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居民家庭消費狀況比較研究
- 劉潤芳 郝東明
- 3472字
- 2022-07-28 20:34:5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最終環節。它是指利用社會產品來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過程。消費是社會產品生產的前提,也是社會生產的終極目標。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消費對于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增長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一般使用消費率(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的高低來衡量總消費對經濟總量貢獻的大小,也可以反映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中消費所起作用的大小。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消費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態勢,消費率從2000年的63.3%下降到2017年的53.6%,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伴隨而來的經濟增長率從2007年的14.2%下降到2017年的6.7%。消費率持續下降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及可持續性,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隱患。
最終消費支出由居民消費支出與政府消費支出構成。一般來說,居民消費支出占最終消費支出的80%以上,居民是最終消費支出的主體,而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占最終消費支出的比例(即居民消費率)在逐年下降,從2001年的74.0%下降到2017年的72.76%。居民消費率的高低決定總消費率的高低,合理的居民消費率不僅有利于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有利于社會文明和進步。我國居民消費率遠遠低于其他國家,2005年至今,我國居民消費率一直沒有超過40%,2010年為35.56%,2017年為39.0%,遠遠低于世界平均60%以上的水平。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過度依賴高投資和穩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潛藏著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消費需求不足,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
為了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需要創造有利于擴大居民消費的體制環境。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關注居民消費,主要應關注居民家庭的消費,特別是關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居民家庭消費,居民家庭的消費狀況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居民家庭消費問題是國家長期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也是體現居民幸福指數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掌握居民家庭的消費結構、消費水平以及消費產品的選擇,了解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動趨勢與消費特點,尋找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對政府正確制定相應的供給與消費政策、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為地區產業結構優化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提供參考。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與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戰略構想,即“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絲綢之路是起始于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按照運輸方式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從最初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發展為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對促進世界繁榮與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中國倡議的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潮流,秉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了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從時代背景、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方面闡述了“一帶一路”的主張、內涵、方向和任務,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西北五省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云南、廣西)、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自治區,東起亞太經濟圈,西至歐洲經濟圈,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其中新疆為核心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包括上海、福建、廣東、浙江、海南5省市,其中福建為核心區。
本書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所重新圈定的13個省份為研究對象,在對西北、西南、東北三個區域進行宏觀指標分析的基礎上,主要針對西北5省區家庭居民消費狀況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旨在對該地區居民收入消費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為該地區政府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提供依據。
西北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區,是通向中西亞和歐洲的重要通道,該地區資源富集,產業合作空間巨大,是世界四大文化旅游區的交匯之地,區位優勢明顯。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和“橋頭堡”的重要承載區,是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經濟、文化和商品貿易的樞紐。甘肅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其省會城市蘭州是通達四方的交通節點城市,是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創新和文化交流的平臺。青海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是中西方交流大道的重要節點和主要樞紐,其所在地區的文化交流、交通網絡和豐富的礦產業優勢較大。寧夏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支點,在獨特的人文、區位、重要產業和政策方面優勢較大,是面向中亞、南亞和西亞國家通道的主要基地。新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發揮著橋梁、紐帶和支點、支撐的作用,區位優勢較大,它是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和“排頭兵”,既承接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作用,又擔負著連接和建設絲路經濟帶的重要使命。
西南地區是南下出海通道的主要交通樞紐,是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門戶。重慶是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會處,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支點,支撐著我國西部地區戰略的開發與開放,它也是連接歐洲、東盟和亞太的重要節點。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其位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是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依托,也是中亞、南亞以及東南亞的重要交通走廊。云南是我國向西開發的前沿和窗口,其在歷史、區位和經貿方面都有較大的優勢,是貫穿南亞與東南亞的交通樞紐。廣西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應發揮其獨特優勢,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構建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
東北地區推進構建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是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其中黑龍江省的黑河市是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市,是打造“冰上絲綢之路”中俄合作的重要平臺城市。吉林是絲綢之路東北地區的前沿,是推動中俄朝三個國家合作的核心載體,也是建設東北亞的核心力量。遼寧打造的“冰上絲綢之路”是連接歐洲的重要的濱海國際運輸新通道。
二、研究意義
綜觀近年來相關研究文獻,對全國居民消費狀況和特定省市居民消費狀況的研究居多,但針對絲路沿線地區的研究卻很少,而且研究中對對象自身評價較多,缺少橫向對比分析,因而不能得出對比之后的結論。本書以絲路沿線省份居民為研究對象,對絲路沿線省份居民之間的消費狀況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優勢、特點和不足,為絲路沿線省份制定鼓勵居民消費政策提供理論支撐。研究絲路沿線省份居民家庭消費的趨勢和特征,不僅對全面了解和把握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助推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發揮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對研究我國居民消費特征和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刺激消費需求是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措施。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讓陸上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不僅對我國沿線省份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研究我國居民消費的特點,提出刺激消費的政策及措施是當前經濟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書主要對絲路沿線西北五省區居民家庭消費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和把握絲路沿線居民家庭的消費需求、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有利于沿線省份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從居民有效需求出發,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配置市場資源,不斷提高沿線省份居民的收入水平,優化其收入結構,拉動消費需求,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力爭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并實現我國區域經濟的平衡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