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經濟狀況

一、絲綢之路沿線省份總體經濟狀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人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和完善,居民對于各種消費的需求不斷增加。到2016年,我國GDP總量已達到744 127.2億元,是2007年的2.75倍,增加了473 894.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1.91%。對于絲綢之路沿線的居民而言,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和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其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熱情不斷上漲,帶動了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一)絲綢之路沿線省份經濟增長迅速

1.人均GDP

由圖0-1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國絲綢之路沿線各地區人均GDP都在不同幅度地增長,其中西南地區增長最快,由13 119.50元增長至41 906.25元,年均增長率為13.77%;2016年,東北和西北地區人均GDP分別達到48 363.67元和41 989.40元,年均分別增長9.52%和12.49%。從人均GDP指標數據可以看出,東北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高于西北、西南地區,主要與我國最早在東北地區優先發展的重工業密切相關。

圖0-1 2007年、2016年絲綢之路沿線各地區人均GDP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中國統計年鑒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2.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由圖0-2可以看出,2007—2016年,西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最快,從5 801.68元增長至17 606.56元,絕對增量為11 804.88元,年均增長13.13%;三大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1.55%)雖低于西北、西南地區,但到2016年已達到21 948.40元,總體上,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其他兩地區。

圖0-2 2007年、2016年絲綢之路沿線各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中國統計年鑒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二)產業結構概況

根據表0-1,2007年,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為“二三一”的格局,主要以第二產業為主,工業在經濟發展中起支柱作用。2016年,我國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產業結構為“三二一”的格局,與2007年相比,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的第三產業比重分別增長到45.4%、45.4%和49.33,其增長量分別為8.82個百分點、6.3個百分點和12.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超越第二產業,增長趨勢較為明顯,服務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各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表0-1 2007年、2016年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產業結構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中國統計年鑒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三)對外貿易概況

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全球貿易呈現持續不斷的增長勢頭,各地區對外貿易持續增長。

進出口總額是衡量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指標,2007—2016年,西北、西南、東北地區的進出口總額相應增加(見圖0-3),其中西南地區增長最快,從2007年的400.38億美元增長至2016年的1 612.26億美元,增長量為1 211.8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6.74%;相對來說,西北地區整體對外貿易水平較低,但增長率高于東北地區4.16個百分點,說明西北地區的對外貿易處于持續追趕狀態,發展前景較為樂觀。

圖0-3 2007年、2016年絲綢之路沿線各地區進出口總額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中國統計年鑒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二、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西北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要戰略區,其經濟狀況直接影響著地區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西北地區主要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各地區的經濟狀況描述如下。

(一)西北地區經濟水平與居民收入概況

1.人均GDP

2007—2016年,西北地區人均GDP增速起伏較大(見表0-2和圖0-4)。2008—2009年,五個省區的增速呈下降趨勢,2010年急劇上升,增長周期較短,隨后2010—2015年增速下滑,至2016年,其增速呈現緩慢上升趨勢。

表0-2 2007—2016年西北地區人均GDP和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圖0-4 2007—2016年西北地區人均GDP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具體來看,2016年,陜西和寧夏人均GDP分別達到51 015元、47 194元,同上年相比,增速分別為7.12%和7.74%,高于西北其他三地;新疆在2015年人均GDP為40 036元,與上年相比降低了612元,出現經濟負增長狀況。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核心區,其經濟發展不容樂觀,與其戰略地位不相稱,進一步提高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刻不容緩。

2.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表0-3和圖0-5可知,西北五省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起伏較大,2007—2016年,增速從13%~19%整體下降至10%以下,由此可見,西北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整體落后且增速呈下滑態勢。

表0-3 2007—2016年西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圖0-5 2007—2016年西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具體來看,陜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起伏最大,尤其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7 228.48元,增速高達21.65%,位居10年間增速的最高水平,但2013—2016年增速低于青海、甘肅和新疆,相比2007—2012年,下滑幅度較大;2007—2009年,新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急劇下降至最低水平,但2010年以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處于逐漸回升狀態;寧夏在2011年以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下滑趨勢,但2016年,其增速只比上年下降0.27個百分點,下滑趨勢漸緩。

