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生態學理論在經濟管理領域中的應用現狀

生態學作為一門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從20世紀60年代人類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開始,就已經成為一門應用性強,由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指導人類行為準則的基礎學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在1993年用生態學的方法定義和評價環境保護之外的人類社會安全,認為這類安全取決于人與自然環境、不同的人群、人與其他物種的數量、人與病原微生物四種關系中任何一種的微妙平衡。Pulliam和Yu(2005)[154]基于生態系統錯綜復雜的情景,提出研究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關系、自組織特性和適應能力等需要建立數學模型,從而使生態學成為一門具有預測功能的學科。

作為整個人類社會系統的一部分,社會經濟現象的變化與有機體的生物過程一樣呈現出連續性和極大的多樣性,在無序與有序的交互作用中處在混沌與秩序之間。從本質上說,經濟系統是研究人類社會這一特殊生物系統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李斌,1990)[155]。最早運用生態學分析范式研究經濟問題的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他吸收了植物學家林奈的思想,在《國富論》中提出市場經濟是由“看不見的手”引導,一步一步趨向和諧與均衡的,這是自然秩序的本質,與上帝操縱的大自然是天造地設的對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注重社會與生物體的對比,認為隨著發展和生長兩者的復雜程度都在增加,功能都在分化,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依存,并嘗試用生存斗爭、自然選擇等觀點解釋人類社會的許多現象,進而提出了社會進化論。現代演化經濟學是吸收借鑒生物學方法及其成果研究現代經濟問題的杰出代表,而且生態經濟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直接結合的最典型產物(梁正,2003)[156]

2.2.1 企業生態學研究

企業生態學借鑒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的原理與機制,將企業與消費者視為系統中互為對偶的兩大種群,認為他們依賴市場環境得以生存,并受到政治、法律和政策等外部環境的間接影響。國內外關于企業生態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概念的界定、研究框架的構建和具體應用方面。

第一,關于企業生態系統概念及框架的研究。James(1993)[157]首次提出了企業生態系統的概念,認為它是由相互作用的企業組織與個人形成的經濟群體,同時包括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各種資源。隨后,Gajen和Sanjiv(1998)[158]結合公司價值鏈的相關理論,重塑了對企業生態的認識。國內學者陸玲(1996)[159]最早使用企業生態學理論研究企業競爭管理、產業競爭管理等問題。畢燎原(1999)[160]將生態群落和生態位的生態學思想引入產業經濟發展,研究了行業競爭與發展的規律。唐小我等(1999)[161]基于知識經濟與網絡經濟對企業間競爭的影響,進一步完善了企業生態系統的概念。樓園和趙紅(2002)[162]通過類比分析,明確了企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研究了企業生態系統的網絡結構和相應的功能。Marco和Roy(2004)[163]指出,企業生態主體是由縫隙型企業、主宰型企業和骨干型企業組成的,并明晰了衡量企業生態系統健康的評價指標。顧力剛和方康(2007)[164]構建了微軟企業生態系統,依據實際情形將生態系統的元素歸為縫隙生存者、價值主宰者和商品經營者進行分析。宋林和顧力剛(2011)[165]認為,企業生態系統運行的三大基石是價值共享、平臺標準和縫隙空間。曹利軍和黃泳(2012)[166]分析發現,企業生態系統的企業要素和環境要素是“一對多”的非線性關系。

第二,企業生態系統的應用研究。許芳和李建華(2005)[167]通過建立企業生態位和企業多樣化等模型,揭示了企業生態位的競爭排斥規律和進化原理。劉希宋等(2008)[168]引入生態位理論,提出了企業將資源內化的新途徑,如生態位聯盟等。Monaghan(2009)[169]認為,企業實施概念性的生態位管理可增強創新能力。Laland和Boogert(2010)[170]在闡述生態位應該如何構建的過程中,將協同進化的概念融入生態位理論。Verbong和Christiaens(2010)[171]提出戰略生態是一個具有可持續性的概念,并構建了戰略生態管理的框架。Romijn和Raven(2010)[172]運用這個框架對東南亞的新興經濟體進行了比較研究。Ivanka等(2016)[173]將商業生態系統運用到城市管理中,認為城市是一個生態系統。黃江明等(2016)[174]從生態位的視角揭示了企業產品差異化和企業市場競爭度等深層次原因。伊輝勇和劉偉(2007)[175]通過類比分析,證明產品競爭問題可以運用種群生態理論進行解釋,并構建Lotka-Volterra模型以判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徐愛東和龍勇(2008)[176]構建Lotka-Volterra模型模擬了產品擴散過程中的競爭關系,發現產品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用戶的取向。卞曰瑭等(2011)[177]借鑒共生理論,通過建立Lotka-Volterra模型研究了合作競爭模式下不同產業間存在均衡解的條件。孫麗文和李躍(2017)[178]應用Lotka-Volterra模型理論分析了區域創新的演化機制,并評價了京津冀區域創新的生態位適宜度。宋曉洪等(2017)[179]基于創業生態系統理論基礎,認為資源的專業化和差異性是創業主體間共生關系的基礎,并構建了共生關系模型,促進了創業主體間的共生存和共演化。白彥壯等(2017)[180]利用創業生態系統理論分析了社會性企業的成長過程,并構建了自組織演化模型,研究了社會性企業與創業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2.2.2 金融生態學研究

