報酬會受到“歷史和道德”雙重因素的影響。而新古典經濟理論則認為在市場競爭非常充分的環境中,要素的市場價格與其邊際產量是一致的,要素價格的決定是一個“點”。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理論卻在現實中共同發揮著作用。因為在市場經濟下,產品的價格始終在一個“區間”內波動,產品的需求決定了價格的上限,生產成本決定了產品的下限。要素價格亦是如此:上限由新古典理論——其邊際產量揭示;下限由馬克思理論——勞動力再生產的最低費用揭示。而新古典理論成立的條件是要素市場的競爭非常充分,是價格機制健全的體現;而馬克思理論中勞動價格等于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是價格機制扭曲的體現。眾所周知,在現實的經濟體中,健全的價格機制與非健全的價格機制是同時存在的,要素市場的價格主要是看哪個占據主導地位。

1.2.2 國內學者對要素收入分配的研究

關于要素收入分配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

(1)勞動收入份額下降

羅長遠和張軍(2009)指出,我國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6—2006年從54%下降到40%,這個水平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也與很多發展中國家存在一定的距離。白重恩和錢震杰(2009)利用省際面板數據研究指出,稅負水平、產業結構和國有經濟比重這三個因素對勞動收入份額有影響且是顯著的。我國居民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近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在初次分配中居民勞動收入份額的大幅下降引起的,且速度較快,李稻葵(2009)研究指出,在中國初次分配中勞動份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但同時又指出,根據經濟發展的規律,勞動份額呈倒“U”曲線,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即倒“U”曲線的左側,也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原因在于,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勞動力轉移的速度低于資本轉移的速度,導致了勞動力獲得的回報低于其邊際產出,而當勞動力轉移逐步完成時,勞動收入份額則開始上升。李文博、李靜(2011)指出,在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資本深化導致勞動報酬比重一定程度的下降雖然不可避免,但是要素市場價格扭曲、技術進步的偏向以及金融過度深化會導致資本加速深化,從而帶來中國勞動報酬比重過快下降。

(2)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決定因素

在李嘉圖的經濟理論中,他認為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要素分配的份額會有影響,其中產業結構的變化會對勞動份額的比例產生顯著影響。在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向工業部門時,隨著資本的深化,勞動份額占比將會降低;而在去工業化的過程中,勞動力開始向服務部門轉移,勞動份額占比則會有所回升。羅長遠和張軍(2009)研究指出,中國的勞動份額呈現出“U”形特征,自20世紀90年中后期以來,中國勞動份額的持續下降已經印證了“U”形的左半部分,對于這一點,白重恩和錢震杰(2009)也給出了相同的結論,即中國勞動者收入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產業結構由農業部門過渡到工業部門。對中國勞動份額的研究,有學者從產業內效應和產業間的效應給予了深入分析,王曉霞和白重恩(2014)指出美國和歐洲國家勞動份額下降是由各行業內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化導致的,而中國則是由產業結構總體的變化引起的。龔敏(2017)研究指出,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勞動份額一直下降,從產業間效應看,主要是由于產業結構從勞動份額很高的農業部門向勞動份額較低的工業部門轉移;而從產業內效應看,資本偏向型的技術進步進一步加劇了勞動份額的下降。然而隨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的逐漸上升,從2007年開始勞動份額開始呈現出上升趨勢,這一點與理論也是吻合的。同時,文中還指出,在產業結構趨于穩定后,產業間的效應對勞動份額的影響會越來越小,影響勞動份額的因素將主要是產業間的效應,而資本偏向的技術進步會降低產業內部的勞動份額。這一點與Karabarbounis和Neiman(2014)指出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勞動份額下降的原因是信息時代帶來的資本品價格下降引發的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即資本增強型技術進步是導致勞動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的結論是一致的。除了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研究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原因外,還有從要素市場分割的角度進行探討的。蔣為和黃玖立(2014)指出,國際生產分割導致了中國勞動收入份額的降低,蘇永照(2014b)指出,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也是引起勞動份額降低的一個因素等。王宋濤、朱騰騰和燕波(2017)通過對1998—2007年中國的數據分析發現,中國的要素市場分割加劇了勞動收入的占比,同時通過對區域數據的分析進一步指出,在制度環境越差的地區,要素市場分割越嚴重,勞動收入份額也越低。方文全(2011)指出,中國的財政收入高度依賴于資本,中國財政收入中的生產稅比重要遠高于同期的美國和OECD國家,政府部門以間接稅的形式參與了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而且我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中生產性支出比重較高。進一步通過實證分析表明,政府生產稅收入口徑越寬,對勞動收入的負面作用越明顯,而過高的生產性支出也會引起勞動份額的下降。也就是說,政府收入和支出對勞動收入份額的下滑是有雙重負面影響的,且是有時滯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出來。

(3)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不僅會引起收入的更加不均衡,也會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影響。因為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會對消費率、投資率以及出口等經濟增長指標產生很大的影響。從理論上講,勞動收入會對總需求的各組成部分產生不同的影響。在消費方面,由于勞動收入邊際消費傾向是高于資本收入的,勞動收入份額的提高會提高消費率;而在投資方面,伴隨著勞動收入比重的提高,資本的報酬會下降,進而會抑制投資;在凈出口方面,勞動收入比重的提高則意味著單位勞動成本的上升,會對進出口產生負面效應。黃乾、魏下海(2010)通過實證分析研究指出,從長期來看,我國勞動力提高會帶來消費的增長,并計算出我國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的消費傾向分別為2.3115和0.413,這與理論是相一致的,同時也指出勞動收入比重每增加1個百分點,投資率則會下降0.0994個百分點,即勞動收入占比的提高會導致私人投資比重的下降??梢?,我國勞動收入占比的提高會對國內需求產生積極的影響,是有利于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的。而劉盾、施祖麟、袁倫渠(2014)通過研究指出,我國的總需求屬于工資拉動型,我國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不僅可以顯著改善我國的收入分配公平,也能促進經濟增長,且勞動收入份額的上升對投資增長沒有明顯的負面影響,雖然勞動收入份額的提高意味著勞動成本的提升會對出口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對國內消費的促進作用則更為明顯。所以總體來說,勞動份額的提升對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是非常有利的,也可達到人民分享經濟成果的目的。而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中國勞動收入份額是與投資率成反比、與消費率成正比的,因此,提高我國勞動份額將會有效促進總需求的提高,促進經濟增長。可見,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我國勞動份額的提升會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远县| 普格县| 鲁山县| 太仆寺旗| 普格县| 岐山县| 长白| 体育| 唐山市| 扎鲁特旗| 松溪县| 商水县| 常德市| 尉氏县| 高州市| 隆尧县| 行唐县| 盐源县| 启东市| 慈溪市| 连云港市| 皮山县| 龙门县| 特克斯县| 海原县| 利辛县| 涞水县| 柳江县| 视频| 乐昌市| 荔浦县| 乐至县| 平昌县| 屯门区| 武乡县| 霍林郭勒市| 仁化县| 昭平县| 合川市| 杭锦后旗|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