(二)產業結構

由表0-4可知,2007—2016年,陜西、青海和寧夏的產業結構為“二三一”格局,還以工業為經濟發展主要支柱。陜西和寧夏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2007年到2016年的絕對差值處于遞減狀態,其第三產業比重呈遞增趨勢。青海第三產業波動程度較大,2013—2016年,其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呈現逐漸提升趨勢。2007—2013年,甘肅的產業結構格局為“二三一”,2014年以后,第三產業比重高于第二產業比重,其格局演變為“三二一”,2016年第三產業已高達51.4%,成為甘肅的主要支柱產業。2015年,新疆的產業結構格局從“二三一”演變為“三二一”。新疆第一產業相對于西北地區其他4個省區,比重最高,不過經濟發展還是主要在第二產業上,第一、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差距較小。

表0-4 2007—2016年西北地區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三)對外貿易

由表0-5和圖0-6可以看出,總體而言,西北五省區的進出口額增速波動較大,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整體增速下降,呈負增長態勢,對外貿易總體形勢不容樂觀。

表0-5 2007—2016年西北地區進出口額和增速

續表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圖0-6 2007—2016年西北地區進出口額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具體來說,陜西2009年和2016年的進出口額負增長,2016年,陜西(294.69億美元)和新疆(249.99億美元)的進出口額分別位于西北地區第一和第二;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2015年后,新疆進出口額又呈負增長趨勢;甘肅2010年進出口額增速迅速上升至64.74%,進出口額比上年增長29.03億美元,但在2012—2015年,進出口額逐年遞減,直到2016年開始回升;2007—2016年,青海進出口額增速起伏較大,并且每年進出口額均位居西北地區的末位,對外貿易持續走低;2012—2016年,寧夏進出口額增速整體較低,只有在2014年增速迅速上升,高達53.85%。總體來看,西北地區整體對外貿易波動較大且呈下滑態勢。

三、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一)西南地區經濟水平與居民收入概況

1.人均GDP

由表0-6和圖0-7可知,西南地區人均GDP增速呈階段性變化,2007—2009年,增速呈下降趨勢,尤其是重慶,下降了21.85個百分點,也說明2008年后,國際金融危機對該地區的影響較為嚴重;2009—2011年,西南地區人均GDP增速呈增長趨勢,2011年后增速持續下滑,直到2015年后開始緩慢回轉。

表0-6 2007—2016年西南地區人均GDP與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圖0-7 2007—2016年西南地區人均GDP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其中,2014—2016年,重慶人均GDP超過全國水平,2007—2016年的全國人均GDP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7》。 說明重慶地區經濟總體在增長,但增長幅度不大,近幾年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而2007—2016年,廣西、四川和云南人均GDP低于全國水平,27—2016年的全國人均GDP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7》。 西南地區的人均GDP整體處于下滑狀態。

2.人均可支配收入

總的來說,2007—2016年,西南地區的居民收入呈階段性波動態勢,其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低于全國水平,經濟發展整體形勢不容樂觀(見表0-7)。

表0-7 2007—2016年西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具體來說,2007—2009年,廣西和四川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速下滑,分別從2007年的23.61%、20.37%下降至2009年的10.38%、10.77%。2013年,重慶的增速為1.88%,比上年降低了13.82個百分點,增速低于西南其他三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 568.70元。2015—2016年,西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9%左右,變化趨勢平緩,居民收入處于緩沖階段(見圖0-8)。

圖0-8 2007—2016年西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二)產業結構

由表0-8可知,2007—2016年,廣西產業結構為“二三一”格局,工業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性產業。第一產業比重一直處于遞減狀態,第三產業在2011—2016年呈現逐漸提升趨勢。2007—2013年,重慶和云南的產業結構格局為“二三一”,2014年以后,格局演變為“三二一”,第三產業比重高于第二產業比重,成為重慶和云南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2016年,四川的產業結構格局從“二三一”演變為“三二一”,產業結構逐漸優化。

表0-8 2007—2016年西南地區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三)對外貿易

與2007年相比,2016年西南地區的進出口額大幅增長,廣西、重慶、四川和云南分別增長至439.05億美元、518.51億美元、480.57億美元和174.14億美元,重慶居第一位(見表0-9)。