目前,對金融生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生態系統的概念、框架和應用方面。在金融生態系統概念及框架的研究方面,白欽先等(2001)[181]首先意識到金融生態問題,認為金融生態就是某個特定的金融組織通過自己的環境可容量和凈化能力約束社會經濟活動。隨后周小川(2005)[182]認為金融生態就是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在金融發展過程的相關研究中可以引入生態學的分析方法。之后,徐諾金(2005)[183]概括了我國金融生態所具有的特征,明確指出我國金融生態方面存在的問題,并認為金融生態環境是起作用和影響金融生態的關鍵。張正等(2017)[184]從云創新理論視角構建了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并運用案例研究了阿里金融云生態系統。

在金融生態系統應用的研究方面,李揚和張濤(2009)[185]運用DEA方法比較和評價了我國50座城市的金融生態,從此轉向對金融生態系統的定量研究。中國人民銀行洛陽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6)[186]在大量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金融生態評價系統。劉磊(2009)[187]利用突變理論和突變級數法分析了貴州省的農村金融生態,發現其發展變化呈“馬太效應”。李延凱和韓廷春(2011)[188]實證研究了金融生態演進對資本配置效率和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外部金融生態環境制約著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謝德仁和陳運森(2009)[189]研究發現,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最終控制人的“父愛效應”,削弱了金融生態環境對融資性負債發揮治理效應的促進作用。萬良勇和魏明海(2009)[190]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發現,我國失衡的金融生態環境是影響大股東利益輸送的制度因素。魏志華等(2014)[191]以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檢驗了金融生態環境與企業融資的約束關系,發現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緩解了企業融資的約束。陳丹臨和王懷明(2016)[192]、羅韻軒(2016)[193]認為金融生態環境好的地區,公司治理結構相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債務成本,提高了治理效應。

2.2.3 公司治理生態研究

公司治理生態(Ecolog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的概念最初是由中國政法大學李曙光(2002)[194]提出的。在此基礎上,杜興強(2004)[195]認為公司治理生態就是公司治理結構外加相關社會中介組織形成的非線性動態系統,揭示了公司管理層財務欺詐行為的深層動因是公司治理生態的危機和失衡。何丹(2007)[196]贊同杜興強對公司治理生態的理解,并進一步剖析了上市公司財務欺詐行為的成因。王普查(2004)[197]認為財務欺詐事件的頻繁發生是公司治理生態出了問題,并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探討了公司治理生態的健康狀況與財務欺詐產生的相關性。張峻極(2005)[198]認為,公司治理生態危機是一種生態現象,所暴露的是“食物鏈條”的問題,而在第一級鏈條上的嚴重委托代理問題是其首要原因。王沁等(2012)[199]認為公司治理生態是從生態學角度解釋了公司治理中各項權力之間的制衡關系,并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生態的具體構成和存在問題。

隨著公司治理生態概念的清晰化,學者進一步將生態學理論引入對公司治理的研究中。聶正安(2006)[200]認為,企業生態中同樣存在生態位約束,對中小企業公司的治理作為一種“取食方式”,無疑要受到中小企業所處營養級的限制,并從公司治理系統的選擇等方面闡述了中小企業公司的治理問題。楊松令和劉亭立(2009)[38]引入共生理論,構建了上市公司股東共生關系的研究框架。王閩(2013)[69]則進一步借鑒生態種群理論,將大、小股東視為公司生態系統中不同的種群,通過建立Lotka-Volterra模型研究了兩者的競爭關系,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驗證其存在均衡解的條件。李維安等(2017)[70]提出了綠色治理準則理論,從人與自然的包容性發展角度研究了公司治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尚志市| 神农架林区| 瓦房店市| 磐石市| 岳阳市| 长治县| 桓台县| 温宿县| 大洼县| 宜章县| 开江县| 金堂县| 柯坪县| 广宗县| 扶余县| 泗阳县| 望江县| 彭泽县| 岳阳市| 信宜市| 汤阴县| 威信县| 米易县| 利川市| 潮州市| 色达县| 丰原市| 儋州市| 金乡县| 博兴县| 天长市| 青河县| 福安市| 广平县| 北海市| 突泉县| 哈巴河县| 公安县| 房产| 永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