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融資總量、結構及績效評價研究
- 劉欣 杜莉
- 1472字
- 2022-07-28 20:28:22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全球范圍內的競爭,不僅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上的競爭,也是各國之間人才的競爭。各個國家的高校為本國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人才,最終決定了國家的競爭優勢,由此看來,高等教育十分重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領域的資源投入,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于2015年開始實施“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戰略,不斷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家加大對科研項目津貼和項目支出經費的投入,激發導師及學生的研究動力,加大對各項獎學金、助學金的投放力度,并保證每一筆錢都發到學生的手中。
中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模式轉變為“大眾教育”模式,并即將進入“普及教育”模式階段。2018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接受高等教育人數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與所需資源的供給能力形成了矛盾,學校必須建設足夠的教學科研設施和保障性配套設施、自我培養或引進優秀師資等,才能更好地滿足受教育群體的需求,保證教育產出的質量。增加受教育人數與提高教育產出質量是發展教育的兩個方面,想要更好地發展高質量教育,這兩個方面都不容忽視。如果只是增加了受教育人數,而無法保證教育產出質量,那高等教育實際上就是在退步。只有有充足的教育辦學經費,才能提高教育資源的供給能力,從而保證高校穩定發展和開展“雙一流”建設,這就對高校進一步增加融資總量、優化融資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
針對高校教育經費的融資、使用、治理等方面的短板,為加快提升教育部直屬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深化其辦學經費融資體制改革,國家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給予政策引導和支撐。2015年《財政部 教育部關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的通知》中指出:為充分提升教育部直屬高校經費的利用效率,應做到“不斷發展完善收入支出體系建設,重構項目支出體系,進一步優化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各個部門的職能權利,保障下撥資金的充分利用,必須建設一套體系完備的收支系統,公示每一筆錢的流向,方便公眾的監督”。教育本來就是公共事業,接受公眾的監督是應該的。雖然部分高校有企業的性質,但是所有教育部直屬高校均屬于國家辦學,所以必須要通過預算收支體系的調整來控制資金的籌措和利用,保證資金的確用于教育、科研以及為社會服務等。
我國高校融資仍主要依托傳統的財政撥款。盡管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應逐漸拓寬高校自身資源和社會力量辦學的融資方式或渠道,但總體來看,我國高校的辦學經費融資渠道相對單一,且融資的規模有限,難以滿足教育需求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現實需求。可見,對高校辦學經費融資渠道進行拓展及選擇,進而實現融資結構的優化尤為重要。在我國經濟增長動力轉化的背景下,我國高校的辦學經費融資規模、結構及模式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調整和變化,傳統的高等教育辦學經費融資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經濟轉型的需求。因此,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高校多元化融資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基于此,考慮到數據來源的可得性、代表的普遍性和可比性,本書以7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下文統稱“高校”)對外公開的融資數據為樣本,通過對教育部直屬高校辦學經費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融資總量、結構及模式進行比較分析,構建了高校融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融資水平進行了評價,并且利用實證研究方法,對高校經費融資結構和融資績效表現進行了回歸分析,進而剖析了高校經費融資結構對高校融資績效的影響和成因。根據研究結論,本書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辦學經費融資模式及結構優化思路,以期提高高校經費融資績效、提升高校辦學質量。