表0-9 2007—2016年西南地區進出口額與增速

續表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具體來說,由圖0-9可知,在2009年西南地區進出口額增速普遍下降之后,重慶在2011年的增長勢頭比較強勁,增速高達106.94%,比上年增長了53.65個百分點,但2015年其進出口額呈負增長趨勢,進入低谷狀態。四川2015年進出口額增速也為負,但除此之外,四川的進出口額一直呈增長趨勢。廣西在2009年、2013年和2016年進出口額都比上年有所下降,波動性較大,對外貿易穩定性較低,需進一步改善。云南在2015年后進出口額呈下降趨勢,對外貿易整體情況不樂觀。

圖0-9 2007—2016年西南地區進出口額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四、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一)東北地區經濟水平與居民收入概況

1.人均GDP

由表0-10和圖0-10可以看出,總的來說,2007—2016年人均GDP增長速度整體變化波動較大,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地區經濟發展不景氣,導致2009年增長速度大幅下降。2011—2015年人均GDP增長速度呈現出快速下降趨勢,2015年的人均GDP增長速度接近0,2016年吉林和黑龍江增長速度逐漸回升,但增長緩慢。

表0-10 2007—2016年東北地區人均GDP與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圖0-10 2007—2016年東北地區人均GDP增長率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具體來說,2007—2015年遼寧人均GDP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2014年和2015年基本持平,人均GDP增量為153元,但2016年出現負增長,人均GDP下降至50 791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3 980元)。2013—2015年,吉林人均GDP接近全國平均水平,2013—2015年的全國人均GDP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7》。 而黑龍江在東北三省中,人均GDP總量偏低,經濟狀況不容樂觀。

2.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表0-11和圖0-11可知,東北三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總體下降并起伏較大,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東北地區2009年的經濟增速迅速下滑,2010—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處于回升狀態,2011年以后,遼寧呈持續下降趨勢,而吉林和黑龍江增速在2013年出現波動,2014年以后增速也相應下降。

表0-11 2007—2016年東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增速

續表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圖0-11 2007—2016年東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2007—2016年,遼寧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水平,2007—2016年的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7》。 相應拉升了東北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吉林和黑龍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國水平。207—2016年的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7》。 2013年,吉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至7.85%,比上年降低了6.23個百分點;黑龍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升至15.12%,比上年增長了1.6個百分點。

(二)產業結構

由表0-12可知,2007—2016年,吉林產業結構為“二三一”格局,工業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2007—2011年,第三產業占比呈下降趨勢,從2007年的38.3%下降到2011年的34.8%,但2011年以后,服務業在吉林的地位逐漸提升,2016年第三產業占比42.5%,產業結構得到優化。2015年,遼寧的產業結構格局從“二三一”演變為“三二一”,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2007—2012年,黑龍江的產業結構格局為“二三一”,2013年以后,第三產業比重高于第二產業比重,其格局演變為“三二一”,2016年第三產業占比高達54%,成為黑龍江的支柱產業。

表0-12 2007—2016年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三)對外貿易

由表0-13和圖0-12可以看出,與2007年相比,遼寧和吉林在2016年的進出口額分別增加至961.28億美元和192.41億美元,位居前列,黑龍江則降低至139.42億美元,對外貿易較落后。

表0-13 2007—2016年東北地區進出口額與增速

續表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圖0-12 2007—2016年東北地區進出口額增長率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2007—2016年,東北三省的對外貿易增速呈階段性波動,分別在2009年和2015年下降至最低,呈現負增長態勢。2010年迅速增長,2011—2015年進出口額增速整體上持續下降,由此可見,東北三省對外貿易狀況不容樂觀,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嘉义市| 武夷山市| 淳安县| 互助| 北流市| 双城市| 安仁县| 湾仔区| 齐齐哈尔市| 安丘市| 丹凤县| 黄龙县| 藁城市| 大渡口区| 开江县| 宝鸡市| 防城港市| 丰台区| 金平| 大连市| 仙居县| 铜鼓县| 海安县| 三门县| 东丽区| 九龙城区| 江阴市| 英超| 琼中| 安多县| 普定县| 电白县| 望江县| 库车县| 沙湾县| 达州市| 龙泉市| 班玛县| 镇平县|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